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为什么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
让自己变珍贵的方法 2021-01-25 11:21
跟随大师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随古圣先贤学习孔夫子的《论语》。我们继续跟随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学习他所编写的《论语集注》,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7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是指颜回,字子渊,他是孔门最优秀的弟子,是孔子最欣赏和赞叹的弟子,可惜他只活到41岁就短命死了。不违,不相违背,颜回只听受老师的话,对老师没有问难。私,是指日常生活和独处的时候,不在老师面前的时候。发,是指明白和阐发孔子所言教的道理。
朱子的老师李侗说:“颜回沉默寡言、心念纯正,已经具备圣人的本质,他听闻孔子的话,默默记住,心领神会,融会贯通,遇事则洞然明朗,处事有条有理。因而,孔子在颜回面前整天言教,但见他唯唯诺诺像是个愚笨的人。然而仔细观察颜回在日常工作生活和独处的时候,无论他行动、安静、说话或者沉默的时候,都能够阐发孔子所教的道理,坦然地行之而没有一丝的怀疑,从此可见颜回智慧高深,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以,即是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观其所由”,观,比视更加详细;由,从也,偏向于心念,一个人尽管做的是善事,而如果他的心念是不善的,这也不能够成为君子。
“察其所安”,察,又比视和观更加详细和深入了;安,指安而乐之的心志方向,如果说“观其所由”的“由”是强调某一时刻的心念,则“察其所安”的“安”强调的是长期的、稳定的、一贯的心念志向。尽管偶然的一次发善心行善事,但他的心念并非乐于在此,这只不过是作伪而已,他的为善心念和行为怎么能够持久而不变呢?
“人焉廋哉”,焉,怎么,是疑问代词;廋,藏匿。通过上面三种方式,层层递进和深入地观察一个人,他还有什么可以藏匿的呢?
这里孔子一方面指出了如何观察人的方法,就是观察他的行为,观察他一时的动机,还有观察他长期的心念和志向。另一方面孔子也指出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不能够隐瞒的,真的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曾子在《大学》中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朱子说:为学能够践行曾经所学过的知识和道理,并每每有新的收获,那么所学的学问就与我的身体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应变不穷,因此可以作为他人的老师了。倘若是记问之学,死记硬背,只是大脑机械地记住知识,其实心中并无所得,不能应变发挥,那么所知的知识毕竟有限度。所以《礼记·学记》讥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学习了知识学问,要学以致用,能够变通,灵活运用,理应是越学人越聪明,如果是越学人越不懂得变通,越像书呆子,这肯定是学错方向了。孔子说:“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习了很多,但是不能够发挥和运用,只是一位食而不化的书呆子,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朱熹在这里指出"温故而知新",把知识与自己的身体融合一体,学以致用,以至应变不穷,而不要只是学习了很多,背诵了很多,不晓得发挥运用,学成一位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这是会被古人所讥笑的。
所以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只适应于知识匮乏的年代。如今是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知识在网上一搜一大把,如今是知识泛滥的年代,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知识是静态的,是死的,只有运用知识才是动态的,是有生命的,蕴含着人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