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三大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着总量压力加大、结构矛盾上升的形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村脱贫人口、低收入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各地不断举行大规模引才活动,并拿出落户新规、住房补贴等一批颇具吸引力的举措。有关部门也在密切跟踪经济和就业形势变化,研究完善新的政策举措,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尽管如此,继续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容小觑。为此,应在稳存量、扩增量、促匹配、兜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保重点,不断强化精准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将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作为新增就业吸纳的主要对象群体。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这一群体与其他重点群体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就业岗位期待更高,实现就业后对家庭经济境遇改善的提升程度也更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社会、政府的共同大事。同时,退役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总量较为有限,但是其凝聚力、组织力相对较强,在自身利益受损或相应安置和就业保障欠缺滞后而群起表达就业诉求时,对现役人员军心士气、社会和谐稳定的冲击影响更大。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不仅事关民生保障,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一是要最大限度扩大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应当为之提供全过程、不断线的就业服务,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面。二是要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面向基层就业;开发更多的城乡社区服务、基层医疗、科研助理等领域的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扩大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教师等重点领域的招聘;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对受疫情影响大的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特别的就业关照。三是畅通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其他出路,包括:围绕支撑国家战略所需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和紧缺一线技术人才等,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扩大高校毕业生见习规模以及专项培训计划,丰富实践经验增强竞争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和未来就业能力。在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方面,不仅要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通过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以及积极优化创业环境等方式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做好包括农村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转移就业。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2020年总量达到28560万人,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16959万人,在全国就业人员和城镇就业人员结构中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并足以构成转型期中国社会城乡以外的第三元。2021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农民工就业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如果农民工群体不能实现转移就业,不仅会影响其个人收入以及家庭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服务秩序。今年做好农民工群体的转移就业,应当继续坚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两手发力,并特别重视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在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除了摸清该群体底数、了解区域用工需求、强化用工信息对接、对接就业岗位外,还可以通过推进实施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扩大用工规模;通过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吸纳更多农民工就业,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通过给予创业指导、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工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促进农民工外出就业创业方面,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创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农民工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与此同时,将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摆在“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农村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实施“优中更优”的支持政策,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例如,在优先摸清农村脱贫劳动力供需双方需求的基础上,对农村脱贫劳动力优先发布用工信息、优先进行人岗匹配、优先安排就业培训、优先组织“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和劳务输出;对招录、服务农村脱贫劳动力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优先落实财政、金融激励政策以及缓缴或返还部分社会保险费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重大项目工程、重点企业优先录用农村脱贫劳动力;优先安排因疫情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脱贫劳动力通过扶贫专岗、扶贫车间、扶贫企业等渠道就地就近就业。
以更加积极的政策促进低收入群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低收入群体工作的稳定性较差、收入水平低、家庭储蓄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各种突发状况,极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最高的。如果能够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保证其收入,将直接增加这个国家和地区平均的消费。因此,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往往是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最大,其正常就业和工资收入立即受到影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工作稳定性下降,工资性收入也严重下滑,家庭面临可支配现金流不足且家庭财富缩水的问题。对于低收入群体,除了通过价格补贴以及临时救助等措施予以生活保障外,还应当帮助他们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确保其收入来源的稳定。具体来讲,应从劳动力供需两端入手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低收入群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方入手,对吸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定额税收减免、担保贷款及贴息,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参保中小企业岗位技能提升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支持,稳住中小企业用工需求规模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方入手,通过鼓励低收入群体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等灵活就业方式,以及加强面向市场的技能培训、鼓励以工代训和支持高职院校扩招等方式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