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还没有影,就已经改变了地球的技术生态
对于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谭,有人说这是本世纪最大的商业骗局,还有人说这就是星球计划的翻版,意图拖垮对手,而也有人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是一群具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人。
不管如何评价,针对火星移民计划的各项准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从太阳能发电、纯电动汽车、真空胶囊高铁到猎鹰火箭、龙飞船、星舰,再到最近的星链计划,每一项技术都是火星移民计划的刚需。而在地球上实施这些计划过程中,相关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技术突破。
如果真如一些人分析的,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那么我们已经能看到的却是特斯拉已经上路了,并成为顶级的纯电动汽车,其无人驾驶技术也领先于世界;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也已经成功将龙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星链计划已经成功发射数百颗卫星,并开始调试接收装置;隧道高铁项目已经获批实施;太阳能发电项目进展顺利。可以说,即使最终这些技术没有被用于火星移民计划,也会深刻地改变地球人的技术生态。
不过对于火星移民计划,马斯克确实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目前只是将精力集中在运输这一最困难的环节,而对于登陆火星后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体系建设却鲜有论述。也许马斯克有一整套的详细方案还未公布,但从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马斯克还没有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从地球飞向火星,在地球和火星运行过程中,每年有2次发射机会,而14个月的漫长旅行对于宇航员的生存也是一个考验。好在发展了几十年的航天技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飞行器里的这段时间应该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登陆火星后。
据马斯克的计划,用核弹轰炸火星两极,造成气候变化,即使这种方案成功,形成气候也需要数年的时间,而我们也不期望采用这种破坏性的手段。据科学家探测,火星上的水含量为2000万立方千米,可填满北冰洋,所以人类还是需要从制氧技术的突破去解决问题。
在火星上生存,一种方案是生活在岩洞里,一种方案为在火星表面建设基地。如果在岩洞中生存,如何解决密封问题,使得洞穴内部充满了空气,适合人类生存,并适合植物生长也是个问题。如果在火星表面建设人造基地,则需要向火星上运送采矿、冶炼、3D打印等加工设备,同时,火星基地还需要一个坚固的耐巨大温差的玻璃,使得在基地内种植的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我们注意到,马斯克旗下的一家脑机接口公司最近有了新的进展,波士顿机器人技术也进展迅速,如果脑机接口和机器人技术结合,那么很有可能在火星星链的通讯支持下,人类就可以在火星基地建内操纵机器人进行复杂的劳动。
而星链计划、脑机接口、机器人、电动汽车、胶囊高铁、探矿、冶金、3D打印等,都需要太阳能和数据中心的支持。因此,人类还需要将太阳能发电和信息技术设备带上火星。
此外,还需要医疗系统、液体燃料制造存储设备,还有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一个不断加长的必备技术清单需要在30年内逐步完善。
可以说,即使最终火星移民计划拖延或者失败,这些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刚需技术,也会极大地促进人类在地球上的技术发展。即使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个新的技术生态,而这一生态事关人类的未来。
人类耳边一直回荡着霍金的警告:如果人类想要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在100年内离开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