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来你有那么多证啊!
早晨领着娃出门的时候,无意间撞见哭哭啼啼三个娃,骂骂咧咧一个妈,还有手足无措一个爸。
妈妈背着双肩包,头也不回的往前跑,三个娃,最小的那个大概一岁出头的样子,跑起来的样子各种踉跄,好几次都差点摔倒。姐弟三个,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窝蜂后面追着,边哭边喊:“妈妈!”
很快,聚集了一堆凑热闹的人,一圈又一圈。有买完早饭还没回家的,有准备出门带孩子玩的。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一脸吃瓜群众样。
“是家暴后,离家出走吗?”
“这女的好像住在我们楼下嘛!”
“好像很多年不上班的那个吧!”
“去年才生个儿子!”
“他们家大闺女,和我儿子一个幼儿园,都是大班!”
“是我们苏北的,来苏州很多年了,她老公在园区上班!”
不得不服各路高手扒人家底细的能力,不到一分钟,就能把这家人的来龙去脉理的一清二楚。
“嗨,你今天不去考试,会死啊!”
原本在后面追着,试图安抚三个孩子的丈夫,还是爆发了。
女人停下来,回头。
“不上个周就和你说好今天考育婴师的证吗? 一大早连个孩子也弄不好,你不知道我要倒好几趟地铁和公交吗,都快来不及了!赶紧把他们三个给我领回去,在外面丢人现眼!” 女人冲着老公吼了两句,继续掉头往前跑。
孩子们也觉得追上妈妈无望,只好灰溜溜的跟着爸爸回家了。
“她怎么又去考证?不是前些日子才拿到月嫂证嘛。”
“是啊,要那么多证干嘛呀?她又不去上班!不当月嫂!”
“你不知道啊,这证可容易拿了。免费报名,免费学习,都保过得!”
“或许以后用的到,多个证就多条出路嘛!”
女人匆匆忙忙的背影消失后,两个妈妈还在嘀咕她的故事,和那些七七八八的证。
眼前的情景,不禁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的那篇新闻,父亲去世多年后,儿子才发现老头名下有一理财账户,一大笔财富就在眼前,却被各种证难住了。从他申请提取这笔钱到现在已经历时近2年,至于什么时候才能落入囊中依旧遥遥无期。
这两年里,他被要求提供父亲的死亡证明,妈妈的死亡证明,自己的独生子女证,二代身份证,甚至早在文革期间去去世的爷爷奶奶的死亡证,来证明自己是这一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不得不服理财公司的谨慎和负责,和中国各种机构设置的周全。只是,如果没有这些证件,他如何证明他爸是他爸,如何证明他是一个独子?如何证明他妈已经撒手人寰,如何证明如果按出生年月算,已经近130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健在人世?
光靠一张脸吗?门都没有!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没有为了大笔遗产和理财公司旷日持久撕逼的这个福分,但,很多时候,我们也迫不得已向各种人等证明我就是就我。而,更多的时候,刷脸根本没用,还得持证。
证,在很多时候,就是唯一的通行令牌。
有证过关,没证滚蛋,相信很多人遭遇到,或者至少听说过林林总总关于一张证的故事。久而久之,“证”就变成了你,各种各样的证,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你。你是谁,拿证; 你婚否,拿证;你干什么,拿证;你哪里毕业,拿证; 你是否有房,拿证; 你能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拿证;甚至,你明明活脱脱站在别人面前,或者明明缺胳膊少腿,也得凭一张纸证明:我就是我,我还他妈残疾。
前些年,坊间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一个独腿的老人乘火车出门,上车后遇到检票。票务员例行公事:“你的残疾证拿出来?” 老头听罢,摆了摆空旷的裤腿。“残疾证拿来!”检票员凶神恶煞。
旁边一个教授看不下去了,起来问:“小伙子,你什么人啊?”
“男人!”
“那你把人证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整个车厢都都笑了。
如果有张“人证”该多好,那样的话,列车员就可以潇洒地从兜里拿出来,甩在教授面前:“看,证在这里,我就是人,不服来战!”
有需求就有市场,而只有旺盛的需求才足以支撑一个行业欣欣向荣。办证,便是如此。
而,证,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很多时候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诸如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是持证上岗的。而他们手里的那张沉甸甸的纸,是他们付出很多艰辛和努力得到的,在某种意义上承载着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可惜的是,除却一些真正含金量高的证件,很多原本正经而严肃证件,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更多的时候沦为一种形式,除了能证明“我有证”,毫无意义。而这些证件,由于获得的成本极其低廉,甚至无需成本,让更多的人趋之若鹜。
“证”是一种安全感,很多人都这么认为。而至于,我为什么拿这个证?拿了这个证干什么?对我的生活或者人生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拿了再说,反正不要钱!
不拿白不拿!
这是很多拿免费,或者付出极其低廉成本就能拿到证的人的口头禅,或者神逻辑。
无独有偶,带娃出门逛街的时候又碰到一个熟识的妈妈。她说,今天也是取“育婴师”的证。周末家里没人,只好拉扯着两个孩子出门。
“怎么你也去考这个证?要出山上班了?”
“哪有,和我每天一起溜娃的几个人都考了!所以我也考一个!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说不准以后用的着。万一哪天去幼儿园当阿姨呢!”
“那需要学多久?学费多少?”
“上课去几次就行,考试很简单,都能过!一分钱都不用花!我只考了一个证,她们都拿到好几个了!考完了这个,再去弄两个。”
“我看你前些日子,不是也参加培训了吗?拿到证没?”
“拿到了!”
“那你就是作家了吧?”
“哦!” 回得好心虚啊,一点气势都没有。
如果,可以敞亮的回答“是”该多好!
那样的话,我也去办好多个证,最好是免费的那种,随身带着或者挂在墙上,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证明“我是谁”了。
毕竟,用“证”说话,可以免了很多口舌。
至于你到底是谁,除了自己,谁又会去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