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趣说“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看似简短,却于言简意赅中将古人的友爱交往跃然纸上。古人有以“柳”为姓氏或名号的,春秋时有柳下惠,这个“柳下”氏后世又衍化为柳姓。晋代陶渊明在宅边种了五棵柳树,曾自号“五柳先生”。
柳树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古人常用以点缀风景,美化环境,而且经常入诗。如“春江一曲柳千条”“长堤曲沼万垂丝”就是专咏水边之柳的。公元605年,隋朝下令开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堤的两岸栽种垂柳,皇帝还御笔书赐垂柳姓杨,诏民间每种活柳树一棵,赏细绢一匹,百姓竞植之。白居易有“隋堤柳”的诗歌:“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就是咏的这件事。
古代军营里也广植柳树。《战国策》记载,楚国射手养由基刻苦练习,能“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这就是后来称为“百步穿杨”的故事。汉文帝时,太尉周亚夫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营里栽有很多柳树,以至后世对军营也泛称“柳营”。晋代陶侃镇守武昌时,诸营也遍栽柳树,某都尉盗取柳树私植在自己庭园里。一次陶侃经过,就责问道:“这是武昌西门柳,何因来此?”都尉惶怖谢罪。以后,柳树又有了“官柳”的别名。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后,曾亲手在拉萨大昭寺前栽了一颗长安带去的柳树。
初春常见的树木中,要数柳树抽青最早。杜甫有诗云:“漏泄春光有柳条”。而柳色青青也确是春色的典型。唐代诗人王之涣出关见不到柳树,只不过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就写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李益随军到荒凉的戈壁,但在滹沱河边看到碧柳青青,就能联想起春天已经到来,而有“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的佳句。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则不仅描写了春天的自然景色,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生活中的春天。
正因为春天总和柳树联系在一起,所以古代很多春日的节令,都用柳枝来作点缀。古代立春后有寒食节,家家户户都有插柳的风俗。宋代清明节,城里的人都要到郊外踏青,轿子就用柳枝杂花装饰。这一天不论男女,头上也都要戴柳,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人们釆集和佩戴青葱的柳枝,就像沾有了一分春色。
古时送客还有折柳枝以为赠别的习俗,这在古诗文中常见。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即是。记述汉代文物的著作《三辅黄图》上说:“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关于折柳赠别的最早记载。这种习俗大概是起源于《诗经》里“昔我住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依依”本是柔弱的样子,后来也作“恋恋不舍”解释。因之,离别时赠以杨柳就是表示不忍相别的意思了。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更是对柳倍加珍爱。他为官柳州刺史时,曾大力提倡百姓植柳。数年后,全城绿柳成荫,蔚为壮观。他曾在《种柳戏题》一文中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北宋文史家欧阳修也偏爱于柳,他任扬州太守时曾挖坑种柳,并在其《送刘原甫出守维扬》一词中写道:“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与他同朝的名臣苏东坡更是爱柳如子,他走到哪里就将柳树种到哪里。他任杭州太守时,曾因其在西湖中筑堤栽柳,而为后代留下了“苏堤春晓”的佳景。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在其故居临泉栽柳成荫,并自号“柳泉居士”,终日在柳荫下与行人、乡亲聊天,终于聊出了《聊斋志异》。
来源 / 大道知行
总监制 / 王玮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家筱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