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祛湿剂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湿分内外两类,外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症见胸脘痞满,呕恶泄泻,水肿黄疸,癃闭淋浊等。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二、燥湿和胃
平胃散
【组成药物】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主方。
藿香正气散
【组成药物】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姜三片枣一枚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驱
【趣味记忆】陈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苏白蜘蛛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霍乱吐泻的常用方。方中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故重用为君。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同为臣药。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寓气行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用为使药。煎加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感受山岚瘴气以及水土不服,症见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者,亦可以本方散寒祛湿,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鉴别】
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香薷散药简力薄,宜于外感于寒,内伤暑湿之证;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与化湿和中之力皆胜于香薷散,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重证。此外,香薷散多治夏季之阴暑;藿香正气散则四时感冒皆宜。
三、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倶黄,黄色鲜明,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
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三仁汤
【组成药物】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趣味记忆】三仁扑通滑下,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八正散
【组成药物】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稍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趣味记忆】六一去黄山,通宿等车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鉴别】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同具清热通淋之功,均可治疗淋证。八正散集大量寒凉降泄、清利湿热之品,故专于清热利水通淋,主治热淋;小蓟饮子则以凉血止血药与利水通淋之品为伍,故宜于膀胱有热,灼伤血络之血淋。
甘露消毒丹
【组成药物】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化湿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趣味记忆】秦香莲飞石射臣,石菖蒲搏斗被捅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二妙散
【组成药物】黄柏、苍术、姜汁。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连朴饮
【组成药物】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趣味记忆】廉颇只吃拌卤脯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溺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当归拈痛汤
【组成药物】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身、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方歌】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黄芩葛茵陈 二术知苦人参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