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芍药散:脚气、股骨头坏死】精
当归芍药散:肝郁脾虚、肝脾失调、血滞湿阻证的常用方,血水同病的专方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一作三两)。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加减:
若气郁胁胀者,加柴胡、积实以疏肝理气,
若气郁不食者,加香附、麦芽以行气消食;
若气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热;
若血虚者,加阿胶、熟地等以养血补血。
养血调肝,健脾利湿,疏肝健脾。
脾虚肝郁者,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
方中芍药多于他药数倍以泻肝木,利阴塞,专主拘挛,取其缓解腹中急痛;以芎、归、芍药和血舒肝,益血之虚,补血止痛;苓、术、泽泻运脾胜湿,除水之气。白术益脾燥湿,苓、泽渗湿利水,使从小便出。
用“气血水”的理论来区别
四逆散属于气剂,当归芍药散属于血水剂,逍遥散则为气血水剂。
经验: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比逍遥散应用更广泛,加减进退也更灵活。
四逆散《伤寒论》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逍遥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疏肝养血,健脾和中。
主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痛,减食嗜卧,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备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别名:当归芍药汤、当归茯苓散、六气经纬丸《元和纪用经》。
原方:当归3两、芍药1斤、茯苓4两、白术4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一作3两)。
处方:当归15克、芍药24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泽泻24克、川芎15克。
制法:上六味,杵为散。
药理作用:抗贫血作用 《中药通报>1957(1):42,本方有明显治疗贫血作用,各组成生药及混合制剂中均含有叶酸、复合叶酸、烟酸碱和维生素H等抗贫血成分,其中以当归、川芎、芍药含量最高。
功能:疏肝健脾。养血调肝,健脾利湿。
主治:妇人妊娠或经期,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肝脾两虚,腹中疠痛,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者。
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备注:本方主治妇人肝虚气郁,脾虚血少,肝脾不和之证,重用芍药以敛肝止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合泽泻淡渗利湿,佐当归、川芎调肝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肝脾两调,补虚渗湿之功。
《元和纪用经》所载:
本方原用于养生:能祛风,补劳,养真阳,退邪热,缓中,安和神志,润泽容色;散寒邪、温瘴、时气。
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
安期先生赐李少君久饵之药,后仲景增减为妇人怀妊腹痛方。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10-20g、芍药10-30g、川芎6-15g、茯苓10-30g、泽泻10-30g、白术10-30g。
用法:上6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或以水煎煮,日服三次。
临床上一般作汤剂,且不用酒,疗效亦佳。
但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用汤剂无效时改作散剂,用酒送服,常有出入意外之效。
若服后小便或如血色,大便或有下水者,系药中病,是佳象,应坚持多服之。
方证:《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第17条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由此可见,该方是治疗妇人腹中痛的要方,方中当归、芍药养血活血,柔肝止痛;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泽泻利湿泄水;川芎畅调血气。六味相伍,使肝木条达,脾土气畅,木不克土,气血条畅,腹痛即除。
笔者以药测证,将此方用于脾虚湿困而为肝木所乘的腹痛、血虚肝郁乘脾之月经不调、慢性输卵管积水、不孕症及血虚血不利而致的水湿证等。
此方不必拘泥于妇人,男子也可用。
遵《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14篇第19条:“血不利则为水”。临床上凡含血瘀兼有水肿,麻木,月经不调等皆采用活血利水之法。
遇顽固性水肿常加益母草60克,以活血利水。
病机:血虚肝郁脾湿证,故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健脾疏肝。
妊娠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头重,眩晕,心悸,小便不利,头面及足跗浮肿。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之象。
临床应用指征:
1、肝虚血少证:月经量少、色淡,有水印,甚则闭经,腹痛隐隐或拘急而痛,舌暗胖,脉弦细等。
2、虚湿停证:纳少,肢肿,泄泻或小便不利,带下量多清稀等。
3、药量的调节:临床运用时,
以血虚为主者,三味血药中补血药当归、芍药量应大,三味祛湿利水之药量宜小;
以血滞为主者,三味血分药中活血药当归、川芎量宜大;
湿盛水肿者,三味祛湿利水药茯苓、白术、泽泻应重用。
1、广泛用于妇科诸疾
凡产后、术后、更年期前后,妊娠期、哺乳期,体质较为虚弱,皆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妊高症,闭经、更年期综合征、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产后抑郁症、乳腺小叶增生、不孕症等。
2、以疼痛为应用目标
部位不局限于腹部,不拘男女,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泌尿系结石并感染、肠梗阻、痛风、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又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痉挛等。
3、皮肤或毛发异常
表现为肤色或黑或白,缺乏光泽,有色素沉着,少油脂,头发干枯,易开又,易脱落,或红或黄;口唇易干裂,甚则出血等,又如痤疮、雀斑、冻疮、急慢性湿疹、荨麻疹、下肢静脉曲张、疣、斑秃、脂溢性脱发、银屑病等。
4、有水湿为患的疾病
心衰水肿、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脑外伤后综合征(眩晕)、梅尼埃综合征、脑血栓形成、过敏性鼻炎等,也可选用本方。
5、其他
还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低血压、膀胱炎、前列腺增生、阑尾炎、痔疮、老年性痴呆、运动性血尿、结膜炎等。
冯向东《经方实践方法》:当归芍药散-治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大体不外乎气血失衡,当归芍药散乃调气治血效方,可广而用之。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病。由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多种多样,目前知道的原因有60多种,比较复杂,这与发病机制不清有关。
其病理,是先破坏股骨头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
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
中医认为气血失衡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股骨头坏死是西医病名,而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故此没有合适的名称给其加注,随证治之是其关键。
现代医学认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总体来看手术疗法因其痛苦大、费用高、恢复时间长、局限性广、远期疗效不能尽善尽美而不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近年来有中医治疗该病的报道,大体上是从气滞血瘀、风寒湿痹、痰湿、气血虚弱、肝肾不足诸多方面来分析治疗,但临床疗效多不尽如人意。
当归芍药散是调肝理脾治血的效方,故我在临床上多用之。
病例:杨某,男,77岁,2000年8月诊。
患者因患哮喘病30余年,长期服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的药物,造成骨质疏松病。近期发现髋关节进行性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某院诊疗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时患者起坐行走极为困难,辗转反侧而睡时痛醒,胃纳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淡白,脉弦而细弱。认为是肝郁血虚,邪毒外袭。
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5克,白芍90克,川芎10克,白茯苓10克,白术15克,泽泻10克。黄芪15克,粉防己10克,白通草10克,北细辛3克,肉桂3克。 三剂
上方用了三剂而疼痛立止,遂停用其他西药而用中药治疗。
上方加减运用120余剂,随访至今,患者行走又如常。
《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当归芍药散-脚气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歌诀:归芍苓术泽泻芎,妊娠腹痛此方宗,养营驱水兼和血,胎产经候均可用。
组成:当归、川芎各9克,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各12克。
主治:妇人腹中痛,月经不调,月经痛,孕妇诸障碍,及有流产癖者,或男妇老弱,贫血,腰脚易冷,或诉头痛头重,小便频数,时目眩,肩凝,耳鸣,动悸,筋肉软弱,痔疾,腹痛,慢性肾炎,半身不遂,轻度心脏瓣膜病,脚气。(此方有良好功效)
《婺州名老中医医案集》皮肤病用药经验
一、分热寒湿用药
风热:浮萍、薄荷、防风、牛蒡子;
风寒:麻黄、桂枝、威灵仙、白芷。
风湿:
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砂仁、用于皮肤病初起,渗出液不多,痒感不重,小儿老年人等。
辛温散湿:苍术、海桐皮、赤石脂,适用于潜在性丘疹较多,剧痒难忍,病在肌腠者。
淡渗利湿:茯苓、泽泻、滑石等,适用于湿邪下趋,病位在下阴部及下肢等处。
二、分脏用药
病在肝:合欢皮、百合、夜交藤、条达安神;
病在脾:山药、玉竹、条参、玫瑰花等,扶理脾气;
病在心:莲子心、柏子仁、琥珀等,清心镇静;
病在肺:
病变初期,仅见炎性丘疹、丘泡疹和皮肤油腻,责之肺经风热,可选轻宣之品,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焦山栀等;
若见脓疱出现或较多,皮肤欣红明显,表明热化为毒,当选清心之药,如莲子心、连翘、金银花、凌霄花等;
若见结节、囊肿,乃至瘢痕重证,为毒热与痰瘀互结,应加化瘀散结之品,如浙贝母、甲珠、皂剌等;
表里用药:如肺热不论在哪一阶段,均可加入通畅肠腑的药物,如酒大黄、紫苑、杏仁、桔梗等。
三、皮损用药
丘疹为主
不论新久,皆从肺治,宜轻宣疏散,常用用花类药物,如杭菊花、野菊花、金银花、槐花、厚朴花、红花、款冬花、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鸡冠花、辛荑花、荷花、白扁豆花等,因为花类药质地轻扬,大都能宣能透,具有轻而扬之的功效。以斑为主时,当辨颜色而治
白斑为气血违和,治宜从肝,法拟疏达,药用柴胡、当归、川楝子、乌药;
红斑为营热燔灼,治宜从胃,法宜清营凉胃,药用生石膏、紫草、知母、白茅根;
紫斑为火毒炽盛,治宜从心,法拟凉血化斑,药用牛角粉、绿豆衣、生地、炒丹皮;
黑斑为肾亏本色外露,治宜从肾,法拟温补肾阳,药用附片、肉桂、菟丝子、巴戟、熟地;脓疱
脓疱未溃为毒热,从心宜解毒,药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莲子心;
脓疱己溃为毒湿,从脾,治宜化湿,药用白藓皮、茵陈、生薏仁、赤小豆;皮损
在四肢,治在脾,药用苍白术、炒扁豆、茯苓;
在躯干,治在肝与脾,药用川楝子、郁金、焦山栀、赤苓、陈皮;
在二阴,治在肝与肾,药用炒龙胆草、泽泻、柴胡、沉香;
在头面,多从风热论治,药用浮萍、蝉衣、大青叶、玄参等;对药
皮损以水泡为主者,紫草配茯苓;
皮损以血泡为主者,紫草配红花。
皮损限于女阴者,杜仲配小茴香;
皮肤欣热剌痒者,浮萍配生石膏;
瘙痒限于阴囊者,杜仲配沉香;
痒如虫行者,浮萍配白茅根;
一表一里的柴胡配黄芩,通治皮肤瘙痒;
一阴一阳的熟地配苍术,主治掌跖脓疱病;
一厚一薄的赤芍配川芎,治带状疱疹神经痛;
一寒一热的黄连配肉桂,治口舌生疮;
一轻一重的蝉衣配生石膏,治夏季皮炎;
一开一合的菖蒲配何首乌,治圆形斑秃。
6、过敏源用药
解鱼毒:苏叶、陈皮、蒲公英;
解肉毒:鸡内金、蒲公英、山楂;
解蟹毒:乌药;
酒毒:葛花、枳具子;
花粉:薄荷、虫蜕;
烟尘:玄参、射干。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八味洁肤膏组成:煨甘遂60克、红芽大戟90克、白芥子24克、麻黄12克、生南星55克、生半夏55克、僵蚕30克、生石灰(自然风化者良)150~180克。白鲜皮、防风各30克。
制法:上药晒干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入麻油适量调和成稠糊状药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凡干性皮肤病,先用消毒纱布轻轻擦之,令皮肤发热、渗水,即取本膏涂擦患部,涂薄薄一层即可。凡湿性皮肤病,亦用消毒纱布或砂纸擦之发热,即涂擦膏药薄薄一层即止。每日涂擦4-6次,痊愈为度。功用:疏风化痰,祛湿解毒。
主治:一切皮肤病,无论干、湿型者均可用之。
方解:人之皮肤犹如疆域之藩篱,易受外邪之侵袭,一有邪入即邪蕴为患,此皮肤病之所由起矣。《本草求真》云:“一有邪入,则阳疲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
说明致因虽多,不外乎是风寒湿热或时疫毒气相依所致。痰毒必伏,相因而致。然邪有侧重,以风热湿毒居多。治宜疏风化痰,祛湿解毒为治。
方中君以煨甘遂、大戟善祛经络水湿之毒,以毒攻毒,无处不到,又因外用,治皮肤湿毒尤宜。臣以生石灰,善治皮肤、骨髓疮疡恶毒,时疫毒气或脓水淋漓之证,尤为祛风热毒气,收湿敛疮之妙品;白鲜皮治风疮疥癣,尤能开关通窍,俾水行热清风熄而痒止;佐以防风祛风止痒,且善搜深入之风毒;僵蚕祛风热、散痰结;南星、半夏化风痰、祛湿毒、消肿散结;白芥子内外宣通,善能行气化顽痰。尤妙在用麻黄为使,麻黄善开鬼门,发汗散寒,尤能散肺经郁火之邪毒,鬼门(腠理)一开,诸邪必驱之无存,病必向愈。
诸药配伍,其疏风化痰、祛湿解毒之功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