内针漫谈:用针之多与少
黄帝内针讲究守规范、用规则,在具体应用时,何时应该多用针、何时应该少用针?怎样算是用针多、怎样算是用针少?
类似这样的问题,确实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和界定标准。那在实际用针过程中,如何来把握呢?
用针多、用针少这个问题,其实没必要考虑过多。比如说有些症状,不用针,用指针,一样也能解决问题。
黄帝内针的抓手是阴阳,根本是调中,其理法方针都是以这个为核心要义来延展和表现。用针这个环节,不过是这些内涵的外在形式。
所以用针多少并不是判断识证对错、水平高低、疗效好坏的标准,而是要看这些用针是否有理有据,是否在符合法则的前提下,一切以阴阳为落脚点,以中和为归宿地。
有的患者心里怕针,为了让其接受并相信针灸,在加强沟通、做好导引的同时,用针先可以少一点,逐步引导其建立对针灸的信任。
有的患者同样也怕针,但是症状比较重、比较急,有时会用针多一些,目的是让患者迅速看到疗效而把信心提起来。
像这种情况,无论是多用针,还是少用针,其用意都是让医患双方尽快形成同气。
有的症状是几年的老毛病了,但是机缘成熟,可能是一针两针、一次两次就解决了问题。
有的症状虽然是急性发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用了很多针,三五次、七八次,甚至更多次才达到预期疗效。
像这个时候用针,一般都是针随症走,大多以当场疗效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有的症状一次用针少了,但是患者就诊的次数可能会多了。有的症状一次用针多了,也许患者就诊次数相对就少了。这方面很难讲清用针多与少的优劣。
有的症状寥寥几针,不适症状改善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用针看似符合随证治之的规范,但在理法上是否贴合调中要旨呢?对黄帝内针理解的深浅不同,可能在用针上也会出现很大差异。
更何况,用针多少不仅与医者的信心、性格、临症判断等有很大关系,与不同患者的身体状态、精神状况、个性差异也是多有关联。
真正要去留意的是每一次用针是否符合内针法则,是否合乎规律作用,是否通向阴阳平和。
那这样说,是不是不要在乎用针多少的问题?能少用针,尽量少用针,这个原则不能变。但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少用针而偏离内针之道。
对黄帝内针理法方针领会到一定程度,用针自然会少。比如多个症糅杂在一起,如何抓住主症,选择合理的经络和同气点下针?一个症摆在面前,下针的先后是不是有优先次序?除了用针以外,导引等方法是不是自如得体?
用针那一刻,以怎样的理念和心境去抵达理想的预期效果,这是不断要去悉心体悟和精进的方向。
当对黄帝内针娴熟到一定境界,用针多少全然存乎一心,那个时候再来看用针之多与少,还有多大分别呢?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