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共看桃花艳
年年共看桃花艳
又是春来桃花艳,它开遍大江南北,有关春来桃花这粉红色的记忆,任谁也抹不去,留在你我的眼里、心里。这世间的红粉,大抵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灿烂一季,化成陌上粉红色的云霞,如此的招摇。纵然终是会凋落,但是在这无限春风中,又怎么能不尽情的开一回呢?朋友联里有句:“三春红粉事,终做飞灰”。总是惊讶她小小年纪,却看得如此透彻。本期的故事或典故都与桃花有关,和大家一起分享。
摄影:刘明剑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本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但历经千百年传承,序言早已超越了诗的名气,成为众所周知的古文必读名篇。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是中国文人心中的理想世界,一个与世隔绝的梦幻家园。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摄影:刘明剑
唐朝诗人崔护的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诗虽然很浅,但是意境优美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悠长。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还有一段人间佳话。
一年清明节,崔护来到长安郊外春游,一时口渴,就来到一个农户家,巧遇一个少女开了门,给了他一碗水。第二年的清明节,故地重游,却没有再见到少女。崔护徘徊良久,便在墙壁上题了这首诗离去。
几天后,崔护相思日苦,再次来到这家农舍,却听见里边有哭泣的声音,连忙进去询问。只见一个老者在哭,那少女床上气绝身亡。崔护忙问其故,老者说女儿自从去年清明之后,便闷闷不乐,一年下来就病倒了。前几日无奈之下,老者便带着女儿去长安城看郎中,郎中却也不明就理,只说是心病。回到家后,发现了墙壁上的题诗,女儿竟大叫一声昏倒于地,自此三四日不饮不食,竟是绝食而死。
崔护听罢悲痛欲绝,就告诉老者他就是题诗的人。崔护当即发誓要娶少女为妻子,今生今世决不再续弦。悲痛之下,情难自禁,把少女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放声大哭,泪如雨下。奇迹发生了,少女居然苏醒复活,老者和崔护都喜不自胜。而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摄影:刘明剑
说到桃花诗,不能不提起刘禹锡来,虽然说到底:他是因为政治斗争而多次被贬,但多少和桃花诗也有些关系。他的两首诗写玄都观桃花与被贬一样,众所周知。刘禹锡说起来真有几分硬骨头,就是不服输。不仅这两首诗这样,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何尝不是饱含对人世变迁的感慨!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招致不满,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
玄都观桃花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结果不久,他又一次被贬。
摄影:刘明剑
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青弋江上游),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唐代诗人李白曾于此地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名称由来:
桃花潭之所以有名,历来说法不一,有云:古人风于澄泓苍霭,如入《桃花潭记》所述之武陵源,古名之。
而桃花潭之所以著名,则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玄宗年间,泾州(今安徽省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来,汪伦便据实以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流连忘返。临别时在踏歌古岸,李白题下《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如今,诗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
摄影:刘明剑
桃花扇(清初作家孔尚任的剧本)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故事,和改朝换代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离亭宴带歇指煞】孔尚任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
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故事原型:
明代诗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倾心,留赠扇子做为定情物,不久纳李香君为妾。因时局变化,侯方域远走他乡,李香君就天天手持定情扇等侯方域归来。阉党阮大钺为泻私愤,强迫李香君嫁人,香君誓死不从,头撞楼柱,血溅定情扇。友人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将扇面上的血痕点染成桃花。后清军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下落不明。
李香君,(1624—1653),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苏州人。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在秦淮八艳中,不论是样貌还是才气,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却高居秦淮八艳榜首。在街头随便找个市民问问秦淮八艳,大家可能说不全,但是李香君却是众人熟知的。”李香君之所以如此声名远播,主要还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号雪苑、杂庸子,明朝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
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
摄影:刘明剑
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一说:因为出生那天桃花都开了,所以叫“桃花夫人”)。
息夫人
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题桃花夫人庙
杜牧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夫人,亦称桃花夫人,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女儿,因嫁给息国国君为妻,故称息妫(妫为陈国姓氏)或息夫人。
息妫归宁探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
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息夫人,在楚国别都穰邑(今邓州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建桃花洞。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前期链接:息夫人——王维诗里的故事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