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中国道教名山。
春秋至汉代末期,许多达官贵人到武当山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也曾隐此山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隋唐时期,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唐贞观年间,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当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宋元时,由于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
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朝山进香的民间信士也很多,香火很旺。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当山一直被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持续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夺取其侄儿朱允炆的政权后,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年)遣人在元代旧址上建成九宫九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陆续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广军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同年,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到嘉靖(1522—1566)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人流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视道教,因此,武当道教日趋衰落。民国期间,武当山更加衰败。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尊为“佑圣帝君”。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
武当派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个道教派别。武当派由张三丰于明代创立,其主要特点是: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武当山古建筑群还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工匠们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则”、“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各种建筑五百多处,大小为楹二万多间。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现存的重要道教宫观有太和宫(金殿)、紫霄宫、南岩宫等。
武当山道教音乐简称武当道乐。它承袭了远古巫觋舞乐传统,吸收了先秦时的民俗祭神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的精华,根据道教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之进行综合与改造,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道教音乐,特别有渲染法事情节、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武当道教音乐形成较早。唐代时,宫廷音乐传到武当山。元代时,由于历代皇帝推崇真武神,每年真武生日、天寿节以及皇帝生日,皇室都直接遣使到武当山建醮,使武当山道乐得到发展。明代是武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朱棣亲自撰写《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供武当道士演唱,并从全国各地钦选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当山各宫观办道;祭祀也按宫廷制度设置“乐舞生”(受过宫廷祭祀音乐训练的御用演礼、诵经、奏乐的人);同时经常在武当山设坛建醮,少则三七天,长则四十九天,在这类盛大的国家祀典中,道乐阵容庞大,不仅动用本山数百名道士,还行文全国各地征调道士协助,并抽调宫廷雅乐队来大壮声威,在武当山形成了“仙乐忽从天外传”、“仙乐飘飘处处闻”的景象,从而是使武当道乐不断完善和成熟。清代至民国时,由于道教不受官方重视,道众或出走、或还俗,通经乐者已不多,盛极一时的武当道乐几乎声断音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武当道乐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北省文化厅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为保存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组织武汉音乐学院的专家于1986年至1987年先后6次到紫霄宫、太和宫采录、整理武当道乐,出版了《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这是第一部中国道教音乐的专著。同时,武当山道协邀请武汉音乐学院举办道教音乐学习班,为武当山培养了二十多名道教音乐人才,使道乐水平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