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状元曹鸿勋的恩师:王之翰小记
翻开明清以来的老潍县历史,其中诸多历史文化名人,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着,比如潍县知县邢国玺、周亮工、赖光表、郑板桥等,还有陈官俊、陈介祺父子,还有刘鸿翱、张兆栋、韩梦周等,也有一条胡同双状元曹鸿勋、王寿彭,但是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研究老潍县历史文化名人,似乎不能把他给忽略过去,这人谁呢?他就是陈介祺的好友、曹鸿勋的老师,翰林王之翰。
王之翰字次屏,号湘筠,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生于潍县城里城隍庙街一书香门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任过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曾在家设馆授徒多年,也曾在外地多处书院主讲,清末潍县杰出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所教授的学生中,不乏大量优秀人才,其中就有名列天下的潍县第一位状元曹鸿勋。
从曹鸿勋说起吧。曹氏年少家贫,从小生活在城南新巷子,他敏捷好学,因缘与金石家陈介祺相识,收为义子,深得其喜爱。曹鸿勋不负众望,二十岁考中秀才,不论才学还是人品,都得陈介祺的极度赏识,他认为义子前途无量,可不能荒废了这棵好苗子,便苦心为曹鸿勋寻找老师,继续栽培他,找来找去总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以陈介祺的眼光来看,这位老师,绝不仅仅是学问好,必须是除了博学多才,还要品行兼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在当时潍县城,虽然这样的老师并不好找,不过还真有一位,完全符合陈介祺的要求,这就是王之翰。作为多年好友,陈介祺确实没有看走眼,选王之翰做曹鸿勋的老师,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可以放心把义子交给他。
都说陈介祺是曹鸿勋的伯乐,那么王之翰,对于曹鸿勋又何尝不是伯乐呢!对于陈介祺和王之翰,曹鸿勋都是深深感激的,投入到王氏门下,他更加勤奋用功,不辜负义父和恩师的厚望,王之翰更是耐心培育,在他眼里似乎也是看到了百年不遇的好苗子,果然后来曹鸿勋独占鳌头,一举成名,成为自科举制以来,潍县历史上第一名状元。
在教育上,王之翰是成功的,能培育出曹鸿勋这样的潍县状元;其实在官场上,实力也是不弱。王之翰做过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样的官职,还掌管科考,做过考官,也在各地书院做主讲。编修国史,修皇帝本纪,这一定是皇帝眼里,比较让人放心的人选;在书院讲学也好,掌管乡试科考也罢,王之翰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博学广识的学问,以及久负盛名的品行,都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当时潍县城,王氏家族与赫赫有名的“丁郭陈张”四大家族相比,虽然略显逊色,不过也是民众坊间眼中的潍邑名门望族,王之翰的祖父,剖颇有学问,家中藏书甚多,在县城享有一定的声望,而且教子有方,把王之翰的父亲培育成嘉庆年间进士,后来又把孙子王之翰培育成道光年间进士,名望在四大家族之下的王氏家族连出俩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王之翰的父亲比较有意思。有官却辞官不做,以回家赡养老母为名,告归老家。回到家乡,设馆授徒,培育大量人才,王之翰从小在父亲的私塾馆里学习,勤奋好学,极爱读书,而且过目不忘,人称天才。二十岁乡试中举,五年后高中进士。王之翰的功名成就,除了他自己的勤奋用功,与父辈的严格管教和出身书香门第也有一定的关系。
与父亲一样,王之翰后来也是辞官不做,回到家乡,子承父业,教授学生。由于王之翰的博学多识和极高的品行声望,吸引了大量学子前来慕名求学,其中更是不乏乡试中举者,一度造成私塾馆门庭若市。当然这也是陈介祺把曹鸿勋放心交给他的原因之一。
王之翰除了是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还是教育家、老师,也是诗人,书法家。有史书评价他的诗词和书法是这样的,“工诗词,精书法,小楷尤妙,向无苟笔,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学生张昭潜也说:“乃师书精小楷,人得寸纸,珍之兰亭。”王之翰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九九消寒歌》,描摹冬日每九中的自然景色,反映农家生活,具有田园之风。
如果曹鸿勋没有遇上王之翰这样的老师,其夺魁成为状元可能存在一些未知数;如果王之翰没有遇上曹鸿勋这样的学生,其教书生涯或许暗淡逊色一些。当然这些如果是不存在的,不管是曹鸿勋也好,还是王之翰也罢,他们其实是互相成就了对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为王之翰的苦心培育,学生曹鸿勋可以名列天下;因为曹鸿勋的知恩图报,恩师王之翰可以流芳百世。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