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砖铭书刻浅识

砖铭,除了它本身具有的记述事情经过的功用外,再就是它的书刻艺术。

“民间书法,顾名思义来自于民间,其主体就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平头百姓。尽管他们身份卑微、文化不高,但由于长年累月地书写,具备了过硬的书刻技能,成为民间书法的主体。”(李兴涛:《从曹操宗族墓砖看两汉砖文的书法价值》载《书画世界》2011年11期第24页)

那么汉代或汉代以后的民间书法是个什么概念呢?

“汉代民间书法,多为中产或贫民阶层刻在砖上,或刻在墓内、棺椁、阙上,大多为信手所作。其字数虽少、体积虽小,但其独树一帜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可与碑版、简牍比肩。”(同前)诸如近些年来在考古中陆续发现的东汉刑徒砖砖铭、曹氏宗族墓砖砖铭以及三国魏晋时期的墓砖砖铭等。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山东省东阿县鱼山曹植墓墓壁上发现的铭文砖,就是一件国宝级的民间书法的砖铭书刻佳品。▼

曹植墓铭文砖,是在1977年3月,由山东省东阿县文物普查组的同志,在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门高约3米许的右上方墓壁中发现的,该砖长0·43、宽0·20、厚0·11米,重14·2公斤,青灰色,质地坚硬。砖的三面有铭文,共六行,刻划着不规则的汉字计56个,铭文是:
太和七年(新按:应为青龙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新按:应为丙子),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做畢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都: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
就是这短短的56个字,即记述了一代历史文化名人曹植墓的修建过程,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又证实了曹植墓葬地的真伪,还历史一个答案。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都不可小觑。那么它的书刻艺术价值又是什么概念呢?
纵观铭文,56个汉字分别书刻在砖的正面、侧面和背面,共计6行,都是刀刀见锋,笔笔率意,没一点儿的矫情和造作。开篇第一字“太”,下刀稳重,大胆开合,充分体现了汉魏之际隶书“开张天岸马”的大格局大气势,以此引领全篇,接下来隶楷互补,各取其势,贯穿全篇。其书刻风格,虽然书刻者尽管在刻写时漫不经心,然书刻的文字多为一气哈成。笔走龙蛇,融隶、楷书书体于点画间,但不失其天然淳朴的风范和汪洋恣肆的率真。当代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生前见到该砖铭后,在拓本上写道:“此砖文书体多作楷隶,而其上祖亳县墓所出砖文以多为行草。而其后元康元年砖、马鞍山太元元年之孟府君志皆具楷行之意,是故知汉晋之季,故吾国书体之变革时期也,岂可执一而论哉。”(冯其庸著:《冯其庸书画集·曹子建墓砖拓本题跋》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版)
据考古资料可知,铭文砖的大量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并波及三国魏晋,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特别是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墓葬习俗有很大关系。最为典型的是东汉时期的刑徒砖铭和曹氏宗族墓砖砖铭为代表,当代文字学大家殷荪先生在其《中国砖铭文字徵》(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其做了精辟的分析:“以刑徒砖的文字结构、形体的书体特征分析,有隶书、隶草书、今草书、行书、行草等多种书体。观其笔意,书来自然、畅达,因之与同一时代之东汉碑刻书法(这里指文人所书者)有较大乃至极大差异。”那么“曹氏宗族墓砖砖铭,所见书体有隶书、草书(今草、章草、行草)、行书等,书写着应是工匠一类的斯时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小人物’所刻写的文字,笔墨诚陈,并没有文人书家作书时的那种'思想负担’。虽云纤介,却正因为是语为心声,书写随心所欲,行笔多属抒发己之所想,喜怒哀乐,形诸文字。”
曹植墓砖铭正如上所述,书刻者应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或是曹植墓修建队伍中的一位参与者),他没有像当时官方那些文人士大夫之流苦心经营的碑版简牍那样的主流作品,所铭刻的则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记事急就章,其书刻,上承刑徒砖铭遗风,又不逊于曹氏宗族砖铭而古风犹存。他谋篇布局,隶楷混用,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虽然技法上有些稚拙,但却掩盖不住其独具特色、出人意料的书刻趣味,这就是书刻艺术的魅力所在。这在“民间书法”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总之,“小人物”的作品虽不能登大雅之堂,可也应藏之于深山,流传于后世,昭示于未来。
2020-8-15
(0)

相关推荐

  • 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中国书法风格史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汉字的实用性与书法的艺术性 第二节 书法风格的基本构成因素 一.特定的功用目的及其相应的格式 二.工具与材料 三.形式表现技巧 四.个性气质与审美趣尚 第三节 中国书法风格史的基本 ...

  • 平划宽结:论“平城体”魏碑楷书风格

    冉令江/文 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在平城时期胡汉冲突矛盾不断.以崔浩为代表的中原士族为恢复汉晋以来的文化理想,表现在文人书法领域就是对汉晋卫门"古法"传统的传承.笔者在拙文< ...

  • 砖铭之刻,来自民间的诗意与气概

    砖铭之学,是铭刻学之一种,其中又多与历史.考古.金石.书法等学科相通.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刻制者为平民或工匠,内容常为年号.日期.地名.工匠名.吉语.造像题记等等. 砖铭与书法学相印证,其中最关键 ...

  • 2019年自修笔记之“砖铭之刻”(一)

    今日读文一篇,来自于"大米艺术",其内容有打动我内心之处,便做以记录.此篇为第一篇,两种刻痕,两个方向--- 图片来源于"大米艺术" 图一(来源于"大 ...

  • 2019年自修笔记之“砖铭之刻”(二)

    今日继续阅读来自于"大米艺术"的<砖铭之刻>.文中提到,其所列砖铭多为直接锲刻,风格多朴茂率真,无娇柔做作之弊,随心所欲而又自由畅达.今日临摹,主要表达"直接 ...

  • 砖铭之刻

    砖铭之学,是铭刻学之一种,其中又多与历史.考古.金石.书法等学科相通.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刻制者为平民或工匠,内容常为年号.日期.地名.工匠名.吉语.造像题记等等. 砖铭与书法学相印证,其中最关键 ...

  • 书而未刻的高昌墓砖,还原魏碑的本来面目

    墓砖有刻字填朱和直接墨书或朱书两类,而高昌出土的墓砖书法绝大多数以书而未刻的形式留存,加之吐鲁番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干燥的气候,使我们今天见到的高昌墓砖书法大多完好如初,提按转折.浓淡燥润的用笔历历在 ...

  • 魏碑《赵谧墓志铭》书刻俱佳

    <大魏赵谧墓志>风力危峭,劲健雄俊,气势完全不输<张猛龙碑>,且法度严正,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开正体变势力之河. <大魏赵谧墓志>全称<大魏故持节龙骧将 ...

  • 魏碑书法到底该怎么写?高昌写而未刻的墓砖告诉你

    高昌国是古代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

  • 启功论书之六,魏碑笔法在高昌墓砖,替包世臣、何绍基感到可惜

    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 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 启功论书诗之六,这首说的是高昌墓砖墨迹. 蝯翁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清道光年间进士,字子贞,号东洲,又号猿叟,书法自成一家.慎翁是清 ...

  • 重磅发现!刚刚,建文皇帝为自己亲书的完整墓塔铭被发现!

    近段时间是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期,没有非常必要的事情,梅语出了正常上班以外,都是窝在家里.不过,当我听到宁远县鲤溪镇上马石村厂屋里自然村那座砌有<白掌塔铭>的土砖墙房屋撤掉了,心再也安静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