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宾:从自身证悟的角度来看三阴三阳是怎么形成的

伤寒六经,也叫三阴三阳,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在《内经》里面讲到太阳和少阴互为表里,太阴和阳明互为表里,少阳和厥阴互为表里,这三对叫三阴三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就是最少的阴,太阳就是最大的阳,《内经》里讲的三阴三阳“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阴阳的概念说起来是相对的,也不过是随着人的执着心的轻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变化而已。就和黄元御讲的一气的变化是一样的。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主要是从气机流通的角度来讲生命的变化。伤寒讲得更接近生命的源头,我个人感觉六经体系应该是从神气的角度来讲的,讲的更接近于生命的源头。

《内经》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意思就是说阴阳之气有的多、有的少,表现各自不同,所以取了个名字就叫三阴三阳,也就是伤寒里面六经的名目,也就是伤寒六经。

那么,我们从自身证悟的角度来看这个三阴三阳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字面上看是非常好理解的。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古人为三阴三阳取名字取得真是有智慧呀!其实是大道至简,已经摆得很明白了,只是后人不解而已。很多医家就被“多少”这两个字绊倒了,就认为阳气多就是太阳,阳气少就是少阳,阴气少就是少阴,阴气多就是太阴,所以你去看古往今来注家的注解,引经据典,望文生意,洋洋洒洒说了很多,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虽然我不敢说我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至少大方向是对的。

三阴三阳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的“多少”,可不是数量的多少,不是有多少阴阳之气的意思,这个“多少”讲的是什么呢,阴阳代表了清浊

我们刚才从自身证悟的角度来讲,人的执着心如果轻,他的自性光芒就高,展现的阳气就多,就更加光明;如果执着心重呢,他自性光芒就暗,他展现的阳气就少。就好比同一个灯泡,蒙一层薄纱就很亮,蒙一层牛皮纸就很暗,所以阴阳之气的多少其实是讲的阴阳之气的清浊,是清浊的程度多少不同,导致了显现出来不同的阴阳的象。

少阴对应的是太阳,什么叫阴?阴就是人的执着心、就是人的贪执。贪执少、执着心比较轻,本性的光辉被遮挡的少,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就很明亮、很光亮,所以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是这个意思。如果说人的贪执心重一些,那就是太阴,阴气重了,贪执心重了,自性光芒透出的光就少了,就暗了,就叫阳明,比太阳的光就暗一些了。如果人的执着心再重一些,到了厥阴的程度了,厥阴是阴气最重的,那么透出的光就更少了、一点点了,就只能叫少阳了,所以厥阴和少阳互为表里。

伤寒的六经体系——三阴三阳这六经是讲的人的心性、神气,就是《内经》里讲的五臟藏神,讲的心主神明的神,伤寒六经其实是从神的角度讲的生命、身体,所以更接近生命的源头。

如果你真的有实证,六经的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这三阴三阳的光亮是都可以看得到的。看到之后你就知道,古人起的这个名字真是恰如其分!又形象、又简捷、又清楚。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只是望文生意,只是在文字上辨析,纸上谈兵,那永远没有结果。讲伤寒的注家大部分还是在文字层面做文章,文字层面的文章就和游戏一样,真正能明白的很少。不是说没有意义,从经典的角度,引经据典的这种探讨不是没有意义,但是从自身证悟的层面更简捷、更能切入真谛。

我们刚才简单说了一下伤寒六经的三阴三阳的意思,后面的课牵扯到相关内容还会进一步细讲。其实在《黄帝内经》里面,也有比较清晰的论述,只是不是像我这么说的,我说的比较简捷一些。《内经》里更多的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变化来讲述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说古人的境界一定是达到了通过证悟很清晰明了的知道了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所以才能很清晰明了的把这个东西给讲出来,但是为什么又没有明言呢?没有直截了当的给大家说明白呢?也许是道不轻传。你不在这个境界上,我给你说了,你可能也不见得能理解,你在这个境界上,那都不用说,自然就明白了。

当有些境界你能够体会到的时候,你回过头来再去看古人在经典里讲的很多东西,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古人都已经说明白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看明白而已。《内经》里也讲到了六经,包括在《黄帝内经﹒热病论》里讲到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病癒等等,谈到的这些问题、这些变化的规律其实都已经谈到了三阴三阳的本质,只是从生理病理的表现的层面来讲的,没有直接从阴阳的源头来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