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无上珍品,耶稣钉死十字架时,罗马兵丁为了耶稣的丝绸内衣,特地拈阄来分给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
公元前3000年 - 传说公元前三千年,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育蚕治丝”的方法,把蚕丝作为纺织的原料。这说明蚕丝的应用在我国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了。全世界公认我国最早发明养蚕治丝,欧洲称我国为“丝国”。而宁海我蚕桑生产历史一直是一个谜,一般认为是解放后才开始的。其实在明朝以前就有蚕桑记载,兹就笔者所掌握史实,浅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宋代宁海已禃桑养蚕,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贡丝绢额38匹7尺5寸。崇祯间9(1628—1644)有丝绸、棉绸、生绢、葛絹等数种。清光绪年间(1875—1908)桑有黄桑、花桑、水桑、过海桑数种。丝织品有绸、絹、素绫之分。民国时期农户门前屋后,地边园角皆育桑。蚕茧产量无考。
桑洲镇地处宁海县西南部,东南邻三门县。面积58.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桑洲,中古时该地处清溪畔沙洲上,多桑得名。1950年为桑洲乡, 1984年置镇。产稻、茶叶、蚕茧、柑橘。民间多工匠。集市兴旺,为县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昔为县南孔道,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桑洲驿。也说明宁海禃桑历史较早。
宁海描写蚕桑的诗词也较多,诸如宋代舒岳祥的《十村绝句》说:“桐花开处青鸠醉,桑椹甜时紫鸽忙。正是三眠三起日,送蚕小妇出烘房。”
至少清代的竹枝词更多,如鮑式奎的《翰家岙竹枝词》写到:“亩墙阴却树桑,家家多为采桑忙。黛痕未整郎休笑,待理旧时新样妆。”又如鮑谦的《梧岑竹枝词》也说:“红蚕四月正三眠,村北村南麦满田。麦要阴寒蚕要眠,一时怎得两重天。”王继履的《春日田家词》写到:“伺蚕天气雨霏霏,陌上采桑色正肥。不道女郎忙采摘,满头犹插杏花归。”王振刚的《白岩竹枝词》曰:“蚕老桑稀采采频。东邻姐妹约西邻。提篮恰过黄花畈,不避生人避熟人。”王魁的《铁场竹枝词》曰:“黄泥桥下桑正肥,采得桑来茶叶稀。三月清明魂欲断,妙屛山脚纸鹞飞。”又说:“泗洲堂畔野田多,菽粟草生奈若何。五月侬家蚕事了,打来蚕豆送哥哥。”诗中提到养蚕采桑,已成侬家主要生产。
宋陈耆卿编著的《嘉定赤城志》上面记载着:“孝女湖,在县西三十里。平野中有山特立,名塔山,山之麓有湖。旧传唐时有汪氏女苦节不嫁,纺织以奉其亲,亲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殁,建塔报焉。人遂以此名湖与山,凡大旱取之不竭。”到了明崇祯《宁海县志》以山川记载:“孝女湖,西南三十里,塔山之麓,以汪氏女得名。”到了光绪《宁海县志》作为人物志,烈女孝女篇记载:“唐,汪女,塔山人,守贞不字,织奉亲,亲好饮湖水,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没,建塔报焉,人遂以孝女名湖,以塔名山。”从这处记载可知宁海唐代,纺织业比较普遍,一个汪氏弱女子,通过自己努力纺织,可养活双亲和自己。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文化宁海】情丝绵延五十年(上)

    情丝绵延五十年 作者:浩海紫烟 说是大观园,岂止十二裙钗: 说是女儿国,也不乏俊男英才. 哭起来,风悲雨哀: 笑起来,春暖花开. 恍惚烟波十里,仿佛瑶池仙台, 银光曲原是飞篗(读:越)声声,丝絮云恰似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麦饼杂谈

    宁海麦饼杂谈 文/应可军 传说在南宋初,金兵大举伐宋,奸相秦桧对侵略者纳币称 臣,苟且偷安,对抗金名将却一味打击.广大爱国军民对秦桧的卖国行径恨之入骨,于是将麦粉和油放进烘缸里烤制而成.起名曰麦缸饼( ...

  • 应可军 | 宁海零食杂谈(外二篇)

    宁海零食杂谈 文/应可军 零食,通常是指一日三餐时间点之外的时间里所食用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人的生活中除了一日三餐被称为正餐食物外,其余的一律被称为零食.宁海人认为不是正餐食物,是属于浪费的,故特称& ...

  • 应可军 | 宁海苔条杂谈

    宁海苔条杂谈 文/应可军 明朝宁海县令王廷藩<蛇蟠洋>一诗咏道"千山紫菜万山苔,叶叶轻帆四面开.清夜船头声聒耳,成群石首溯潮来."诗中描写了蛇蟠洋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捕鱼情 ...

  • 应可军 | 宁海蚕豆杂谈

    宁海蚕豆杂谈 文/应可军 有幸聘为"趣玩方言大赛"的评委.大赛间有位选手朗读的是什么花开,其中一句是"什么花开黑良心",蚕豆花开黑良心.蚕豆在宁海,有许多地方方 ...

  • 应可军 | 宁海溪坑文化(外二篇)

    宁海溪坑文化 文/应可军 溪流,宁海一般称溪坑,宁海有五大溪流,即白溪.杨溪.凫溪.中堡溪.清溪等.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流经上百个村庄.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波市下辖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