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例精选

病例一风寒表证

江 ×× ,男, 53 岁。患者咳嗽 3 天,伴有恶寒,无汗。 3 天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无汗,继则咳嗽加剧,咽痛,全身酸痛,微有发热,经人介绍服小青龙汤(生姜、桂枝、麻黄、白芍、炙甘草、细辛、法半夏、五味子) 1 剂,当晚咳嗽更加厉害,彻夜不眠,伴有心烦,胸闷,口干等,而且上述症状加重而来求诊。症见舌质红,苔薄白微黄干,脉浮紧而略数。西医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为咳嗽,属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表寒里热证,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里热,选容麻黄汤加味: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甘草 6 克,杏仁 12 克,石膏 30 克(先煎),生姜 3 片,黄芩 19 克,清水 3 碗煎至 8 分,温服,两剂而愈。(李俊彪 . 谈谈中医的“特效处方” . 家庭医生, 1985 ⑺ : 25 )

病例二:表虚证

朱 ××,女, 25 岁。患者 3 年前有“风疹块”发作史,于 1982 年 4 月 21 日来诊。症见皮肤瘙痒,夜间为甚,每晚均有风疹出现,小如黄豆,大似硬币,痒甚不能入睡,白天消失,但以手抓皮肤即起皮疹,久不消退,已有一个多月,西医诊断为慢性寻麻疹。平时体倦,恶风易汗,面色(造字 1 )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卫不和,治 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选桂枝 9g 、白芍 20g 、生姜 3 片、大枣 5 枚、炙甘草 6g 、黄芪 24g 、防风 12g 、白术 9g 、山楂 15g 、云苓 20 g ,连服 6 剂。服药后晚间已无皮疹,瘙痒消失,继服上方 3 剂,日间抓后均不起皮疹,但觉心慌心跳,舌质淡红,脉细数,改用益气养阴,调和营卫法。处方:党参 12 g 、麦冬 12 g 、五味子 6 g 、黄芪 20 g 、当归 12 g 、白芍 12 g 、云苓 12 g 、大枣 4 枚、生姜 3 片、桂枝 9g 、防风 12 g , 6 剂而愈。(李俊彪 . 调和营卫治疗风疹块的体会 . 中医杂志, 1998 ⑶ : 15 )

病例三:风寒阻络证

胡××,男, 56 岁。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下肢清冷,不可屈伸,前医曾用五积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均不效。舌质淡,中有薄黑苔,脉象沉细。证属寒凝关节,营卫不行,宜温经散寒为治。用乌头桂枝汤:桂枝 10g 、白芍 10g 、甘草 3g 、生姜 5 片、大枣 3 枚,另用炮乌头 10g 、白蜜 30g 家水久煎取浓汁兑服。 3 剂后,下肢转温,关节痛减,继用三痹汤善其后。(何五、张志民、连建伟编著 .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 . 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176 )

病例四:寒邪犯胃证

王××,男, 27 岁。胃脘痛已 4 年有余,反复发作,苦楚难言。 3 日前受寒,胃痛骤起,痛势较剧,泛吐酸水,痛甚恶心欲呕,喜暖喜按。曾作钡餐造影:无异常改变。舌暗苔薄脉弦。证属寒邪犯胃,胃阳被遏,胃失和降。拟温中散寒,宣通阳气。处方:高良姜 10g 、香附 10g 、苏梗 10g 、陈皮 5g 、佛手 5g 、香橼皮 10g 、炒川楝子 10g 、延胡索 5g 、煅瓦楞子 10 g 、乌贼骨 10 g 、马尾莲 5 g 。服上方 6 剂,已不泛酸,饮食如常,随访 4 个月,胃病未作。(史宇广、单书健主编 .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8 , 14 )

病例五:寒滞肝脉证

李 ×× ,男, 7 个月, 1988 年 4 月 2 日就诊,患者系母亲喂养,未加辅食,发育营养一般。因疝气哭闹 4 天而诊。查:右侧腹股沟处有一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可复肿物,同侧阴囊偏大而坠。西医外科诊断为:腹股沟斜疝。指纹紫滞,舌苔薄白。予天台乌药散加减。药用:乌药、木香、炒茴香、青皮各 6g ,炒良姜 3g ,川楝子 4g 、党参、黄芪、茯苓各 10g ,子母同服此药。 3 剂后好转, 12 剂而愈。(汪德云 . 天台乌药散加减治疝气 . 四川中医, 1989 , 4 : 17 )

病例六:肝经实寒证

许 ×× ,女, 52 岁。头痛近 40 年,尤其结婚后,疼痛逐渐加重,曾反复住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始终无明显治疗效果。 30 岁以后,逐渐发现每次房事之后即头痛难忍,恶心呕吐,头热如烤火状,房事之前性欲特别强烈。 3 个月前,虽然工作很忙,但一直没有头痛,当时感到性欲迫切,但性交之后,头痛立刻剧痛不止,恶心呕吐,滴水难进,急住某医院以西药治之,不效,请中医以川芎茶调散治之,服药后头痛更加难忍。细察其证,除上所述者,并见脉弦紧,舌苔白,足冷。综合脉证,诊为厥阴肝寒厥逆所致,急予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吴茱萸 10 克,人参 10 克,生姜 4 片,大枣 7 枚,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服药 4 剂头痛大减,饮食稍增,继服 6 剂,头痛减去六七,食欲正常。出院后不久,又因房事而头痛发作,但较前次明显减轻,乃继服上方 10 剂,但却效果全无。因思房事者,肾气所主也,此非肾气之虚而上冲乎?暂以温肾降逆。处方:沉香 10 克,补骨脂 10 克,骨碎补 10 克,硫磺 1 克,肉苁蓉 15 克,吴茱萸 10 克,当归 10 克。服药 10 剂,头痛消失,乃将上方为丸,每日 2 次,每次 3 克,服药 3 个月而愈。 (史宇广、单书健主编 .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2 , 34 )

病例六:风热表证

王某,女, 18 岁,未婚,工人, 1970 年 12 月 16 日初诊。发热 2 日,体温 38.8 ℃,头云,全身酸痛,咳嗽胸闷,咽赤涩痛,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外感风热,入侵肺络。宜辛凉剂解表清肺。处方:青蒿 10 克,桑叶 12 克,薄荷 6 克,牛蒡子 12 克,瓜蒌皮 10 克,大贝 10 克,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板蓝根 12 克, 1 剂,水煎服。 12 月 17 日复诊,体温 37.1 ℃,纳呆。原方炒谷芽 12 克,水煎服,遂愈。(《医林锥指》)

病例七:风热犯肺证

孙某,男, 69 岁, 1966 年 3 月 31 日初诊。素患高血压症,昨起形寒身热,头昏倦怠,纳滞,溲黄。以清解为治。桑叶、桑枝各 9g 、连翘 9 g 、陈皮 4.5 g 、佩兰 6g 、杭菊 6g ,生甘草 4.5g ,薄荷 1.5g , 1 剂。 4 月 6 日三诊,前药进后,证情均解,惟尚感疲劳,头昏,腰稍酸,苔尚净,脉虚细。桑叶 9g 、滁菊 6g 、党参 6g 、钩藤 9g 、杜仲 12g ,桑寄生 9g 、天麻 3g 、龟板 12g 、煅石决明 24g 、六味地黄丸 15g (包煎), 3 剂。(《何任医案选》)

病例八:气分证

周某,男, 34 岁。哮喘发作,呼吸气促,胸膈烦闷,见胸高气粗,痰黄稠,不易咳出,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热喘,痰火旺盛之象。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以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 30g 、知母 9g 、黄芩 9g 、厚朴 9g 、枳实 9g 、五味子 6g 、麻黄 9g 、款冬 9g , 5 剂。另炒广地龙 30g ,研细,每次服 3g , 1 日 2 次。药后肺火清而喘咳平。(《经方应用与研究》)

病例九:营分证

徐某某,男, 62 岁, 1984 年 1 月 28 日就诊。患者因持续发热 7 日来院急诊。证见发热鼻塞,体温 39 ℃以上,全身肢体酸痛。检查: X 线胸透示右下肺纹理增粗;血检:白细胞 7600 ,中性 85 ;肝功能: SGPT68 单位,总蛋白 7.3 ,白蛋白 3.3 ,球蛋白 4.0 ;血沉 101mm 。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结缔组织病。先予抗生素治疗 3 日后,壮热神昧,入暮尤甚,唇干齿燥,口渴不饮,下肢皮肤散在性红疹,尿黄赤不畅,便秘,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证属热毒炽盛,热烁营血,拟清热透邪,凉血透疹,予以清营汤加减:水牛角、生地、板蓝根各 30g ,丹皮、杏仁、连翘各 10g ,金银花、制大黄各 15g ,甘草 5g 。 2 日后高热渐除,红疹已退趋淡,大便亦行,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原方去制大换,加鸡内金 10g , 3 剂后热除,红疹已退,在予前方 5 剂,症状消失,经随访无殊,已照常工作。(浙江中医杂志 .1986 ⑺: 297 )

病例十:血分证

王某,男, 50 岁,干部, 1977 年 11 月 14 日就诊。高血压病史 16 年当晚因情绪激动骤起左半身不遂,左侧口角流涎而急诊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右侧内囊)”,当即予以甘露醇、止血剂、安定等治疗。次日诉心窝部烧灼感,大便干结,色黄,服 Benzocain 后症状稍缓,至 11 月 31 日上午突然呕吐咖啡样溃疡,用云南白药、地榆、三七粉及大量止血定及输血等均无效,患者仍持续不断有少量或每隔 4 ~小时有大量(月 400 ~ 600ml )暗红色血水及血块排出,并间歇有咖啡样胃内容物呕出,至 12 月 2 日中午,病人因出血不止已处于轻度休克状态,外科紧急作胃大部切除术,但术后依然便血不止,胃抽出液全为鲜红血水,据记录七昼夜内失血总量约 11000ml ,患者苍白浮肿,神思恍惚,血压 50/90mmHg 。经中西医会诊,决定予以犀角地黄汤。处方:犀角 1200mg (冲)、生地 15g 、丹皮 10g 、槐花 18g 、黄连 3g 、生甘草 5g 、生侧柏叶 18g 、人中白 6g 、焦山栀 10g 、石斛 15g 、玄参 15g ,急煎服。当晚及次晨各服 1 剂。另用生地 250g 、鲜藕 250g 、鲜茅根 125g ,捣汁频饮。药后病人胃部灼热感大为减轻,便血量渐少,至晚上大便转黄色,血压升至 86/140mmHg ,且未再度出血。(南通医学院报 .1982 ⑵: 75 )

病例十一:热盛动风证

梁某某,男, 24 岁。因双夏期间劳累过度,加上情志不畅,导致旧病复发。症见彻夜不眠,惊惕不安,抽搐频频,不能自主,口角流涎,沉默不语,偶有大小便失禁,进食被动,病已一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为癔病性精神病;中医辨证属肝阳浮越,内风扰动,痰浊上泛。治宜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 2g ,钩藤、茯苓、僵蚕、天竺黄各 12g 、生地 30g 、石决明 20g 、生白芍 15g 、象贝、竹茹、地龙各 10g ,冬桑叶 6g ,蜈蚣 2 条。同时配合针刺。用药 20 余剂,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 .1982 ⑼: 413 )

病例十二:邪热壅肺证

叶某,女, 21 岁, 1974 年 4 月 5 日初诊。患者发热( 38.5 ℃)咳嗽 9 天,服四环素等未见好转。刻下但热不寒,咳嗽痰液黄稠,左胁肋刺痛,精神不振。血常规:白细胞总数 13.8 × 10 9 /L ,中性 0.81 ,胸透示左下肺呈不规则模糊阴影,舌苔薄黄腻,脉滑数弦。乃风温外受,由卫入气,邪热恋肺,失于清肃,灼液为痰,治拟清热宣肺而化痰湿。处方:净麻黄 6g 、杏仁 9g 、生石膏 30g (先煎)、甘草 3g 、生熟苡仁各 15g 、白蔻仁 3g (研细后下)、茯苓 12g 、橘红 4.5g 、鱼腥草 30g 、冬瓜子 15g 、全瓜蒌 12g , 2 剂,水煎服。 1974 年 7 月 10 日三诊:寒热未见复燃,干咳少痰,痰稠色偏黄,上半夜咳嗽较甚。复查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胸透示左下肺炎已完全吸收,脉细滑,苔薄黄腻。燥痰湿热内恋,治拟麦门冬汤加减,以润肺止咳。处方:南沙参 15g ,制半夏 9g ,麦门冬 9g ,甘草 3g ,桑叶、陈皮各 9g ,杏仁 9g ,银花 12g ,冬瓜子 12g ,炒苡仁 30g ,枇杷叶 12g (包煎), 3 剂,水煎服。(《张伯叟医案》)

病例十三:心火上炎证

张某某,男, 25 岁。主诉:两眼发红生眵将近一月,用过多种眼药水无效。检查:两眼睑结膜弥漫性充血,球结膜接近二眦部充血明显,舌赤,脉数。证由心火,治当清降。处方:导赤散加黄芩。 5 剂后复诊,充血减退,眼眵已无。再予原方 5 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 ⑾: 10 )

病例十四:肝火上炎证

乔×,女, 43 岁,农民, 1983 年 7 月就诊。患者身体强壮,面色红润,但每次经行前两三天,就出现头晕头痛,口苦心烦,旋即鼻内出血,阻塞鼻孔则血从口出,有时挟有紫块,已达半年之久。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诊见一派肝胆郁热之象,予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 24g 、荆芥炭 10g 。服药 3 剂即效,连服 3 个月经周期痊愈,迄今为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 .1990 ⑷: 157 )

病例十五:胃热证

马×,女, 21 岁,学生。口臭,牙龈出血 4 个月。晨起口内出血,刷牙出血,平素喜冷饮,大便常干燥,面红目赤,牙龈红肿,有少量牙石,舌红苔薄黄,脉洪大。诊为“急性牙周炎”。治则:清热泻火消肿。予以清胃散:生地、丹皮各 20g ,黄连 10g ,升麻 15g ,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12 剂后,口臭、牙龈出血均消失,大便正常。(辽宁中医杂志 .1993 ⑿: 25 )

病例十六:肠热腑实证

陈×,男, 35 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 3 天,出现肠梗阻症。腹部胀痛,阵发性疼痛,饮食不下,大便秘结,肠鸣亢进,下腹部疼痛,以左下为甚,脉弦数,苔黄干厚。辨证属里实,气血郁滞,宜攻里通下。投大承气汤合黄芩加黄芩 1 剂,服后半小时呕吐,乃改用大承气汤灌汤,注入后不久,排除多量大便,次日再灌汤 1 剂,大便通畅,症状消失,恢复饮食。(新医学 .1975 ⑷: 212 )

病例十七:热毒蕴结证

张某,男, 32 岁。咽痛,发烧 5 天,疼痛剧烈 1 天。 5 天前汗出脱衣外感风寒,逐渐感到身体发热,咽部疼痛,在厂卫生室肌注庆大霉素 3 天,咽痛反而加剧,吞咽有阻挡感,说话含糊不清。查体:体温 39.2 ℃,舌红苔薄黄脉数。右侧软腭及悬雍垂红肿,舌腭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并且推向内下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6 × 109/L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连翘 10g 、牛蒡子 10g 、山豆根 10g ,水煎 300 毫升,早晚分服。 1 剂后咽部疼痛减轻, 2 剂后体温降至 37.2 ℃, 5 剂痊愈。(山东中医杂志 .1992 ⑸: 15 )

病例十七:脾气虚证

戈××,女性, 12 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襁褓时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读书写字超过 10 分钟,即感觉目抽而痛,因之休学。于 1973 年 11 月初来北京就诊。脉虚软,舌淡,面色(造字 1 )白,目白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顿不过半两许。认为是脾胃不足,并无其它疾患。用资生丸以培养后天之本。人参 45g 、茯苓 30g 、白术 45g 、甘草 15g 、山药 30g 、薏苡 22.5g 、莲子肉 20g 、芡实 22.5g 、陈皮 30g 、麦芽 30g 、神曲 30g 、白蔻 12g 、桔梗 15g 、藿香 15g 、川黄连 6g 、砂仁 22.5g 、白扁豆、山楂各 22.5g 。上方共为粗末,每次 6g ,煎 2 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 1 小时左右各服 1 次。服 20 天后,即食量大增,一月后,每餐可进 3 两,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因令她坚持下去,并请眼科为诊视目疾,云系远视眼,因营养不足所致,可配眼镜以帮助目力,未予开药方治疗。(《岳美中医案集》)

病例十八:中气下陷证

李××,女, 34 岁,已婚,干部。系地质测量者,长期在野外工作,身体健康。 1972 年开始体力减弱, 1973 年 7 月流产,更觉体力不支,头眩,低烧,畏冷,自汗,背部汗多,每日更衣数次,疲劳、痴睡、食欲一般,小腹有下坠感,时欲大便,但量少不畅,夜尿 2 ~ 3 次,清长,脉象浮大而软,舌质淡,苔薄白。证属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拟温阳益气,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西党参 15g 、炙甘草 6g 、白术 20g 、当归 6g 、陈皮 6g 、升麻 6g 、红柴胡 6g 、黄芪 15g 、防风 10g 、附片 3g 。 5 剂后低热退,汗止,头晕及小腹坠胀感减轻。守原方加半夏 6g 、天麻 5g , 5 剂。继用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彭崇让案)

病例十九:脾不统血证

宋××,女, 39 岁。素感动则气短,纳食无味,四肢乏力。此次行经则血崩不止,其势甚急,伴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萎黄,下血色淡而质清。舌 淡苔薄,脉虚大。此乃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所致。法当补脾益气以摄血。令先以高丽参 10g ,煎服,继投胶艾四物汤加味:阿胶 10g 、艾叶炭 10g 、当归 10g 、川芎 10g 、熟地 10g 、白芍 10g 、地榆 10g 、黄芪 15g 、侧柏叶 12g 。一昼夜连服 2 剂,下血顿减,但仍淋漓不断,脉沉细缓。此脾气素虚,冲任不固所致,取健脾益气固摄冲任之法,投补中益气汤加减。 3 剂后,漏血已止,依原方随证加减,续服 2 余剂,诸证悉除。(《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杨世清案)

病例二十:肺气虚证

彭××, 15 岁,女性。出生后七月,因感冒而遗留咳喘,且缠绵难愈,发育不良。及学龄后,一遇劳累,亦每致发病。其父知医,常以小青龙汤、二陈汤等消息治之,屡治屡发。此乃久病宿疾,耗伤人体正气,致抗病力量日益减弱,故一遇劳累后寒袭风吹,即旧病复发。临时治疗,是急则治标之法,虽病暂愈,正气未复,故终无愈期。故发作时投以降气疏肺之剂,愈后即嘱其不间断地服河车大造丸。紫河车 1 具,川牛膝、淡苁蓉、天门冬、川黄柏(盐水炒)、五味子、锁阳、全当归各 21g ,大熟地 60g ,大生地、枸杞各 45g ,杜仲 30g 。共为细末,蜜丸 9g 重,每服 1 丸, 1 日 2 次,白开水送下。半年后,体格健壮,发育迅速,随之宿疾亦蠲除。紫河车本气血所生,能大补气血,为本方主药,故常服能使精血日增,不特劳损之疾得以蠲除,虚弱之体亦日臻强壮。(《岳美中医案集》)

病例二十一:心气虚证

孔某,男,成人,职员。初诊, 1975 年 2 月 6 日。 2 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 1972 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证属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党参 12g 、炙甘草 9g 、桂枝 6g 、赤芍 12g 、当归 12g 、淮小麦 30g 、佛手 4.5g 、郁金 12g 、香橼皮 9g 、茶树根 30g 、红枣 5 枚, 7 剂。药后心悸略减轻,胸闷已瘥。舌苔薄,脉小结代。再拟前法,去淮小麦,加磁石 30g , 7 剂。心悸续减,后随证加减又服 20 余剂,诸证基本消失,纳香。诊脉未见结代。再守前法,又服 7 剂以巩固疗效。(《黄文东医案》)

病例二十二:肾气虚证

李××, 30 岁有余。患痨多年,肺损津虚,肾亏消耗。近数月来,不分昼夜,有梦无梦,精自滑遗,渐至舌红苔少,面白颧红,喉干口渴,腰酸胫软,失眠多梦,眩晕无神,阳痿早泄,脉细而数。初拟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二旬,精滑不止,脉证依然。盖滑遗既久,阴损及阳,治法既宜壮水滋阴,又须温阳固摄。乃仿景岳大补元煎、三才封髓丹及金锁固精丸三方化裁为用:赤参须 6g 、熟地黄 12g 、淮山药 12g 、山茱萸 10g 、杜仲(盐水炒) 10g 、枸杞子 10g 、黄柏(盐水炒) 10g 、天门冬 10g 、莲蕊须 10g 、湘芡实 12g 、煅龙骨 12g 、煅牡蛎 12g 、潼蒺藜 12g 、北五味 5g ,水煎服。守服三、四十剂,诸证显著减轻,惟滑遗仍不得止。乃改用威喜丸,先服涩精,以治其标,果然月余获效。继用上方改汤为丸,补涩兼顾,守服月余,遂得巩固。(《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陈松筠案)

病例二十三:心血亏虚证

段××,女, 43 岁。阵发性怔忡 10 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早搏”。来诊前,怔忡较甚,胸闷气喘,头晕眼花形寒肢冷,睡时梦多,耳鸣腰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诊视面部浮肿,舌苔白,质淡红,脉结代。为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血不温养经脉所致,治宜益气复脉。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 10g 、党参 15g 、桂枝 6g 、生地 12g 、麦冬 10g 、阿胶 6g 、丹参 6g 、枣仁 10g 、夜交藤 10g 、生姜 6g 、大枣 6g 。服 5 剂后,上述症状均有减轻,服完 30 剂后,心悸怔忡消失,眠食均佳,苔薄白,脉沉无力,仍头晕、眼花、耳鸣,前方加减,以善其后。(《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张海清案)

病例二十四:心脾两虚证

王××,女, 33 岁,演员, 1975 年 4 月 10 日初诊。失眠 10 余年,今年起尤为严重。近 3 月来临睡服安眠药,入睡不到 3 小时,甚至仅睡 3 小时。醒后心悸不宁,烦躁,不能再入睡。上午头昏,下午头胀痛,晚上头痛尤甚,头部筋脉紧张,颈部板紧不舒,嗳气,每餐仅吃一两,健忘,思维不易集中,情绪抑郁,以往便秘,近一个月来大便日行二、三次,精神疲乏,怕冷,腰酸带下。脉弦细,舌质淡青,苔薄腻。脾胃运化不健,生化之源不旺气血亏虚,血不养心,以致心神不安,肝阳上扰,由失眠心悸引起头昏胀痛。治拟补养心脾为主,方用甘麦大枣汤合定志丸。炙甘草 9g 、淮小麦 30g 、大枣 5 枚、郁金 9g 、菖蒲 9g 、炙远志 4.5g 、党参 9g 、木香 6g 、珍珠母 30g 。服 6 剂,大便转稠,每天一次,胃纳略振,每餐一两余。但食后仍有胀气,睡眠约三、四小时,晚上头痛亦有减轻。脉弦细,舌淡清,苔薄腻。证属脾不健运,气血生化不旺,心失所养,而成失眠健忘之证,重点要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守原意仍用上方加减。续服 30 余剂,胃纳增加,大便正常,营养吸收较好,气血渐充,心神得以安宁。(《黄文东医案》)

病例二十五:肝血虚证

陈××,男性, 41 岁,于 1974 年 3 月 10 日就诊。主诉于 1970 年 6 月 14 日经某医院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340 单位,肝大、质软。诊断为:肝炎。连服中西药两月余, 8 月复查,谷丙转氨酶 400 以上。医生嘱其绝对禁止活动,服中药多剂无效。诊其左寸关沉紧,舌嫩红纵横小裂纹,有时渗出稀血水,牙龈亦出少量血,服破血药时更甚,肝掌。自幼有手抖唇颤宿疾,是久病肝气郁结兼有虚寒之象。虚寒是与长期服大量清热化瘀之剂分不开的,舌出稀血水,服破血药更甚,是气乏摄持之力,血有脱象,舌嫩红系阴虚血弱之征。清化之法既不效,且有副作用,主要矛盾已形成血虚欲脱,气馁无权之候,应以补血益气之剂治之。投与李东垣的圣愈汤:当归 15g 、白芍 12g 、川芎 6g 、熟地黄 15g 、黄芪 15g 、党参 9g 。此六味都是醇厚和平滋润之品,能疏通气血,调和内外,较八珍、十全大补等方为优。 4 月 25 日二诊,脉左关弦细,弦为阴脉,细则血虚。舌嫩红稍好,仍有裂纹,牙龈尚有血,口干,肝仍大,谷丙转氨酶 170 单位,首次肝功能好转。仍于原方加丹参,以助四物活血祛瘀生新。并每日服大黄(造字 2 )丸 1 丸(分两次服下)。 7 月 10 日,三诊,服前方 50 余剂,除手抖、唇颤痼疾外,症状均减轻,检查肝功能已完全正常,精神旺盛。因左关脉仍稍弦,舌裂处有时出血,仍日服大黄(造字 2 )丸 1 丸。(《岳美中医案集》)

病例二十六:心阴虚证

刘 ×× ,男, 36 岁。主诉:通宵不能入睡已 3 年,午后仅睡片时,舌干,面目淡白,脉细数而涩。知因苦思力索,睡少言多,耗血损阴所致。法当滋肾养肝,宁心清热。拟六味地黄汤合加味酸枣仁汤治疗:熟地 30g 、山萸肉 20g 、茯神 20g 、淮山药 20g 、首乌 20g 、龟板 20g 、夜交藤 20g 、枣仁 20g 、炙甘草 20g 、玄参 20g 、丹皮 10g 、川芎 10g 、知母 10g 、五味子 10g 。连服 20 剂。严禁烟、酒、辛辣、浓茶等,一月之后,睡眠恢复正常。(《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颜素琴案)

病例二十七:肺阴虚证

鄢 ×× ,女, 50 岁。咳血咯血,经检查无肺结核病。常因感冒诱发,时发时止,反复 5 年。近因感冒又咳嗽咯血,面部浮肿,午后低热,头晕目眩,胸闷短气,心烦盗汗,咽喉干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察其舌红少苔,脉细而数。以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清肃则能宣发卫气行于体表,以御外邪,若肺气不足则易受外邪侵袭。本例由于反复发作,导致气阴两虚,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治宜养阴润肺止血。生地 10g 、百合 15g 、麦冬 10g 、玄参 10g 、贝母 6g 、当归 10g 、赤芍 10g 、沙参 15g 、白及 6g 、旱莲草 3g 、黄芩炭 10g 、甘草 6g 。服上方 15 剂,咳嗽咯血均止,二便正常,仍有头晕目眩、低热不退、食少神疲、四肢无力、口苦咽干等症,舌红苔白,脉沉细弦。可知脾失健运,气阴难复,采用健脾益气以善其后。(《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张海清案)

病例二十八:肝阴虚证

魏 ×× ,男, 12 岁,于 1973 年 11 月 18 日来诊。其父代述: 1970 年 9 岁时,曾受一次大的惊恐,并较长时间的忧恐,以致大便日溏泻 2 ~ 3 次,手颤动不休,平举更甚,腿痿软,走路曾跌倒过,目远视模糊,头晕,后脑尤严重,中医按风治,西医给镇静剂, 3 年来未效。切其脉两尺虚,左关现弦细,舌红无苔。综合脉症,是属阴虚。《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素问 ? 举痛论》:“恐则精却”。总观《内经》诸说,说明患儿的病原乃肾因恐惧损伤阴精而累及肝,至发生种种病态,其本在肾,应取六味地黄丸为主以滋养肝肾,从培本入手。熟地 12g 、山茱萸 6g 、淮山药 6g 、建泽泻 4.5g 、粉丹皮 4.5g 、云茯苓 4.5g 、枸杞果 6g 、甘菊花 3g 、五味子 4.5g 、麦冬 4.5g 、补骨脂 3g 、胡桃肉 3g 。服药 30 余剂,左关弦象已无,颤抖见稳定,腿不软,大便日 1 次。惟目不能远视,多梦。原方加龙骨再服,以敛目神而止多梦。又服数十剂,颤抖已基本痊愈,余证亦消失。(《岳美中医案集》)

病例二十九:肾阴虚证

唐 ×× ,女, 37 岁。头痛头晕而重,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睡眠欠佳,眼目昏瞀,阅读书报久则流泪。病起已数月,幸食纳尚可。脉象沉细弦,舌质正常无苔。脉证合参,证属肝肾阴虚。肾主骨、生髓,《内经》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弦冒。”肾精不足,肾水无以滋养肝木,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亦导致头痛眩晕。治宜补肝肾之阴。方用左归饮化裁:熟地 12g 、淮山药 12g 、山萸肉 10g 、茯苓 10g 、枸杞子 10g 、菊花 10g 、川芎 4.5g 、细辛 3g 、白芷 6g 、炙甘草 3g ,水煎服。连服 5 剂,头痛渐止。嘱仍服原方 5 剂,以资巩固。(《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曾绍裘案)

病例三十:胃阴虚证

王 ×× ,女, 18 岁,学生, 1974 年 3 月 5 日初诊。患呕吐已一年余,食后胃中不舒,渐渐吐出不消化物,无酸味,吐尽方舒。吐后又觉饥嘈,略进饮食,泛吐如前,形体消瘦,大便艰难( X 线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口干。舌质红,脉细弱。由于精神刺激,饥饱失调,引起久吐不止,导致气阴两伤,上逆之气,从肝而出,损伤脾胃。先用顺气降逆,泄肝和胃之法。旋覆花 9g 、煅赭石 12g 、北沙参 9g 、麦冬 9g 、金铃子 9g 、半夏 9g 、陈皮 9g 、姜竹茹 9g 、谷芽 12g 、枳壳 4.5g 。 3 剂后呕吐略减,胃嘈如前,前方再加黄连 1.5g 。服 14 剂后,呕吐已止,大便已通,饮食渐进,胃中较舒,但神疲,舌红无苔,脉细。可见脾胃已伤,气阴未复,再与益气生津,健脾和胃之法,方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麦冬 9g 、半夏 4.5g 、党参 9g 、生甘草 3g 、陈皮 4.5g 、香谷芽 12g 。此方嘱连服 10 剂,巩固疗效,并注意饮食不宜过量,以防复发。(《黄文东医案》)

病例三十一:亡阴证

叶 ×× ,男, 32 岁,干部, 1996 年 9 月 10 日就诊。患者平素体健,于 1 小时前行痔疮手术,手术顺利。现感心悸不宁,观病人烦躁不安,汗出较多,如珠如油,舌质偏红,脉微细欲绝。查体:心率 120 次 / 分,血压 60/40mmHg 。考虑为手术麻醉药普卡因过敏所致的过敏性休克。中医辨证为津气欲脱的亡阴证。当即给予液体输入,并用生脉饮注射液 10ml ,入小壶,再以生脉饮注射液 20ml ,加入大瓶中静脉点滴。经治疗 2 小时后,患者血压恢复至 110/70mmHg ,诸症消失。(验案)

病例三十二:心阳虚证

刘 ×× ,男, 57 岁,工人, 1975 年 2 月 18 日初诊。胸闷不舒,偶有胸痛,心悸不宁,睡眠尚好,大便干结。近日感冒,略有怕冷咳嗽,舌苔腻,脉结代。患者 1972 年因胸闷胸痛作心电图正常; 1973 年 5 月及 1974 年 4 月作运动实验均为阴性,室性早搏。证属胸阳不振,气滞血瘀。胸痛、胸闷皆由胸阳不振,气机不畅所致,病延日久则气血瘀滞。脉结代亦为心阳不足,脉络阻痹之证。治以通阳理气,活血化瘀,以炙甘草配桂枝温通心阳为主。炙甘草 9g 、桂枝 4.5g 、赤芍 15g 、茶树根 30g 、红花 6g 、郁金 9g 、瓜蒌皮 12g 、川朴 6g 、陈皮 6g 。上方据脉证加减续服 20 余剂,胸痛日见轻减,胸闷、脉结代基本消失。继给予成药调理。(《黄文东医案》)

病例三十三:脾阳虚证

白某,男, 39 岁。患慢性肝炎 6 年,两胁间歇性疼痛,大腹胀满,纳食乏味,嗳气频频,肠鸣矢气,大便溏薄,一日而次或隔日一行,曾先后 5 次住院。经保肝、丙酸睾丸酮等治疗后均可获暂时效果。诊得六脉虚迟无力,舌胖大,苔腻而浮。缘起病于早年饥饱劳役,脾胃升降失职,健运无权,恰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证本符,则与法半夏 9g 、萸炒连 3g 、枯黄芩 9g 、干姜片 6g 、炙甘草 6g 、潞党参 9g 、大枣 4 枚。二诊,前方日服 1 剂,一月来纳差、肠鸣、矢气等症状已大为减轻,但仍有腹胀胁痛,舌脉同前,拟《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 9g 、生姜 6g 、半夏 6g 、党参 9g 、炙甘草 6g 。服药 20 剂,腹胀大减,基本消失,除胁有隐痛之外余证均除,脉象较前有力,精神充沛,出院返四川工作,嘱再服一段时间半夏泻心汤及补中益气汤为善后调理。(《岳美中医案集》)

病例三十四:亡阳证

杨 ×× ,男, 31 岁,农民。体质素虚,忽患足膝胀痛,延医服药旬日以来,殊无疗效,检阅前方,大抵多用风湿疏散之剂,而无维护体元之方,以致大汗淋漓,转为虚脱之候,病情甚险,应邀会诊。其证汗淋如雨,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或有议用千金生脉散者。余细思之,病已至此,千钧一发,殊非一般平淡之剂能济事,苟非通脉四逆,岂能招回垂绝之阳!此际非大剂参附汤不可,遂当机立断,为疏方如下:高丽参 15g 、附片 30g 、白术 15g 、五味子 3g 。药进 1 剂,大汗已收,再进 1 剂,四肢温暖,脉转正常,诸症皆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 ? 王孟坚案》)

病例三十五:肝郁证

周某某,男, 38 岁, 1972 年 10 月 30 日诊。患病毒性肝炎 6 年余,久治未愈。证见胁痛隐隐,且于恼怒之后胁痛明显增剧,纳减腹胀,时有嗳气,大便欠爽,小便淡黄,脉弦细而涩,舌质微紫,苔白腻。体检:肝上界在第 6 肋间,肋下 4 厘米,质软,叩压痛( + ),脾未触及。肝功能:黄疸指数 6 单位,麝香草酚絮状( ++ ),硫酸锌浊度 18 单位,谷丙转氨酶 288 单位。辨证为肝郁气滞,血运不畅,瘀阻络脉使然。主以疏肝理气,和营宣络。柴胡 6g 、郁金 9g 、枳壳 6g 、橘络 6g 、香附 9g 、川芎 6g 、赤芍 9g 、白芍 9g 、建曲 9g 、鸡内金 9g 、茜草根 9g 、丹参 15g 、川楝子 9g 、绿萼梅 9g ,服 7 剂,胁痛略减。继宗原方减川芎、郁金,加当归、红花、枸杞等,计服 80 余剂,胁痛等恙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中医治法精粹》)

病例三十六:肝郁脾虚证

吴某,女, 38 岁, 1980 年 12 月 3 日初诊。因某事纠葛,遂起抑郁不舒。 4 天来四肢阵发性抽搐,肢体麻木,头痛头晕,善悲哭泣,心情烦躁,夜不安寐,食不甘味,胃脘痞闷,精神疲惫,舌淡苔薄黄,脉弦。恙由情志失于畅达,肝气郁滞,“木郁达之”,拟逍遥散加减。柴胡 6g 、当归 9g 、白芍 9g 、茯苓 12g 、菖蒲 9g 、夜交藤 20g 、莲子心 6g 、青陈皮各 6g 、苏梗 6g 、川楝子 6g 、甘草 6g 、生龙牡各 15g 。 6 剂后诸症大减,抽搐已止,入晚已能睡 4 ~ 5 小时。嘱时时戒怒,心胸开朗,再以上方增损调治 10 余剂告愈。(赵紧铎治验,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⑺ : 13 )

病例三十七:肝气犯胃证

张某某,男, 38 岁。胸脘胁肋胀窜痛已 10 余年,甚则掣及后背,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有时欲呕,大便较干,易发烦躁,夜寐欠安,周身倦怠乏力。舌苔薄黄,脉沉涩微弦。血虚不能养肝,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所致,拟用疏肝和胃治之。方用柴胡 5g 、薤白 10g 、丹参 25g 、杭白芍 10g 、瓜蒌 20g 、砂仁 5g 、炒枳壳 6g 、酒川芎 5g 、檀香 3g 、醋香附 10g 、广皮炭 6g 、炙草 3g 、半夏曲 6g 、沉香 6g 、旋覆花(代赭石 12g 同布包) 6g 。半月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谓前治胁痛药 3 剂,诸症顿除,至今未再复发。(《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病例三十八:胃肠气滞证

王某,男, 42 岁。患“胃痛” 10 余年。近 3 天宿疾发作,脘腹作痛,大便溏薄,滞而不爽,舌苔白腻质淡,脉弦细滑。病属脾胃阳虚,湿热蕴积肠道,治宜温中散寒,清热燥湿,调和胃肠,拟方半夏泻心汤加神曲、木香、鸡内金、白芍,服 8 剂而愈。(四川中医 .1984⑹ : 59 )

病例三十九:气滞血瘀证

范某,女, 33 岁,初诊 1961 年 8 月 3 日。心区绞痛,胸闷气急,面色(造字 1 )白,肢冷麻臂,皮肤瘀斑。苔薄腻,舌尖绛,脉细如丝。此心阳不足,阴寒凝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病体虽属不足,但治当温通心阳,活血行瘀,以攻为补。方用,桂枝 9g 、附子 9g 、柴胡 6g 、桃仁 12g 、红花 6g 、赤芍 9g 、香附 9g 、枳壳 6g 、姜黄 9g 、白芥子 6g 。二诊 9 月 16 日。前晚突然气急,绞痛 3 次,呼吸困难,急诊于某医院注射氨茶碱后更觉不舒,头晕呕吐,痛时不能言。刻诊胸前仍闷痛,气急,左臂麻木。脉细无力,苔白边紫。再予通阳活血。方用桂枝、附子、干姜、柴胡、桃仁、红花、赤芍、丹参、郁金、王不留行子。三诊 1962 年 5 月 5 日。绞痛久已不发,仅觉胸闷隐痛,小溲频数而已。此乃心肾之阳兼衰之故。方用桂枝、附子、桃仁、红花、赤芍、丹参、香附、王不留行子、泽兰、失笑散、益智仁、云南白药中红丸。服后病情得以缓解,仍归功于通心阳,活血祛瘀之法。(《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 朱锡祺医案》)

病例四十:气虚血瘀证

杨某,女,成年。 1974 年 10 月 8 日初诊。右半身不遂两月,患者于劳累后,先感觉右下肢酸而木, 8 月底至 9 月初发展到整个右半身感觉丧失,运动障碍,神志不清,伴有便结,痰多,纳差,苔薄。气虚血瘀。当拟益气活血化瘀。黄芪 9g 、炙地龙 9g 、赤芍 12g 、川芎 6g 、桃仁 6g 、红花 6g 、菖蒲 6g 、炙远志 4.5g 、制胆星 6g 。服药 4 剂后于 10 月 12 日复诊时,神志不清,头晕,痰多不易咳出,食欲差,大便不通。华山医院诊断“脑血管栓塞”。原方去胆星,加礞石 4.5g 、川贝片 3g (吞),再服 4 付药以后,以上方为基础,加黄芪片 9g 、鸡血藤 15g ,续服 2 月余,患侧肢体能上举,手指能伸展及握拳,神清,生活能自理,并能写 1200 字。(《老中医临床经验选遍 ? 刘仲琪医案》)

病例四十一:寒凝血瘀证

李某, 22 岁。痛经多年,起自行经时劳累淋雨,下体涉水受寒所致,每于经来少腹疼痛甚剧,喜按,得热稍减,腰腿酸楚,经来量少色淡,或有血块行之不畅,治拟温经散寒,通调气血。当归 9g 、川芎 9g 、肉桂 3g 、炒荆芥 9g 、赤白芍(各) 4.5g 、炮姜 2.4g 、吴萸 4.5g 、光木香 4.5g 、牛膝 9g 、炒延胡 12g 、白术 9g 、艾叶 9g 、益母草 15g 、制乳没(各) 4.5 。服 5 剂腹痛止,经量较多,腰腿酸痛亦减,原方继服 5 剂。经来腹痛已除,尚隐痛喜热按,经色红而量较多,但质仍稀薄,脉沉而濡,苔薄白舌微胖,仍以前法调经活血,温脾肾祛寒湿。当归 9g 、川芎 9g 、熟地 9g 、炒荆芥 9g 、赤白芍(各) 6g 、党参 9g 、白术 9g 、桂枝 9g 、艾叶 9g 、吴萸 4.5g 、益母草 15g 、制香附 9g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 严又陵医案》)

病例四十二:热结血瘀证

胡某,男, 46 岁。患者 1 年来突然全身皮肤发红发热,活动或看书后即明显,开始时一月发作 1 ~ 2 次,数天后自退,近来发作频繁,甚则可持续数天不退,以面部、胸部、上肢潮红较著,伴有发麻发烫等感觉,始诊为“划痕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电图似为癫痫反应。患者面红如火,波及胸颈,脉数,舌紫。古人认为:红纹,血缕,红点皆属瘀症,乃从“瘀热入营”例立法。丹参 18g 、红花 9g 、穿山甲 9g 、桃仁 9g 、赤芍 9g 、丹皮 9g 、川芎 9g 、泽兰 12g 、生地 12g 、牛膝 g 、生首乌 12g 、水牛角粉 3g (吞),每日 1 剂,另用丹参注射剂,每日肌肉注射 2ml ,服 50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皮肤偶而有潮热感,已不复潮红。(《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 颜德馨医案》)

病例四十三:外伤血瘀证

宣某,男, 8 岁。在木板边玩耍,突然掉下一物打在木板的一端,使木板弹起碰击在右下颌及颈部,当即皮破出血,随后颈不能转动,睡眠不好。检查:颈偏左,右下颌皮肤擦伤,右颈部肌肉紧张肿大,红热,摸痛,但下颌骨骨位正常。治疗经过:擦伤处涂龙胆紫,颈部敷一号新伤药,服七厘散,日服 3 次,每次 5 分,按摩以提弹手法为主。共四诊, 4 天痊愈。(《伤科诊疗》)

病例四十四:表湿证

李 ×× ,男, 22 岁,恶寒、发热 10 余天,体温在 40℃ 左右,用抗疟药无效。在 ×× 医院诊断为副伤寒,予抗生素肌注,体温未退而入院。患者当时身热不畅,体温 38℃ ,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黄,胸闷不饥,小便黄,大便干,日行一次,舌苔白而微腻,脉濡。证属湿郁卫气,阻滞中焦,湿盛于热。治拟芳化宣中,淡渗利湿法。处方:藿香 9g 、佩兰 9g 、杏仁 9g 、蔻仁 9g 、川朴 9g 、茯苓 12g 、滑石 12g 、法半夏 6g 、陈皮 9g 、枳壳 6g 。药后得 3 ,翌晨热平,午后回升 37.5℃ ,继进 1 剂,热降而不再升,惟头昏身倦,纳少,舌苔薄,脉细。原方再投 1 剂,诸证均瘥。转以芳化和中,运脾醒胃,调治数日,痊愈出院。(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中医内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病例四十五:风寒湿阻证

戴某,女, 34 岁。双手足关节肿大酸痛,症情逐渐加剧,关节强直畸形,至全身不能活动,起坐困难,瘫痪在床。现胃纳不振,脉细,苔腻。着痹为患,法当健脾燥湿,佐以祛风散寒。炒白术 10g 、炒苍术 12g 、蚕沙 30g 、木防己 10g 、生苡仁 30g 、防风 9g 、制川乌 10g 、桂汁枝 5g 、钻地风 30g 、砂仁 3g (后下)、蜈蚣 1 条。另取制南星 150g 、白花蛇肉 100g 、僵蚕蛹 150g 。共研细粉,每次服 3g ,每日 3 次。两月后二诊,关节依然畸形,肿大略有减退,酸痛麻木好转稍能在床上翻身,胃纳转好,形疲神衰,坐立难支,苔薄腻,脉细。湿邪渐化,运化得健,但久病气血已伤,肝肾受耗,拟祛痹扶正。(《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病例四十六:湿困脾胃证

王××,男 , 干部。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头晕不适两月余。伴有气短纳呆 , 口淡无味,厌食油腻;睡眠尚可,二便通畅。曾求治××医院经钡餐透视肠胃、脑部拍片检查等,均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呕吐,经予西药治疗而无疗效。患者形体尚可,脉象小弦滑,舌苔腻。系湿滞中宫,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拟芳香化浊,和肝降逆为法。苍术 6g 、厚朴 6g 、陈皮 6g 、藿香 9g 、佩兰 9g 、茯苓 9g 、半夏 9g 、枳壳 3g 、竹茹 9g 、生姜 6g 、甘草 3g 。服上方 2 剂,呕吐止,口已不苦,恶心亦有好转,气短减轻,大便一日一行,但不实,小便黄,舌根苔黄,拟:原方加黄芩 3g 、砂仁 8 分,续服 3 剂。诸证遂愈。(沈仲圭,医案四则,中医杂志, 1965 ⑶: 34 )

病例四十七:肝胆湿热证

曹××,男, 31 岁。患者于 6 天前,突然上腹部胀闷不舒,饮食减少,发热 38 ℃以上,曾在本单位医务室治疗,因服西药呕吐,故来院门诊。巩膜及皮肤呈黄色,小便颜色似浓茶,脘闷泛呕,头胀,不思饮食,大便 3 日未解,嘱住院治疗。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肋下三横指。舌苔腻带黄。化验检查:黄疸指数 75 单位;凡登白氏试验直接阳性;尿胆色素阳性。中医诊断:阳黄(热重于湿型)。西医诊断:传染性肝炎(黄疸型)。采用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加味,服 1 剂后大便得通。如法加减,治疗一周后周身黄染大减,胸闷泛恶亦舒,黄疸指数降至 10 单位。仍照原方去大黄,加重淡渗药品,继服药 10 天,身目黄退净,肝肿大消退为一横指。改进党参、白术、当归、白芍调理痊愈。(《黄疸的中医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例四十八:膀胱湿热证

桑××,男, 34 岁,剧团编导。排尿刺痛,连及两腰及少腹,已有 3 年余,曾经××医院确诊为“输尿管结石”,先后进行了 3 次手术摘除结石,但手术后诸症依旧存在。近几个月来腰部两侧刺痛阵作,向下放射及于少腹,排尿淋涩作痛,尿液浑赤,加剧时刺痛难忍,须注射镇痛解痉药以缓解。神倦纳少,面容憔悴,痛甚泛泛欲呕。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滑数。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积聚成石,阻塞水道,膀胱气化不行,以八正散加减投之。萹蓄 10g 、瞿麦 10g 、木通 3g 、生草梢 6g 、萆薢 10g 、川断 12g 、桔梗 3g 、菟丝子 10g 、生小蓟 12g 、金钱草 30g 。

病例四十九:大肠湿热证

李某,女, 3 岁, 1952 年 5 月 7 日初诊。肛温 38.8 ℃,便痢脓血,粘腻不爽,烦躁腹痛,热壮盛,苔腻,脉数。葛根 9g 、黄芩 9g 、黄连 3g 、桔梗 9g 、枳实炭、 g 马齿苋 9g 、白头翁 9g 、苦参子 4.5g 、炒香豉 9g 、炒白芍 9g 、炙草 3g 、白槿花 9g 、秦皮 9g ,煎一剂服 100mlo ,每小时温服 10ml 。 5 月 8 日复诊:肛温 36.8 ℃,壮热退清,便痢渐止,宗原法。(《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病例五十:痰湿中阻证

沈某,男, 13 岁,初诊于 1975 年 5 月 28 日。前年 10 月食物过盛,引起哮喘,以后经常发作。刻诊哮鸣,咳嗽,吐白沫痰,咳甚则呕吐,脉滑数,舌苔薄白。病又饮食而起,且咳而呕,作胃咳治之。茯苓 12g 、姜半夏 9g 、陈皮 9g 、炙干草 3g 、旋覆花 12g (包)、杏仁 9g 、葶苈子 9g 、前胡 6g 、炒白芍 12g 、全当归 9g 、党参 9g 、炒白术 9g , 7 剂。 6 月 5 日复诊。咳嗽已减,胃口较差,脉滑数,苔薄白。前方加谷麦芽各 9g , 7 剂。三诊, 6 月 123 日。哮喘有时发作,但较轻,痰已少,胃口开,口渴。脉滑数。茯苓 9g 、姜半夏 6g 、陈皮 6g 、炙甘草 3g 、葶苈子 9g 、谷麦芽(各) 9g 、大枣 3 枚, 7 剂。 1978 年 2 月其母来信云:迄今哮喘基本得到控制,偶有小发作,原方服 3 剂即愈。(《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金寿山医案》)

病例五十一:风痰上扰证

陈××,男, 8 岁,患摆头运动症已 6 年,于 1976 年 4 月 18 日来初诊。其母云:患儿自出生后 4 月开始发现摆头,直到现在,日数次,每次发作头部所有摆动约 20 余次,两拳紧握,两手微搐,双目上视,神情呆痴。曾经某地区医院检查拟诊为:小儿摆头运动症?大脑发育不全?经使用镇静剂等西药治疗无效。患儿面色萎黄,神情痴呆,双目不灵活,胸脘痞闷,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痰多,舌质淡红,苔厚而滑腻,脉弦细。乃为肝失疏泄,脾虚湿阻,风痰相搏之患。治拟平肝熄风,健脾燥湿化痰。法半夏 6g 、陈皮 6g 、茯苓 12g 、甘草 3g 、钩藤 6g 、僵蚕 6g 、天麻 9g 、全蝎 1.5g 、白芍 9g 、龙齿 12g 、白术 9g 、菊花 9g ,每日 1 剂,水煎服。每日服 6 次。服 4 剂后,摆头运动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纳增,夜间能安静入睡,精神已不恍惚。继续服 12 剂后痊愈,至今未曾复发。

原按:本例摆头运动症系 6 年痼疾,经多方治疗无效。乃系胎惊所致,故用二陈汤加参、术以健脾燥湿化痰,用钩藤、僵蚕、全蝎、天麻、白芍、龙齿、菊花以平肝熄风而奏效。(饶宏孝,小儿杂病从痰论治的经验,新中医, 1982 ⑵: 18 )

病例五十二:风痰阻络证

廖某,男, 24 岁,教师, 1958 年 2 月 17 日就诊。突然口眼喎斜,右眼闭合不拢,口角流涎,咀嚼障碍,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细弦紧。风邪中络,挟痰阻络,法当搜风涤痰,牵正散加减主之。僵蚕、制附子、制南星、钩藤、蝉衣、防风、当归各 10g 、川芎 5g 。连服 10 剂,口眼恢复正常。(浙江中医药, 1979 ⑶: 69 )

病例五十三:痰火扰心证

曹某,女, 23 岁,初诊 1976 年 8 月 12 日。病发年余,神情呆钝,耳有幻听,舌体颤动,语言不清,口角流涎,心悸不宁,夜难入寐,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而滑,证属忧思损及心脾,脾失运化则生痰酿湿,心虚火旺又受痰湿阻遏,导致心窍被蒙,发为癫疾,拟宁心清火,宣窍化痰:生铁落 60g 、制半夏 9g 、茯苓 12g 、炒白术 12g 、石菖蒲 9g 、淮小麦 30g 、陈皮 9g 、炙甘草 5g 、枳壳 9g 、黄连 3g 、礞石滚痰丸 12g (包煎), 7 剂后舌苔已退,舌红仍甚,流涎以少,舌少颤动,神志较清,偶有幻听。原方去白术、陈皮,加生地 12g 、百合 12g ,再进 7 剂。以后续诊曾用甘松、玄参、丹参、桃仁、磁石等加减。至 10 月 6 日症状完全消失。(《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茹十眉医案》)

病例 五十四: 燥痰阻肺证

王某,女, 45 岁, 1976 年 9 月 23 日初诊。哮喘从 1958 年开始,反复发作,年甚 1 年,常服罂粟碱、激素亦不能完全控制。前天又大发作,注射氨茶碱后觉恶心,无寒热,咳嗽,痰粘色白,纳差,大便偏干,脉数( 100 次 / 分),舌有裂纹,故予肃肺,润肺,化痰。杏仁 12g 、生甘草 4.5g 、炒黄芩 9g 、前胡 4.5g 、旋覆花 9g (包)、生地 12g 、全瓜蒌 12g 、炙紫菀 15g 、化橘红 9g 、海浮石 12g 、全当归 9g 、葶苈子 9g , 3 剂。

复诊: 1976 年 10 月 8 日。服药后哮喘即缓解,停药又发,痰多如白沫,纳差渴不饮,大便已畅,脉弦细,舌偏红,苔少;前方尚合,加重化痰之药可耳。杏仁 9g 、生甘草 4.5g 、炒黄芩 9g 、前胡 4.5g 、大生地 12g 、化橘红 9g 、海浮石 12g 、全当归 9g 、葶苈子 9g 、炙苏子 9g 、姜半夏 9g 、白芥子 3g , 7 剂量。

三诊: 1976 年 10 月 29 日。上药加减共服 14 剂,现在罂粟碱、激素已撤掉,哮喘大减,偶有小发作,时间也很短,胃纳增加,脉弦细数而不扬,舌色尚正,苔薄白,中心剥。续予清化痰热。半贝丸 9g (分吞)、炙苏子 9g 、葶苈子 9g 、白芥子 3g 、旋覆花 9g (包)、杏仁 9g 、前胡 6g 、化橘红 9g 、炒黄芩 9g 、炒枳壳、全瓜蒌 12g 、当归 9g 、北沙参 9g 、炙甘草 4.5g , 7 剂。用此方加减续 14 剂,哮喘完全控制,惟觉气短,嘱其常服冬虫夏草补养肺气、肺阴。至 1978 年 5 月随访,哮喘未再复发。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金寿山医案》)

病例五十五:痰湿流注证

邢某,男, 57 岁。本年 5 月左小腿患急性丹毒,经治 1 周而愈,其后约半月复发 1 次,先后共反复发作 7 次,局部肿胀不消,收住治疗。检查:左小腿内踝以上慢肿,界线不清楚,皮色暗紫,皮温稍低。双下肢血流图提示:波形基本对称,血图正常。脉象沉涩,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证属寒凝痰阻,脉络不通。处方:鹿角霜 20g 、肉桂 6g 、熟地 15g 、炮姜 6g 、白芥子 5g 、麻黄 3g 、川椒 3g 、鸡血藤 30g 、川牛膝 30g 、炙甘草 10g 。头二煎温服,第三煎局部熏洗。服药 8 剂后,皮由暗紫转淡,肿胀明显消散,踝内皮肤已见皱褶,惟踝关节活动时稍有疼感。按原方加减又服 10 剂,皮温恢复正常,肿消痛除,停药观察。至今未见复发。(辽宁中医杂志, 1981 ⑸ :封三)

病例五十六:寒饮停肺证

哮喘发作 3 周,咳喘气急喉间痰鸣,不能平卧,甚则汗出淋漓,服氨茶碱、麻黄素等,效果不显。既往有哮喘史。初诊:咳喘气急。痰鸣,夜间甚,不得平卧,痰粘色白,面(造字 1 )白,形体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检查: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肿大( +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并有少许湿罗音。 X 线胸透:肺门阴影扩大模糊,心膈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属痰饮恋肺,肾不纳气。治以温肺化痰,摄纳肾气。药用炙麻黄 4.5g 、杏仁 9g 、细辛 3g 、五味子 3g 、干姜 3g 、款冬花 9g 、制半夏 9g 、炙甘草 3g 。再诊:服上方 1 剂,症状渐减,纳食与二便正常,予原方去五味子,加葶苈子 9g ,第 3 天哮喘得缓解。再服原方 3 剂,诸症霍然。

病例五十七:寒饮停胃证

王 ×× ,秋深天气收肃,背寒咳喘,饮浊上泛。缘体中阳少振,不耐风露所致。最宜暖、护背部。进通阳以治饮。茯苓、桂枝、半夏、白术、苡仁、姜汁炙甘草。(《临证指南医案 · 痰饮》)

病例五十八:饮停胸胁证

张某,女, 21 岁。咳喘胸痛已 10 余日,午后发热,咯痰粘稠,入院后体温 38 ~ 39 ℃ 之间,胸部透视后诊为“渗出性胸膜炎”,经行胸穿二次,胸水未见减轻,转中医治疗。病者咳嗽,气喘胸中引痛,脉滑实,此水积胸胁之间,病名悬饮,宜峻下其水,投以十枣汤。服 1 剂,泻水约 2 痰盂,咳喘遂减,体温亦下降,饮食增加。隔 3 日再投 1 剂,复下水甚多,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

病例五十九:水湿内停证

鲁 ××,男, 11 岁。 1975 年 4 月,患者乏力尿少,脘腹胀满,胸闷恶心,时或呕吐,便干或溏而不爽,鼻衄发热,患者已两日不进饮食,动则喘憋,于 5 月 17 日转我院门诊治疗。

主诉:精神萎靡,营养状态较差,巩膜不黄,左眼睑下有蜘蛛痣。四肢不肿,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胸右三肋下叩诊浊音,腹围 90cm ,肝肋下 4cm ,质中硬,脾扪及 3cm ,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X 线透视:“右三肋以下见均匀密度增高的阴影,心脏左移,符合胸腔积液。”肝功能检验:转氨酶 7400 单位,麝浊 4 单位,锌浊 18 单位。苔白,脉沉细滑。临床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发胸腔积液,辨证为湿热蓄郁,气滞血瘀,脾运无权,水湿停聚,上行犯肺。治法:先宣降肺气,健脾利水。药用麻黄 3 g 、葶苈子 10g 、茯苓 25g 、泽泻 15g 、车前子 15g 、猪苓 12g 、通草 3g 、生石膏 12 (先煎)、生大黄 15g 、党参 10g 、陈皮 10g 、青皮 10g ,共服 7 剂。二诊为 5 月 24 日,药进 7 剂,腹胀胸满减轻,食纳渐增,腹围渐小。前方去生石膏加生芪 18g 、防己 10g 、椒目 3g 、赤小豆 30g 、茯苓 30g 。三诊为 6 月 24 日,服药 1 月,二便通利,腹围续减至 73cm ,胸腔积液已不明显,患者精神改善,胸闷好转,胀满已除,能随意自行活动,尚感乏力,舌脉同前,脾肋下一指许,肝肋下二指,肝功能恢复正常,前方收效,遂减麻黄、防己、椒目,加阿胶以养血调护阴液。(《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病例六十:食滞胃肠证

曹 ××,男, 1 岁。 3 个月来纳差,腹泻日一、二次,伴有不消化食物。近来颜面萎黄,身体消瘦,头发枯燥,饮食不佳,便次增多日达五、六次,色黄,水样便。指纹隐伏,舌无苔,证属乳食伤脾,脾失健运。治法:逐湿和脾,佐以调胃。党参 6g 、茯苓 6g 、白术 10g 、淮山药 10g 、炒鸡内金 10g 、神曲 10g 、使君子 10g 、雷丸 6g 、甘草 3g 。

服药 2 剂,腹泻止,大便成形,但尚有不消化样物,饮食仍差,汗多,舌净,指纹淡,再拟前法加减。使君子 10g 、炒白术 6g 、云茯苓 10g 、党参 6g 、炒鸡内金 10g 、炒谷麦芽各 6g 、猪茯苓各 6g 、雷丸 6g 、神曲 10g 、大枣 4 枚。共服药 7 剂,病痊愈。

按:本例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故以健脾为主,佐以渗湿消导,收到满意的效果。(《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例六十一:虫积肠道证

患儿孔某,男, 8 岁。体制素健,发育正常。于 1973 年 7 月 12 日始精神萎靡,智力迟钝,时而两目凝视,寡言沉默,一日 3 ~ 4 次,每次约 2 分钟左右。曾以多种物理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诊断不明。西医用安定冬眠:中医予以止痉诸法,住院 14 天,不但无效,且逐渐加重,抽搐频繁,腹胀大。经查:患儿面容消瘦,虫斑显然,精神萎靡,腹胀如鼓,扪按有积块;抽搐频繁,每隔半小时至 1 小时抽搐 1 次,是约 5 ~ 10 分钟,发作时,两眼上视,四肢拘急,项背强直,大便两日未解,苔薄腻,脉虚无力。拟用杀虫攻积。槟榔 20g 、苦楝根皮 15g 、鹤虱、雷丸各 10 g (研末冲服)、芒硝 9g (冲服)、生大黄 9g (后下)。服药 1 剂,大便即通,泻下蛔虫 114 条,抽搐不再发作,病消大半。第 2 天,再服 1 剂,又泻蛔虫 106 条,腹大尽消,精神不佳。后饮食调补康健。随访 9 年未复发,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薛中理,虫痉治验,伤害中医药杂志, 1983 ⑻: 29 )

(0)

相关推荐

  • (十七)小柴胡汤——乳癖,腹痛,闭经

    193乳癖案--米子良医案 白某,女,37岁,2011年4月4日初诊.患者经当地医院B超诊为双乳腺增生(纤维瘤约3cm x 2.6cm):甲状腺多发结节.症见乳房时胀痛,两乳房外侧可扪及肿块,质较硬, ...

  • 【咳嗽:7名家验案咳嗽】

    李防御医案 痰热阻肺咳嗽案<槎庵小乘> 徽宗宠妃苦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诏内医李防御用药,令供伏,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技穷,与妻对泣.忽闻外间叫云: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今夜睡得.李使人市 ...

  • 气管炎,哮喘,鼻衄,吐血——生姜泻心汤

    34慢性支气管炎--姜春华医案 杨某,女,4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年,近急性发作,咳嗽喘息,夜不得卧,多黄痰,心下痞闷,甚则呕吐痰涎,纳差,肢倦,大便难,舌白腻,中间黄,脉滑数,以旋覆代赭汤及小陷 ...

  • 旋覆代赭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原方组成] 旋覆花三两(9克),代赭石一两(3克),人参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甘草炙,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12克),大枣擘,十二枚. [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 ...

  • 甘麦大枣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作用功效]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主治]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 ...

  • (十一)小柴胡汤——胁痛,胆囊炎

    113胁痛--赵明锐医案 尤某,女,50岁.患周身游走憋痛三年多了,但仍能支持一般家务,唯月经前较重.近一年多来日有发展,两胁部尤其疼的厉害,步履艰难,稍一行动即需家人扶持,咳嗽.吸气.翻身转倒疼的咬 ...

  • 老中医治疗郁证医案大全

    医案一 陈某,女,32岁.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其症:心烦,头晕,失眠,胸胁苦满,午后低热,欲手足贴近砖墙凉而始爽,饮食无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前后不定,量少,色紫,挟有血块,曾服芩连四物汤等寒 ...

  • 稀见中医手抄精选奇,书中所录丰富,并写有千金不传等字

    稀见中医手抄精选奇,书中所录丰富,并写有千金不传等字

  • 路边常见的野草,对癌症有奇效,还不甚伤元气!中医病例分享

    路边常见的野草,对癌症有奇效,还不甚伤元气!中医病例分享

  • 【海外病例精选03期】非骨化性纤维瘤,附要点解读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专业平台,唯一拥有500例病例+征象及专题讲座. 此病例来源于(医学影像每日一例授权发送) Contributed from the case ...

  • 全国各地中医期刊精选---内科验方

    31肝炎 大黄茶 [药物] 生大黄 15 克.[用法] 生大黄清水洗净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 1 剂,对因发 热.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适当补液,症状缓解后即停止补液.服本方若大便溏者,可减少 ...

  • 中医病例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工作之余努力创作撰写中医正能量文章,希望有缘读者能有所启发与收获.我的文章中,有我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有我对中医理论的思考.有我从事中医临床的病案与收获.有我读书思悟的心得.有我对于生活及 ...

  • 实用中医|精选中成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或腹部膨胀的症状.但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 ...

  • 中医疑难杂症精选

    (一) 治疗肝硬化腹水,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思路 赵某,女,67岁, 2007年10月因患肝硬化腹水,糖尿病肾病蛋白 尿,高度水肿,在大医附属一院住院治疗, 无法控制病情,经甘区卫生局朋友介 绍来诊.患者 ...

  • 肿瘤瘀滞致病痰浊致病 中医病例治之

    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孙桂芝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实践54年,北京孙桂芝中医肿瘤所所长王逊承继孙老经历及观念,以为肿瘤发作的病因病机不过以下八点: 外感致病 风邪:<灵枢· ...

  • 痤疮“肺风粉刺”中医病例

    禤国维 ( 1937-2017) ,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 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 50 余年,在中医皮肤病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不仅对皮肤病 的病因病机有独到见解,而且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