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中医老师潘毅

以下文章来源于正安文化广州,作者何敏静

本  期  导  读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从中医一年通学员的分享中,感受学习中医之乐趣与潘师的教学魅力。

缘 起

我是一名国学爱好者,因为关注梁冬而知道了不少中医大咖,包括潘毅老师。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被潘老师那中气十足又接地气的广普(广式普通话)所感染,于是搜寻潘毅老师各种信息,默默关注,暗暗学习。

2020年在广州正安学院的讲座上,现场被潘老师的授课风格和气场所吸引,决定参加周易与中医学学习。

记得在周易与中医学的课堂上,潘老师讲到《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想到就做,有时候因缘巧合,无非就是下定了决心,要不然,永远是一个业余得不得了的爱好者。

我当时内心一震,仿佛被戳中了,想到不做也是一种肾虚表现,于是狠下心,克服各种困难,报读了中医一年通。

中医学习的困难

既然发心学中医,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学中医,用仲景原话回答就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有余力则考虑「下以救贫贱之厄」但只是想做到前两点都不容易。

其实,我们学中医,不一定要成为大夫,而是起码在面临疾病和困境时,尽量不慌,学会甄选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合适的大夫。

我像大多数中医粉一样,关注了不少民间热门的老师,下班后看公众号、看文章、看视频自学,或者参加短期培训班,偶尔翻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

然而,非专业的民间粉丝学中医,普遍存在一些困难

1.都听说《黄帝内经》等经典很重要,要从经典学起,但现代人的通病是古文功底弱,难以理解晦涩的文言文。买一堆古书回来,并没有看进去。

2.中医六艺:砭、针、灸、按跷、导引、药,「针」、「药」,民间粉丝没有应用场景,很难自学。比如保温杯里泡着桂圆枸杞水,这样简单粗鄙地用在食疗养生上,就有效吗?未必。

3.东一块西一块的碎片化学习,可能也掌握一些「法」、「术」、「器」层面上的知识,在家庭应用时也偶有效果,但理解和应对不了稍有变化的情况。比如艾灸有时有效,有时无效,不知何故、如何变通。

4.我们粉丝们对中医满腔热情,容易头脑发热,对西医产生抵触心理,老百姓一不小心就掉进「低级红」、「高级黑」的思维陷阱中。

跟随名师筑基础

没有传统文化的铺垫,没有系统化的学习,缺乏在「道」层面上构建中医思维和世界观的认知能力,不理解底层逻辑,则无法强大自己的内心,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真正的智慧淹没在群体中。

所以,学习中医应该有次第,跟随名师筑基础很重要。

潘老师是我目前学习中医路上最喜欢的老师。

在课堂上,潘老师结合他多年的练功体会,将枯燥却又最重要的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讲得通俗易懂,其妙无穷。

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思维模式不同,阐述出中西医的长短优劣、为人做事的道理。

在潘老师的讲课中,以天地定位、将人嵌进去的「天人合一」,这种看似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变得思路开阔、科学清晰;

潘老师将医易融合,「推天道以明人事」,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维观念,比如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等,讲授得深入透彻,启发学生思考……。

更重要的是,潘老师总是与时俱进,捕捉社会上的新鲜、热门话题,带入课堂中,每每与学生互动时,讲得有趣有料又好玩,我们的每堂课都在欢乐中度过。

中医文化修人又养人

大概这么说,有临床疗效的中医可能有很多,但是懂教的不多;

教中医的老师也很多,但是懂太极的不多;

教太极的高手也很多,但是懂中医的不多;

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医易融合,又能熟知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所在的老师更少。

潘老师已过花甲,但精气神足,身手灵活。多年的炼功内修功底,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拥有丰富的中医文化知识储备,且师古而不泥古,能够客观、公允看待中西医的区别差异,授课时逻辑清晰,理据严谨,风趣幽默,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名师。

有时候旁人问,跨界学中医有何用?又不是赚钱,还浪费了时间妨碍挣钱,生病了不如找位大夫治疗来得快。

中医是生长、根植在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大地上的一棵大树,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中医文化修人又养人,我希望可以跟随潘老师,一路学习和成长。 

-广州周易与中医第8期、中医一年通19期学员 何敏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