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一张清胃热的方子,治好“口臭 咽炎”,源于实战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每一天,我都会在后台上,看到读者朋友给我的留言。

有的人鼓励我,

也有的人贬损我。

但无论怎样,只要还有一个读者喜欢中医,那我就要孜孜不倦地写下去。

因为,有价值的事情,即便再难,也要坚持做下去。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中医里头釜底抽薪的治疗思路。关于啥呢?就是口臭、咽炎。

我给你说个例子吧。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男性,40岁。什么毛病呢?就是半年以来,反复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的毛病,而且伴随严重的口臭。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咽喉干痒,少痰,咳嗽,口渴。就医前一个月,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正常工作。

后来,他在服用多种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细数,舌红少苔,声带微微发红,边缘有增厚的倾向。咽黏膜慢性充血。显然,这是一个慢性咽炎的状态。

但问题是,用抗生素为啥无效呢?

对此,患者也纳闷。他说,他几乎把能吃的都吃了,只是一开始略有好转,随即就会复发。

对此,医师告诉他——锅凉了,柴火还烧着呢。所以,锅早晚还得热。

医师随即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生石膏(先煎)30克,麦冬、知母、桃仁、红花各9克,玄参、南沙参、北沙参各12克,土牛膝、桔梗、山豆根、蝉蜕各10克,薄荷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用一周以后,咽喉症状消失。再用一周,诸证悉平,停药。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张医案,最初载于1995年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上。说老实话,这是我前不久刚刚整理、挖掘、归类的。它属于以清胃火之法,调治咽炎的典型例子。这个治疗思路,并不新鲜,但是这张医案用得很典型,很周正,可以剖析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

没错。这个人的问题,就在于胃热上灼咽喉。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个人肯定有热。脉数,舌红少苔,口渴,咽喉干痛,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有热。那这个热,从哪儿来?从胃来。怎么知道从胃里?因为患者口臭。

读者朋友,口臭这个事儿,一旦和干痒疼痛的咽喉不适症状结合起来,往往考虑胃热。胃中有热,胃中之物受到熏灼,腐热之气上泛口腔,所以就口臭。咽喉作为在位置上和食道、胃都紧密相连的器官,很容易受到胃热的影响,发为咽炎。

其实,口臭也可能和其他原因有关系,比如湿浊中阻、痰湿阻肺等等,不过这些,都无法引起咽喉的干痛。所以说,只要口臭和咽喉干痒疼痛同时出现,那就第一时间考虑胃热。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不一定准确。

这个时候,患者如果用一般的抗生素、消炎药,或许对咽喉症状暂时起效,但是一般无法长期控制。因为你的胃热没清啊。咽喉在上,胃热在下,就好比锅下有团火。你胃热 不除,这口锅早晚还得热。

怎么办?釜底抽薪。胃火撤了,锅自然就凉了。

正因如此,才有了上头那张配伍。我再重复一遍:

生石膏(先煎)30克,麦冬、知母、桃仁、红花各9克,玄参、南沙参、北沙参各12克,土牛膝、桔梗、山豆根、蝉蜕各10克,薄荷6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玉女煎加减。玉女煎,是清胃热滋肾阴的一张老方子。它出自《景岳全书》,基本构成就是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医案里头,不过是增加了滋阴之品、活血之品和利咽解毒之品。归纳起来,石膏重用30克,清散胃火。麦冬、知母、玄参、南北沙参,进一步滋阴清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土牛膝解毒、配合桔梗、山豆根、蝉蜕、薄荷利咽喉,清咽喉之火。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当然,还是那句话——我科普这个,是让大家明白道理,体会和学习,而非鼓励你自己抓药去尝试。这里头的很多药材,性偏寒,用于发作期快速抑制病情较好。你该不该做加减?你的问题是否在于胃热,亦或是其他?这个需要专业人士为你定夺。所以我说,面对方药一定要慎重,辨证施治,辨体施治。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一边口臭、一边有慢性咽炎。想控制,控制不好。这个怎么理解?我觉得你该反思自己的饮食了。你是不是吃了太多辛辣、厚腻的食物?是不是胃热太大了?是不是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少吃点肉,多吃点青菜?这些真的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为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认真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