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会教授 | 产后出血的防治:「四早 四最」原则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在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论坛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刘兴会教授,向我们讲解了产后出血的病因变迁与防治对策。
产后出血病因构成的变迁
近 20 年来,我国孕产妇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到 2020 年的时候孕产妇死亡率已降至 16.9/100000,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中位数水平。
根据《2021 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第 1 期》提供的数据(见下表),全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产科出血,但很多产科出血导致的死亡其实是可避免的,因此,如何降低产科出血的发生率就成了我们产科医生面临的问题。
而查看产科出血的死亡构成比发现(见下表,数据同样来自《2021 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第 1 期》),产前出血的原因中,异位妊娠的构成比明显上升;而在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占了 50.0%,是最主要也最值得关注的病因。因此,如何提高产科的抢救能力、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病因变迁的原因
出现孕产妇产后出血病因变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育人群和产后出血高危人群的变化,包括高龄妊娠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等的显著增加。
随着 「 二孩政策 」 的开放,大量年龄 ≥35 岁的高龄产妇选择再次生育,其中很多患者都是既往瘢痕子宫,因此发生子宫破裂、凶险性前置胎盘等的概率也明显提高。
而产生瘢痕子宫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与 「 二孩政策 」、既往高剖宫产率、反复人流率以及子宫肌瘤发病率和手术率均明显相关。
产后出血的预防
刘兴会教授指出,产后出血有 「 四最 」:最主要导致孕产死亡的病因;最能够避免的导致死亡的原因、最容易漏诊或忽略的产科问题、最考验团队抢救能力的并发症。
1、分级管理:
▲ 规范 「 孕前-孕期-分娩及产后 」 全周期照护体系;
▲ 健全三级诊疗及高危转诊;
▲ 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重点时点进行防控,其中:
重点人群包括高危妊娠筛查、孕前/孕期防控、高龄孕产妇;
重点疾病包括瘢痕子宫、胎盘植入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营养相关疾病、异位妊娠;
重点时点包括妊娠/分娩时机、第三产程管理、产褥期管理。
团队作战原则(早呼救 —— 多人多科);
止血措施多样化(早止血);
尽早输注血液制品(早复苏);
提早一步(早评估)—— 必要时尽早切除子宫;
止血措施:最快、最简单、最熟练、创伤最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