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的《意与古会》背后的故事

(意与古会)

此印在汉朱文的基础上融汉碑额为一炉,冲切结合,切刀为主,力道劲健,笔画刻划得极有弹性,布局疏密有致,造型饱满呈围合之式,弹性十足。以书入印,合以碑额装饰意味, 故能自出新意,婉转流丽而又苍劲圆浑。

具体章法上分析如下:

1、“疏外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这是邓石如最重要的章法观点,此印章法三密一疏,意、与、古三字天然字密,古字天然字疏,作者将古字的口字夸大,使左上角的空地十分明显,与其它三字的密不透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这方印的疏密关系还不止这么简单,还应当注意到古字占地最少,却空白最大,会字头部一横故意下移使会字头部与古字共同形成左上角的空灵,如果纯以匀齐将会字头部上横上移,则左上角的空白会被抵消一部分,冲突则会减弱。其实在每个字中仍在疏密对比关系存在,比如,意、古三字上密下疏,会字上疏下密,这又是邓石如“计白当黑”理念的反映。是谓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全印列加平衡稳定,更使得张驰有度,节奏感加强,更增磅礴气势。

2、方圆兼备。一方印,除了疏密,方圆冲突也是重要的视觉审美元素,吴昌硕曾经说过:“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吴昌硕《耦花庵印存》序)。邓石如这方印里的方与圆的对比冲突主要体现在“会”字上部三角形呈方意,与余下三字中的椭圆、半圆结构形成鲜明的方圆对比,这是邓石如“规之所以为圆”、“方之所以为矩”的方圆通会理念的实际运用。如此,方则方得阳刚,圆则圆得柔媚,同时,由于方圆对比同样形成视觉冲突,增加审美层次,整方印一派“邓派”特有的“刚健婀娜”风貌,借方圆兼备而实现。

(搭接借力与开窗透气)

3、“铁钩锁”的章法安排。我们在印人传邓石如篇里提到过铁钩锁的章法,这种章法原则后来发展成吴昌硕的“造屋法”与“人体法”,造屋法即在一方印的动刀之前,要设计好何处为厅堂,何处是侧屋,何处开启门窗,布置妥当后方可建屋;人体法则是将印章比作人体,要求肢体、躯干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流走贯通。这方印里,意、与两字利用文字特征竖密咬合,会字与与字直接搭接使二字也团聚一气,古字简单不易安排,邓石如则让它中竖与上搭边,上横左侧搭边各寻依托,下部长弧又与会字顶部搭接,致全印四字团聚一气,浑然一体,无零乱、松散之感。意、与、会、三字密实如墙、作者又分别破边予以开窗透气。

4、边款。这方印的边款足够长,也值得一说,边款刻满了印石五面,具体如图:

(边款)

这方印五面刻款,邓石如以篆、隶、行,详细记录了这一段印章背后的故事。

四面刻款云:

此印为南郡毕兰泉作,兰泉颇豪爽,工诗文,善画竹,江南北人皆啧啧称之。去冬与余遇于邗上,见余篆石,欲之,余吝不与,乃怏去,焦山突兀南郡江中,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冠古今之杰。余游山时睇视良久,恨未获其拓本乃怏怏而返。秋初,兰泉过邗访余,余微露其意,遂以家所藏旧拓赠,余爰急作此印谢之,兰泉之喜可知,而余之喜亦可知也。向之徘徊其下摩挲而不得者,今在几案间也;向之心悦而神慕者,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云胡不喜?向之互相怏怏,今俱欣欣,不可没也,故志之石云。乾隆辛丑岁八月,古浣子邓琰并识于广陵之寒香僧舍。

(顶铭与邓石如像)

毕兰泉得印后,即如邓石如所说“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爱不能已,特为此印撰写铭文,倾诉无以言表的喜悦和对邓石如的赞赏膜拜,并请邓刻于印石顶面,遂有了如下顶款:

“辛丑秋,余寓广陵,石如赠我以印,把玩之余,爱不能已,用缀数语,以为之铭:'雷回纭纷,古奥浑茫,字追周鼎,碑肖禹王,秦欤汉欤,无与颉颃,上下千古,独擅厥长,我为郑重,终焉允藏。’”兰泉仍索古浣子作字。

去岁索印不成,为何今日会有此印?我们不妨脑补了一下事情的经过:那一日,邓石如正家中闷坐,想起曾登焦山观《瘗鹤铭》石刻,觅拓本而不得,为此而郁郁寡欢,突然,毕兰泉来访。话说毕大画家去年冬也曾来访,并索印而不得,这时,他仿佛看到了曾经从这里离开时的自己。邓石如向他提起了钟爱的《瘗鹤铭》拓本而不得之事,古人多喜鹤,慕其闲逸、高洁与坚贞,邓石如更是爱鹤成痴,就曾有他人欲霸占他心爱之鹤而追到人家里索要之事,对《瘗鹤铭》拓本爱而不得的心结,可能也与爱鹤有关。毕兰泉得知,即以家藏的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旧拓本相赠,于是有了邓石如回赠的这一方“意与古会”,“向之互相怏怏,今俱欣欣,不可没也,故志之石云”并将成印经过与其间的过往尽刻于其上。

此印印面为5.3厘米方形,高3.2厘米。四字气势开阔,小篆印化完美,充分体现了邓石如的“以书入印”理念。不仅记录了一段文人间的唱和佳话,更成为邓石如的代表之作,印史上的传世经典。印面四字“意与古会”意思很明显,即穿越光年,与古人对话,在邓石如之后,很多印人也多喜以此入印,至于是否真如这方印一样,实现了“意与古会”,可能,更多的只是自说自话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