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定律——做出100分,没有做出99分

解题,是学生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说,每一个学生解题过程中,都体验过冥思苦想后豁然开朗的舒心畅快,也体验过百思不得其解、头昏眼花的苦恼。

(图片来自网络)

几年前了解到如下案例:一位高中生花了整整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解答一道数学题,结果还是没有做出来,回家后嚎啕大哭。家长也替孩子感到委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甚至自责是否因自己遗传基因太差,影响到了孩子。

我跟这位家长讲:

学习是一个用脑的过程,其结果是脑的结构通过学习发生了改变。解出了一道题,只是学习结果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孩子沿着合理的思路、运用正确的策略去认真思考了,如果碰巧把题目解出来了,那么成绩是100分;如果没有解出来,那么成绩是99分。

你的孩子虽然没有做出题目,但他的成绩也许是99分。

相反,面对一道题目,只了轻微地读了读,一眼没有看出解决路径,就在那里咕咕哝哝:“这是咋回事呀!”“咋就这么难呢?”,旁边的同学听到了,或者是厌烦了他的絮叨、咕哝,而这位同学恰好刚刚解出此题,也许经意、不经意地提示了一声“你看,***、****”,于是这位不断咕哝的孩子“深受启发”、“恍然大悟”,于是“奋笔疾书”,很快便写出了题目的解答。

这样的“完成作业”绝对是一种假象,他应该得0分,甚至是负分。

为什么这么说“也许应该得负分”呢?

须知,好的题目是非常有力的学习资源——它促使我们真正思考,而好的题目是有限的。你通过别人提示关键字、词、句,受到启发而“解出”题目,你的作用其实只是一个“书记员”而已。这道题于你已经彻底失去价值,对于你的学习、长进毫无帮助。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吧?一道题,学生自己读,不一定一下子理解透彻题意,但如果由老师读一遍孩子来听,他可能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师的阅读中,是存在强调语气的——哪里是重点,哪里需要特别注意,在老师读题的抑扬顿挫中都已经体现出来了。

所以,对于复杂的题目,你得投入精力认真读、反复读。

题目不一定都要解出,甚至某些题目本身不一定能够解得出。比如数学领域的各种猜想类题目,几百年了都没有被解出,然而它们却催生了众多数学家。因为这些题目具有思考的价值。

如果人类面对所有题目都一定要解出,那人类的各种研究早已失去意义了。

让我们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积极思考、享受解题过程思维带来的乐趣吧!

请读者诸君尊重原创勿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