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二十八 常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

樸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之心得。

上一章谈到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本心本性不受到伤害,本章是谈如何让已受到伤害的本心本性回复到本然如初的样子,也就是如何踏上返本还原,复归无极之路。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字面的意思是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就如同天下的谿流般。若能像天下的谿流般,恒常的德性则不会离开,如此可回归婴儿般的纯净状态。

有人认为老子是告诉我们刚强是有为的,不合道的;柔弱才是无为的,合于道的……,如果真的这样去理解《道德经》,真的是糟蹋《道德经》了。因为这样的理解拿到现实中根本无法实施,在面对困难、挫折,面对敌人、恶人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刚强,若一味柔弱,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不用想都该知道。

还有人说老子在教我们处事的原则,要外柔内刚……,如果这样理解,也太看轻老子了,如果是要学习怎么为人处事,现在的各种大师何其之多,说得绝对比《道德经》还要好,可是有用吗?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有七情六欲,因为我们被七情六欲所掌控,这个问题不解决,说得再好也没用。

我们常常心不由己,我们的脑袋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心就是不理会,不听从,脑袋与心成天打架。喝酒、抽烟、熬夜、吃垃圾食品、不愿运动等等,脑袋明明知道有损健康,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内心感受的能量远远大于脑袋思维的能量,因此要解决脑袋与心之间的冲突问题,只靠改变脑袋思维是不行的,最根本的办法还得从内心的感受入手,其具体感应的位置就在黄庭一窍。

因此老子的《道德经》,其实也包括儒家、佛家,说的都是关于如何从内心感受上去体悟我们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内心一气的实相问题。当我们心能真正观到那个实相的时候,外面的应对进退就如同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放开对心的控制和约束,但却不会逾越大道的一丁点的矩度,所有人事的应对进退都依道而行,不会有半点差池。所以,外在的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内而不在外,内在处理好了,外在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老子的这段话不是要我们在外面去守一个雌弱,而是回到内心去观照,观照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

雌代表阴、雄代表阳,而静为阴,动为阳,因此这里其实是说内心一气的动与静的关系。当黄庭一窍受到眼耳鼻舌身意传来的信号时,会微微起伏动荡,清清楚楚照见其动,若不在此动上攀附好与不好的感受知见,也就是没有追逐,没有抗拒,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

因为对其动没有任何的助长和抗拒,只是顺本性而动静,就是“天下谿”的境界。“谿”,山间至上而下的水流称之为“谿”,至上而下奔流不断是水的本来的性,像谿水一样顺应本性的动静,没有人为造作,就叫“为天下谿”。

那人类的本性是什么呢?

是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在我们身内的运行,祂“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是由于外在尘事的干扰,我们的内心常常为此起伏动荡不已,我们或追逐或抗拒因起伏动荡带来的感受,不断干扰着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致使我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扭曲。为此老子才说: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内心气的动荡起伏,本来畅然清静,不要干扰祂,就像奔流不断的谿水一样,保持本性的畅然,不人为造作,这样,我们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才不会偏离应有的轨道,如此,我们的身心性命才可以复归于婴儿般纯真。(刚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贪嗔痴爱的,因此他们的身心都很柔软,不像我们,身心都很僵硬,这些僵硬其实都是由于对情绪的抵抗造成的,因为有抵抗,自然造化之气不能展开,所以僵硬)。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深知什么是光明,却安守暗昧,成为天下的典范。成为天下的典范,恒常的德性才不会有偏差,而重新回复到混沌元始的状态。

这里的“白”比喻本心的光明,本性的善良;“黑”比喻后天有污染的心性。

我们的本心本来光明,因为有后天的贪嗔好恶的污染,所以变得暗昧了,本性由善变为不善了。“知其白”就是要我们去认识、觉知内心本来的光明,本性的善良的一面。“守其黑”是要我们不要试图去抵抗、逃避我们内心不太光明、不太善良的一面。

有修行经验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在未修行之前,觉得自那那都好,那那都善,可是随着修行的深入,逐渐会发现自己内心竟然藏着那么多不洁的、不善的念头,这是因为修行之前,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过自己。老子在第三十三章就谈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觉知他人内心的只是有智慧,能觉知自己内心的才是明了道的人。

所以“守其黑”就是对自己的污染不抗拒,不逃避,而是仔仔细细地觉知它带给黄庭一窍的真实感受,它是酸还是麻,是冷还是热,它有多热,它有多冷,它动荡的范围有多大,它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中间会间隙多长时间等等,持之以恒,就可以真正觉知内心的真相,如此便是天下的典范了,即“为天下式”。

作为天下的典范,就是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没有分毫偏差,可以复归至阴阳未判时的纯真。这也就是“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的意思“忒”偏差。“无极”,气尚未分判为阴阳时,纯真不含丝毫杂质,故称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如同天下的山川峡谷。若能像天下的山川峡谷,恒常的德性就会充沛盈足,而重新回归到自然本初的状态。(檏:未经加工的木材,比喻自然本初的样子)

高下、荣辱、尊卑、贵贱等其实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制造出来的, 然后我们就不要那个下、辱、卑、贱,然后去追求那个高、荣、尊、贵,为什么?因为前者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感受,而后者则可以带给我们好的感受。我们被这样的感受所绑架,在感受中迷失了生命的根本,要知道,顺应本性的自然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而不是去营求好的感受。因此老子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高、荣、尊、贵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是梦幻泡影,而不是实相本身,这个就是“知其荣”。返观觉照,去照见那个让我们不好的感受,从那个不好的感受中去体悟实相本身,原来感受只是内心一团气的起起伏伏,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意义,然后守住那个实相而不攀附贪嗔好恶的知见,如此便如同山川峡谷一般,任风穿过,任水流过,都不为之所动。若能如山川峡谷般不动心,也就是不起妄心妄念,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展开,如此就可复归于自然本初的样子。

樸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本心本性本来是清静、光明的,可一旦被贪嗔好恶所遮蔽,其清静、光明的本心本性就被污染了,“檏”便“散”了。失去本来清静、光明的心性就如同淳檏的原木被雕琢成一种器具一样,原木未分割之前,具备成为万物的可能,而一旦雕琢成器,便只可成为一物,同样,我们本来具足天地赋予的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但我们却不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应用祂,而用贪嗔好恶去遮蔽祂、扭曲祂,把祂当做我们的敌人,我们为此而走上一条逐渐消亡的道路,也就是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的道路,这就是“檏散则为器”要告诉我们的意思。

而圣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懂得如何启动生生不息的枢机,他们“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时时处处以本心本性为依归,为主宰(官长:天下的主宰),因此圣人永远走在生生不息的大道上,让自己的身心不断得到长养,朝着返本还原的方向不断前行。(大制:治理天下的体制、制度,这里比喻生生不息的大道。不割:比喻生生不息之机不被破坏。)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