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 | 元代云南本土作家考述

摘要:元代云南地区有两个明确可考的文人世家,分别是以王昇为代表的昆明王氏家族及以杨泰、杨孝先、杨庭为代表的大理杨氏家族。王昇、杨泰与杨庭之外,有作品存世的明确可考的元代云南本土作家还有十二人,分别是段福、赵子元、杨兴贤、尹具瞻、李敬仁、段文瑞、章伯亮、释玄通、释崇照、释圆护、张景云、董贤。虽然元代云南本土作家可考者不多,相关作品也存世稀少,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在云南文学史上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关键词:元代;云南;作家;

作者简介:赵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代文学文献研究。

陶应昌编著《云南历代各族作家》一书中,介绍了元代云南本土各族作家赵顺、张景云、王异、高蓬、段光、杨天甫、段福、杨智、段功、段功嫡妻高氏、阿盖、段宝、段僧奴、释普瑞、释定住共十五人[1],云南数部地方文学史①在元代部分所介绍的元代云南本土作家也都在这个范围内。十五人中赵顺乃中原移民,非云南土著,释定住文学作品无考,高蓬、段光、杨天甫、杨智、段功、段功嫡妻高氏、阿盖、段宝、段僧奴九人的诗文都出自《滇载记》、《南诏野史》等稗史,作品应当皆属后人附会。释普瑞,《新纂云南通志》依《滇释纪》订其为叶榆(大理)人,《滇释纪》误妙观与普瑞为一人,妙观为大理人无疑,而普瑞原籍实则无考,故普瑞不可纳入滇人之列。那么,《云南历代各族作家》中所载元代云南本土作家中实际有作品存世的只有张景云、王昇、段福三人。元代云南本土作家就只有三人值得称道吗? 通过收集整理元代本土作家的作品,我们发现云南本土作家的数量肯定是超出此数的,只不过这些作家至多只有三四篇作品存世,少则一两篇,而且文献中关于他们生平的记载也不多。我们还发现元代云南本土作家的构成是复杂的,他们当中有土著少数民族、滇外移民后代、佛教显宗僧侣、佛教密宗阿左梨等。结合元代云南诗文与云南地方史志中有关云南本土作家的零星记载,对部分元代云南本土作家进行一个大致的考察。

元代云南稀少的传世文献中,有昆明王氏、大理杨氏两个文人世家的踪迹,虽然他们存世的作品很少,相关记载也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有元代可考作家不多的云南,这却是非常珍贵的。


第一部分注释

① 如: 张福三主编《云南地方文学史( 古代卷) 》;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编著的《白族文学史( 初稿) 》;张文勋主编的《白族文学史》; 李缵绪著《白族文学史略》。

② 《滇载记》记录与“孔雀胆”故事相关书信二篇、诗六首,为最早收录与“孔雀胆”故事有关诗文者。至清代胡蔚增订本《南诏野史》,其中所收与“孔雀胆”故事相关的诗又比《滇载记》增加十首,是收录与“孔雀胆”故事有关诗文最多者。有数人对这些诗文进行了考论,大多都指向这些诗文是不可靠的,乃是后人增改润色的作品。首先,《滇载记》《南诏野史》的作者、史源等问题争议都还比较大,特别是《南诏野史》一书更是屡经增删补改; 其次,“孔雀胆”相关故事的诗文丝毫不见记载于《( 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 正德) 云南志》,而自《滇载记》之后,诸书记载却随着时代推移呈递增趋势,明显有作伪层累之嫌。今人所编数部云南地方文学史诸如《云南地方文学史( 古代卷) 》、《白族文学史( 初稿) 》、《白族文学史》、《白族文学史略》都将“孔雀胆”故事相关的诗或诗文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俨然成了元代云南文学的代表作,这是不够审慎的。这些诗文不适合作为元代文学研究的材料,更不可作为史料。

③ 在存世元代涉滇诗文中,有一些佚名或作者籍贯不可考的作品,其间应该也有部分是云南本土文人的作品。

元代滇池地区有习儒世家王氏一门,虽然仅王昇一人有作品存世,但是在文献记载中,我们能看到王昇之父王惠,王昇之弟王忠,王昇之妻董氏,王昇之子王庭、王庸,都是习儒通文之辈。王氏家族世居中庆之晋宁( 今晋宁区) ,后徙昆明县( 今昆明城区) ,当为土著少数民族。王昇高祖王世,大理国时为布燮,祖王连,袭王世职,元世祖挥兵云南,王连以其衆内附。王昇之父王惠,字泽民,历任威楚屯田大使、定远县主簿、禄劝州判官、霑益州判官、马龙州判官、昆明县尹、同知路南州事、同知永昌州事、石平州判官、宜良县尹、为美县尹兼劝农事。至治二年( 1322) 秋七月一日卒,年六十二。王惠“识字书”,为官为美县时“修孔子庙,已馆来学”,死前遗训子孙“忠孝,丧礼一则古,毋从僰俗。”②[2]王惠未有诗文作品传世,但其墓志铭特书其“识字书”,言其死前遗训子孙忠孝、丧礼则古勿从僰俗,又历任多职,说明其是识文且深受儒家影响的。王昇之弟王忠,为府学生,定然也是通文理的。

王氏家族有作品传世的仅王昇一人,今王昇作品存世《滇池赋》[3]④一篇,乃现存最早的云南本土文人赋作,又存《大灵庙记》节文数句,残句若干。王昇,字彦高,昆明利城坊人,至正十三年( 1353 年) 卒,年六十九。王昇事见邓麟撰《元宣慰副使止庵王公墓志铭》,《墓志铭》云: “初学于杨贤先生,受经于张子元大尹,学诗于仲礼宪副,学文于李源道学士。始由大理中庆学正遇源道廉访来南滇举调,时选官翰林修撰文子方一见器之,遂铨仁德府儒学教授。既上,新庙学,记文立石。”[4]王昇少时从名家学习经书诗文,遇文矩赏识,遂选任仁德府儒学教授,担任儒学教授这也是文矩对王昇才学的一种肯定。此后,王昇任曲靖宣抚司教授,“庠序大振,追复学田,生徒百数人,成才者夥。”之后又任知临安路事、威楚路军民总管府经历、临安宣慰司都事、大理宣慰司经历,任大理宣慰司经历时“赴京奏边事,上嘉之,赏赉尤厚。”又任曲靖宣慰司经历、云南诸路儒学提举、升曲靖宣慰使司副使,授朝列大夫。王昇官职屡屡升迁,且任教授、儒学提举,乃是其学识才能过人的体现。《墓志铭》中又云: “是以中州文章巨公仕于滇之省宪者,如伯高右相、山堂右丞、雪山宪副、鹤野大参、著庭佥宪、秋江郎中,无不与之交游。有文稿若干册,贻厥子孙,录行于世。”由此可知王昇与滇外宦滇文人有广泛的交往。此处说王昇有文稿若干册录行于世,是为数不多的元代云南本土文人可考别集之一。《(隆庆) 云南通志》卷十五记载云: “《王彦高文集》,昆明王昇著”[5],《隆庆志》当中著录散篇元文而不及王昇之文,则《隆庆志》纂者当未见王昇文集,其所著录《王彦高文集》当是据王昇墓志记载而所拟之名。王昇妻董氏,受封清源县君,“识释儒书,妇仪母则,闾里为法。”董氏生四子,其中王庭、王庸“习举业,能绍父风。”董氏能识佛儒书,颇为难得,王庭、王庸生在父母皆能文的家庭环境中,习举业,能绍父风,亦当有一定才学。以王昇为代表的王氏一门是元代滇池地区唯一可考的文人世家,滇池地区为云南行省治所所在地,必定还有一些文人世家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元代洱海地区可考且可信的文人世家有以杨泰、杨孝先、杨庭为代表的杨氏一门。杨氏一门中,杨孝先曾有诗文集《斐然集》,已佚,今传世的作品有: 杨泰撰《太守段公增添大圆济禅苑常住元勋记 》[6]《敕授鹤庆路照磨杨氏墓志》[7]⑥《张长老墓碑》[8]; 杨庭撰《御井亭记》[9]《弘农氏故千户护碑》[10];清逸先生后人撰《左梨释道宗墓碑铭》[11]。杨氏家族数世事迹主要见于大理五华楼出土《杨孝先墓志》⑦[12]残碑,由《墓志》可知: 杨孝先远祖蛮祐南诏时任崇文馆大学士兼太傅清平官; 曾祖大理国时任春卿侍郎兼谏议大夫 (佚名) ,著有《莲塘集》 (今佚) ;祖杨君,大理国时袭父职,兼宥密使;父志道先生( 佚名) ,由大理国入元;杨孝先,号诚斋,孝先其字( 其名因碑残损不可知); 子杨义、杨福、杨庭,俱有才行,“庭尤聪敏好学,以明(有缺) 檄授大理路儒学正。后以佐路尹今平章政事敏斋段公讨叛贼阿海及战退红巾帅万胜,累有谋画功(有缺) 州,今总管临安路文学政事,为时称首”;从兄杨泰,字子亨,号清逸先生,日与杨孝先唱酬为乐。又杨泰撰《太守段公增添大圆济禅苑常住元勋记》之下署名“勤斋后人清逸先生杨泰子亨撰”,由此知杨泰先辈有号“勤斋”者,杨泰署名之时特地标出“勤斋后人”,则“勤斋”应当亦是一名士。在《左梨释道宗墓碑铭》一篇中题名处还见到“清逸先生后人(以下残蚀) ”,文中又说到“我先君清逸”云云,则该“清逸先生后人”乃是杨泰之子,且系此文撰者。杨氏一门文人蔚出,可考者近十人。


第二部分注释:

①王氏世居云南; 王惠墓志铭特书其“识字书”,死后叮嘱子孙葬礼“毋从僰俗”;王昇墓志铭言其子王廕任“云南行省寸白译使”,由此推之王氏家族当是云南土著少数民族,即使是早年汉族移民业已被土著居民同化。

②自“王氏家族世居中庆之晋宁”至王惠卒事,见于李源道撰《为美县尹王君墓志铭》,此墓志铭见《元文类》卷五十四。

③见于《为美县尹王君墓志铭》。

④本文所引元代云南本土作家诗文作品都引且只引一种可靠版本。

⑤董氏及王庭、王庸事见于《元宣慰副使止庵王公墓志铭》。

⑥此碑现存大理市博物馆,《大理丛书·金石篇( 卷一) 》收此碑拓片,碑名残缺,题名代拟。

⑦方龄贵、王云选录,方龄贵考释. 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并考释[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71。

⑧南诏国是否有“崇文馆大学士”之职待考,唐朝廷有此职,或是后人撰文时以唐朝之官职属之。

⑨大理国是否有“春卿侍郎”“谏议大夫”及下文所说“宥密使”待考,宋朝廷有此三职,或是后人撰文时以宋朝之官职属之。

⑩《莲塘集》为现今可考最早的云南本土文人诗文集。

《杨孝先墓志》中说到: “故滇省大参隺埜述律公、宪佥( 有缺) 款谒,留诗为赠,谓有古君子之风。”隺埜述律公,即诗书名将述律杰,虽述律杰等人所赠杨孝先之诗无存,但由此可知杨孝先与述律杰等官员有一定交往。杨泰受大圆济宫住持释山舟之请撰《太守段公增添大圆济禅苑常住元勋记》,知其与山舟有交情。《杨孝先墓志铭》中支渭兴云: “渭兴至云南,获与庭游”,知杨庭与支渭兴交游。杨孝先、杨泰、杨庭的交往人员还能考出数例,但皆无闻之辈,故不一一列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杨氏先祖南诏时就因才能身居显位,自杨孝先曾祖开始,杨氏一族就文人辈出,在当时大理地区有此延续多世的文人家族,实属难得。

除上述王氏、杨氏二家族的王昇、杨泰、杨庭等辈,元代明确可考且有作品传世的云南本土作家有段福、赵子元、杨兴贤、尹具瞻、李敬仁、段文瑞、章伯亮、释玄通、释崇照、释圆护、张景云、董贤十二人①,其中颇为值得称道的有段福、赵子元、释玄通、释圆护四人。其余作家虽有作品存世,但或是作品数量太少,或是个人资料太少,他们的文学成就所知不多。

段福,即段信苴福,字仁表,大理国王族,段兴智与段信苴日之叔父。段福事见《元史》卷一百六十六《信苴日传》,其中说到:

岁癸丑,当宪宗朝,世祖奉命南征,诛其臣高祥,以段兴智主国事。乙卯,兴智与其季父信苴福人觐,诏赐金符,使归国。丙辰,献地图,请悉平诸部,并条奏治民立赋之法。宪宗大喜,赐兴智名摩珂罗嵯,命悉主诸蛮白爨等部,以信苴福领其军。兴智遂委国任其弟信苴日,自与信苴福率僰爨军二万为前锋,导大将兀良合台讨平诸郡之未附者,攻降交趾。[13]

段福著有《征行集》一种,卷帙不详,今佚,当是其在随蒙军征战过程中所作。《征行集》记载见于《(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卷五,《景泰志》云: “段信苴福,字仁表,随元大将兀良吉歹(兀良合台) 征交趾,经鄂渚,所著有《征行集》。”[14]今段福诗存世七律四首,分别为《元世祖陟玩春山纪兴》、《扈从诗》、《春日白崖道中》、《立春蛮地感怀寄友人皎然》[15],不知是否有自《征行集》抄出者。段福属跨越两代的贵胄,又曾著有别集一种,现存四首诗平仄韵律严谨、语言精练成熟,能看出其为作诗老手,故其在云南文学史上当占有重要地位。

赵子元,承事郎、大理等路儒学提举,子赵渊,《(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卷一称其为“郡人”、《(正德) 云南志》卷二十六称其为“僰人”,传世作品有《赛平章德政碑》、《故大理路杨氏躬节仁义道济大师墓碑铭并序》两篇。 至元甲戌(1274) 赛典赤拜云南省平章政事,七月抵达大理,令王荣午任中庆路儒学提举、赵子元任大理儒学提舉,王、赵并为元代云南可考最早的学官,对元代云南教育应当有一定贡献。在《故大理路杨氏躬节仁义道济大师墓碑铭并序》中,赵子元署名为“承事郎、提舉大理等路學校事趙子元撰”,则知其还主大理路之外他路的学政。《赛平章德政碑》未署名撰文、立碑年代,碑中叙事至至元十四年(1277) ,又不叙及赛典赤卒事,推测此文当撰于赛典赤卒前。此文是研究赛典赤的重要史料之一,一省文士之中选择赵子元撰此文,可想见赵子元的才学当很为时人认可。又此文语言流畅古雅,叙事条理清晰,用典贴切,说理明晰,为存世元代滇文中的佳作,赵子元的才学由此文文辞也可见一斑。至正己未年(1355) 立《敕授鹤庆路照磨杨氏墓志》中说到“( 杨智,照磨之子) 娶赵氏,乃宣授承事郎、大理等路儒学提举赵公子元孙,知事赵渊之女”;至正癸卯年(1363) 立《杨孝先墓志铭》中说到: “(杨孝先) 配故承事郎、大理等路儒学提举赵公子元之孙女。”由此看出两点:其一,赵子元之子亦有官职;其二,赵子元1274 年任官,元末当已亡故,然时人仍以娶其孙女为荣,写入墓志,显示出赵子元在大理地区的名望之高。赵子元虽只有两篇作品存世,但其属于元代早期可考者稀少的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文人,且才学超群,官居要位,影响深远,其在云南文学史、教育史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释玄通(1266—1349) ,字玄峰,昆明人,俗姓周,生于中统丙寅( 丙寅实为至元二年,即1266年) ,世寿八十有四,僧腊七十,卒于至正九年(1349) 腊月初八日。玄通十四岁出家,师从雄辩法师,后入浙参礼中峰明本。玄通事迹见述律杰所撰《启建华亭山大圆觉禅寺碑文》《滇南华亭山圆觉寺元通禅师行实塔铭》二文。此二文原皆刻於碑石上,原石毁,清人又重刻二碑。《碑文》重刻于道光十一年,重刻碑在今昆明西山华亭寺;《塔铭》重刻于道光十八年,重刻碑不知存否,有拓片存世。今传世此二文各种版本皆源自此二通重刻石。在《碑文》重刻碑拓片中说到:“师名玄通( “玄”字末笔缺) ,字元峰,玉案雄辩法师之高弟”;在《塔铭》重刻碑拓片中说到:“元通禅师字玄峰( “玄”字末笔缺) ,昆明周氏子,开建华亭禅师也”[16],那么禅师到底名“玄通”还是“元通”,字“玄峰”还是“元峰”? 今人称述常常不注意辨析,四名混用。《(光绪) 云南通志》卷二百十三载有《创建灵芝山慈胜兰若碑》一篇,为此志首载,所录碑文题下注云“富民县采访”[17],由此知此志所载此文当据原石录出,此碑撰者题名作“滇池华亭山住持沙门玄峰道人玄通讠巽”,其中二“玄”字缺末笔,说明已经避讳,故知禅师名玄通字玄峰无疑,又禅师同门名玄妙、玄坚、玄鉴可为旁证。清代重刻《碑文》《塔铭》二碑出现“师名玄通,字元峰”与“元通禅师字玄峰”,当是抄刻者避清讳所改,然又未全改,颇可怪。《碑文》中记载到: “(玄通) 生平行持严恪,不嗜滋味,尤甘淡泊,赋性聪慧,辩博渊敏,于吾儒经史子传百氏之书,靡不研究,尝著《高僧传》梓行于世。”玄通所著《高僧传》无存,今有《创建灵芝山慈胜兰若碑》文一篇存世,此文语言纯熟,叙事简洁,富有禅理,为元代云南本土文人作品中的佳品。玄通创建并主持的华亭山大圆觉寺,即今昆明西山华亭寺,历代高僧驻锡名士题咏,至今香火不绝,为一方名胜、滇中巨刹。后至元己卯(1339年) ,姚安路军民总管武德将军高明贡钱五千缗给玄通,玄通获助,念及经藏皆缺,“遂亲诣江南,梯山航水,不远万里,劬躬竭力,收置琅函一大宝藏,车载艚运,逆流滇上。”《塔铭》载玄通: “担簦远游,遍历名区,摭天目,晤中峰,一语忘筌,真机全解。”中峰赠偈“百亿日月绕四栏,光射银山穿铁壁。一庵内外赤条条,拈来总是心王苗”一首。玄通亲自到江南购置藏经,参访高僧,为云南汉传佛教的传播做出了贡献。除中峰明本与同门诸僧外,据《碑文》与《塔铭》可知,玄通与云南行中书省右平章卜颜、云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述律杰、名僧雪庭普瑞都有一定交往。玄通虽仅有一文存世,但其师出名门,弘通释儒百家,功业卓著,广交时贤,实为一代名僧。


第三部分注释:

①《( 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卷七收元诗《陟灵峰纪兴》一首,标注作者为“骠信,蒙氏。”“骠信”非人名,乃身份标识,骠信事迹无从得考,故此处仅标注出而不列入元代云南本土作家进行讨论。

②云南省图书馆藏此碑拓片,拓片数字影像已于云南省图图书馆网站公布,可在线浏览。

③《滇南华亭山圆觉寺元通禅师行实塔铭》重刻题记有云: “(碑) 残缺不可稽,乃访诸老师宿德,于本寺得国初寺僧抄录《起建碑文》、《行实塔铭》二事,其中间有脱落,因与原碑校定集补之,俾获全文,重为摹泐上石”,则不知是清初抄本就改“玄”作“元”还是光绪间校定摹写时所改。

④见述律杰撰《启建华亭山大圆觉禅寺碑文》,云南省图书馆藏,拓片数字影像已公布。

释圆护,号念菴,初号无念,大理人。段氏称之为弘辩大师,因善书,又被称为玉腕禅师。师中峰明本,曾住持感通山。僧超永《五灯全书》卷五十八[18]有载其事迹。曾著有《磨镜法》,今不存。圆护存世作品有《妙观和尚道行碑铭》[19]《建感通峨嵋兰若记》[20]《夫人墓志有引》( 残碑)[21]。圆护不仅能文,而且善书,明人李元阳将其与赵孟頫相比拟。李元阳撰《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中说到: “《证道歌》二碑、'佛都’二大字,为寺僧圆护手书,其用笔与赵孟頫同三昧,为世所珍。世传护右手自肘至腕,洞澈如水晶然,则笔精之妙,殆非偶然。”[22]圆护因善书而被人称“玉腕禅师”,“玉腕”当是对其书法造诣的称誉,所谓其右手自肘至腕洞彻如水晶,则当是对“玉腕”的想象讹传。今《正道歌》二碑、“佛都”二大字皆不存,圆护书法作品存世者有《夫人墓志有引》残碑、《杨孝先墓志铭》残碑、《大崇圣寺碑铭并序》拓片[23],三碑文字流畅有力,章法严谨,圆护之书法技艺可以从中窥见一斑。圆护撰《建感通峨嵋兰若记》说到: “开若干载而落于至正戊戌春,是岁,路侯段亚中请余住持本山”; 撰《夫人墓志铭有引》说到: “中奉大参胜公遣贵弟段忠翊光来苍山,持妣夫人行状( 有缺) 文以志墓,遂不获辞”,由此二处记载可知,圆护与段功、段胜、段光等段氏贵胄有一定交往。《杨孝先墓志铭》为圆护所书,可知圆护与大理杨氏也有交往。圆护师出名门,接交权贵,有著述,有文章,又为唯一一位受后世推崇的元代云南本土书法家,亦为一代名僧。

存世作品较少,相关资料亦不多的元代云南本土文人有以下几位。杨兴贤,昆明人,武定路儒学教授,存文《狮山建正续寺碑记》[24]一篇。尹具瞻,滇城( 当是今昆明) 人,儒学教授,存文《清河郡释明护墓志铭》[25]《开山祖师舍利宝塔并行业记》二篇。李敬仁,字德元,滇郡( 当是今昆明) 人,以《书经》登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仕郎,四川云阳州判官,又曾任大理路推官,终大理宣慰司副使,存文《追为亡人杨明宗神道》[26]一篇。段文瑞,河阳(今澄江县) 人,奉母尽孝,事闻,旌表曰“孝义之门”,授澄江路学正、临安路总管,存诗《贺吴令尹》[27]一首。章伯亮,云南人,存诗《行路难》《次韵唐佐自京庠归觐》[28]二首。释崇照,(1299—1364) ,号莲峰,俗姓段氏,晋宁人,系大理白选官之苗裔,师投云峰和尚,至正初创建晋宁盘龙寺,并住持该寺,至正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圆寂,春秋六十有六,存文《盘龙山莲峰祖师誓愿碑》一篇。张景云,字天祥,中庆( 昆明) 人,至正中授临安府经历,存诗《秀山》[29]一首,词《减字木兰花》[30]一首。董贤,字唐珍,大理赵州(今大理凤仪) 人,元明之际大理密宗名僧,其所遗元文皆为简短的藏经题跋,跋文中祝辞为主,文学价值不高,且其个人功业事迹多在明代,故此处不作详细列举讨论。

可考的元代云南本土作家不多,传世作品也稀少,但并不代表无可称道。当我们仔细考察文献记载、系联元代云南诗文中有关联的部分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发现的。也正因为相关文献稀缺,只言片语的挖掘、一个细节的考证,对于云南文学研究都显得非常珍贵。


第四部分注释:

①此碑上部残缺,两面刻字,存于大理市博物馆,《大理丛书·金石篇( 卷一) 》收此碑拓片。此碑题名处残泐,作“(上缺) 兆郡夫人墓志铭有引”,《大理丛书》补充一“京”字拟题作“京兆郡夫人墓志铭”,今不取,另代拟一题作《夫人墓志铭有引》。

②支渭兴所撰《中庆路增置学田记》中载尹具瞻为儒学教授,《中庆路增置学田记》见《(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卷八。

③碑不知存否,云南省图书馆藏拓片,拓片数字影像云南省图书馆已经公布,可在线浏览。

④李敬仁事见《(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

⑤段文瑞事见《(道光)澄江府志》卷十四《人物·乡贤》。(清) 李星沅等纂.(道光) 澄江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云南府县志辑(第26册,影印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43。

⑥崇照事见释庆源所撰《大盘龙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塔铭》现存晋宁盘龙寺,《大理丛书·金石篇(卷一) 》收此碑拓片。杨世钰,赵寅松主编.大理丛书: 金石篇[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11。

⑦此碑在晋宁盘龙寺,云南省图书馆藏此碑拓片,拓片数字影像云南省图书馆已经公布,可在线浏览。

⑧此诗是否为元代中庆人张景云所作存疑。诗见载于《(景泰) 云南图经志书》卷三,《景泰志》未标明为元人,不知是否为明人同名者所作,亦或是张景云由元入明,还是《景泰志》纂者未能考明此诗作者年代,故存疑。

⑨云南省图书馆藏董贤等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末有董贤手书题记,这些经卷数字的影像云南省图书馆已经公布,可在线浏览。这些题记虽然文学价值不高,却具有一定的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处不作详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