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看孩子也有规律
每个人几乎都有照看孩子的机会,所以知道点这方面的规律是有用处的。由于家庭需要,退休后当起了保姆。又由于爱好辩证法,自然就想用辩证法指导怎么才能当好保姆。对此,我总结了四个否定之否定和几个特点。
四个否定之否定:哭——不哭——哭;睡觉——不睡觉——睡觉;病——不病——病;饥——不饥——饥。几个特点:1、逆反心理,2、好奇心强,3、争胜心强,4、记忆时间短,5、模仿性强,6、混沌心理。分别简述如下。
哭是孩子与大人交流的主要方式,饿了、困了、病了、想妈妈了等都能引起孩子哭,想不让孩子哭,自然需要针对性解决问题。哭——不哭——哭,这是一个周期,周期性运动就是规律。这个规律有什么意义呢?它能在关键的时候帮助我们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有的时候孩子哭并不是饿了、困了、病了,就是想妈妈,而妈妈刚好又不在身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这时候大人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但是,一旦想到哭总会向反面转化,转化为不哭,立刻就能把情绪稳定下来。
睡——不睡——睡,这是一个周期,周期性运动即是规律。孩子哭有时候是闹瞌睡,这时就要为孩子睡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用车推推,哼哼催眠曲等,这样就很容易睡着了。如果不知道这个规律,孩子哭你反而不断给新的刺激,就会影响孩子睡觉,从而影响健康成长。由睡到不睡,由不睡到睡,这个过程都有相对稳定的时间,是很容易把握的,只是随着孩子长大不断变化吧了。用好了这个规律,当保姆就会省很多劲。这就叫顺其自然吧!
孩子生病是难免的,病了后还会转化到不病,这也是难免的,所以孩子生了病不要着急。着急只会乱上加乱,对于解决病的问题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有坏作用。孩子病了就看医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了。看医生可以看西医,也可以看中医,根据孩子的病情来定,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总结孩子经常生什么病,采取针对性措施就可以大大减少生病的机会。
饥——不饥——饥是一个周期,也是规律。叫孩子吃饭谨防吃撑。现在的孩子很少饿出病,多数都是撑出来的病。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说我和我的小伙伴“你懂个吃饱不饥”,意思就是我们啥也不懂。现在才理解,这句话的本意实际上是讲吃饭规律的,就是说不饥就是饱了,吃七八分饱、八九分饱就可以了,这样最有利于健康。懂得吃饱不饥就是懂大道理了。这个规律对于小孩子和大人都是适用的。物极必反,吃饭是好事,不吃饭就会饿死,但是吃多了就会变成坏事。一切事物都遵循物极必反规律。
事物的特点也叫规律,红军长征前,毛主席把事物的规律就叫特点。利用孩子的某个特点或综合利用几个特点,很多时候可以达到大人的目的。孩子一岁多就开始有逆反心理,你让她往东走,偏往西走;你让她干什么,偏不干什么,这个时候大人可以反着说,反反得正,往往能达到大人的目的。 小孩子经常与其它人争东西,你越是不叫争就越争,这时候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大人随便再搞一个兴奋点,并说“看看这是啥等语言”,极大可能就不争了。 小孩子想看电视或电脑,大人不想让看,不妨先答应了,然后制造一个兴奋点,转移其注意力。这是综合利用了他们记忆力差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想叫小孩子吃点啥东西他们不吃,可以把动物玩具当成小孩子让他们比着吃(将动物拟人化),或一替一口吃,很多时候能达到大人的目的。这是综合利用了他们竞争心里和心里混沌一片的特点。
举一个具体例子。孙女刚吃过早饭就要看电视,我说可以,爷爷解个手再看。她说:好。我解手出来突然说:“别吭,听听什么声音,我听着是果果(孙女的玩伴)来了,我们上外面看看是不是。”她骑上滑板车跟着我就出去了。我们没有找着果果,就出去玩了。这样不想让孩子看电视的目的就达到了。上面说的“别吭,听听什么声音”,就是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事物都有特点或者说都有规律,只要掌握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干好的。学习辩证法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