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山区农民百年一觉洮河梦 好梦能否变成真?

狗年的春节,我从山东赶回西北老家会宁过春年,母亲一直念叨着想给家里修个洗澡间,母亲的希望是看到引洮工程自来水管已经压到门口了,有想望看能看等水通了,有自来水后家里可以洗个舒服的澡。说实话村子里和母亲一样出生在40年代左右的这一代人,生活在会宁老家农村,四门不出,一辈子没有洗过一次澡的人太多太多了。

母亲这几年曾经在城里帮弟弟看孩子,小住几年后,她已经喜欢上洗澡的事了,母亲返回老家后最忘不了的是羡慕城里人能方便洗个热水澡。

母亲对于水的渴望的心情我很能理解的,因为我们老家的水有时候确实比油还值钱。

看着母亲那苍白的花发,为了生活而沧桑的面孔和对自来水的渴望,我的心些碎。

引洮济会水,几代人的梦,多少辛酸多少泪! 母亲的渴望让我又一次想起我的爷爷和引洮工程的那些事来。

我小时侯,在会宁老家长大,爷爷那时候还在世,他很喜欢给我讲他们1958年去引洮河的苦难故事,那时候由于年龄小根本不明白引洮工程是干啥的。后来才慢慢知道这是一项惠及甘肃中部干旱的定西、白银、兰州等市7个县区,100万城乡群众受益的惠民工程

在猴年春节期间,我从江苏回会宁老家过年,家人告诉我,咱村子里国家投资压自来水管了,准备引洮河水进村,在村头我也亲眼看到村口的一个个准备通水的井盖突兀在那里,家里要通自来水多好的事,有水可以解决家乡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016年3月6日看到好消息说,经过快10年的建设,今天终于实现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终于圆了会宁几代人的“引洮梦 。这对于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资源极度匮乏的会宁,这次通水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家乡会宁,对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我来说最熟悉不过来了,这里地处山区,交通还不太便利,山大沟深,至今人畜饮水还很困难,一旦天旱或者没有及时做好雨水集流,窖里就没有水,这一年一家用水就是一大难题,老家人一年或一辈子没有洗过一次澡的人不算啥神话故事,算是很正常的事了,这我知道的。看到家乡要通自来水,这是多么好的消息。往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被打开,于是又一次想起爷爷,想起爷爷讲过引洮河的故事。我的爷爷已经去世后5个年头了,但小时候他讲给我有关引洮河的故事到今天还记忆犹新。
     爷爷在世的时候一直生气着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引洮工程的事,他说那完全是胡闹,瞎指挥,一夜风刮来,万人奔洮河,开渠修道,信誓旦旦,钢钎榔头,光靠人的力量要把洮河水从悬崖峭壁上翻山越岭引到会宁来,太胆悬了。当时那是一项半途而废,劳民伤财的失败工程。
    爷爷说,那是1958年6月左右,他和村里身强力壮的有劳动力的人响应政府号召,如今和爷爷一起去参加引洮工程的裴云基老人还在世。那年,从会宁农村被挑选出来去定西洮河那边参加引洮工程去。他们被称民工队,村里留下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据说这次引洮工程只经过一个多月草草勘测,就匆匆上马。当时正处于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拿出了一个非常宏伟的设想,整个工程将修长达1400公里的总干渠,修长达2500公里的支渠,以灌溉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改变当地干旱贫困的面貌。最终,这项工程在投入了6000万工日,耗资1.6亿元后,一无所获。
    引洮工程,爷爷说我们村里去了好几十人,受了不少罪,爷爷的腿疼就是那次引洮工程中得病的,一直折磨爷爷到去世。我知道村里至今还健在的老裴的腿也是在引洮工地上受的伤,回家后无钱医治,一拖再拖最后腿被截肢,现在已经快90岁的老裴老人,每天依靠残疾车还坚持在学校门口以给学生娃修鞋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爷爷说当年参加施工的各县区民工队伍,在施工中,有很多民工大家和老裴一样经受了各种难以想象的磨难,有的付出了生命,遭遇了饥饿,给许多人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痕。事实上引洮工程对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许多老一辈人而言,既是梦想,也是难以割舍的情结,更是一段无法言说的惨痛往事。
    爷爷说他是在洮河工地过了一个年,第二年下半年从洮河工地被调回队的,那时候我奶奶也被抽调去离家50多公里外的党岘党家岔去修蓄水坝,当时村里能干动活的都被抽调去外地参加劳动去,我家里就留下年幼的父亲和姑姑。在那异常艰难的岁月里,我家里几天不放烟火是常事。
    由于引洮工程抽调大批劳力,再加上当时政策异常,到59年春天,我们队已经有好几个老人和小孩子被活活饿死了,饥饿叫人恐慌,死亡在全队开始蔓延。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浮夸风,亩产过千斤,跑步实现共产,愿望朴素,无私付出;激情高傲,损失惨重。
    当时由于全力支持引洮工程,在加上大跃进开始。当时集体所有制下的农业社,社员苦下的粮食不叫吃,有的被下窖,有的被调派到其他队,有的如洋芋等作物地里被埋掉,反正本队的人种的粮食不叫自己人吃,人不吃粮食能活吗?爷爷从洮河赶回来后就担任队长,他千方百计挽救人不被饿死,那些被爷爷救活过人的人至今还对爷爷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
    爷爷在世的时候他常常一边喝茶一边反反复复告诉我说:引洮施工第一站是岷县古城,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眼装炸药放炮,那时人山人海,参加会战场面宏大,人人斗志昂扬。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从苦难中走出的一代农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义无反顾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他们带着工具,自备干粮,上了工地,充满憧憬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时根本不具备修建引洮工程的条件,更缺乏充足的物资支持。
   当时的引洮工程采用各县分段施工的办法,由于施工机械几乎没有,完全依赖于人力,肩扛手推,昼夜加班。尽管一些人认为,人力完全能攻克大山。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爷爷说的曾经说过的有关引洮工程的故事那时候我小,我一直没有当会事,那时候也不明白引洮是咋回事,这几年我看到有关引洮工程的报道和资料才真正明白引洮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当年爷爷那代人引洮工程的故事,他们有壮志,也有心酸,有牺牲,也有付出。无论怎么样,那些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我所能做的,写点文字,回忆我的爷爷,以及和我爷爷一样当年为引洮河水付出和牺牲的那一代人,反思当年的往事。
  实际上爷爷参加的那次引洮工程很快就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工程违背科学规律。58年下半年开工的引洮工程到1959年,1月份大西北的天气,正是冰封大地的严寒季节,修水库的民工们不分昼夜劳作,在刺骨的洮河激流里战斗着,这严重违背常理。按理说北方严冬季节,室外就不能施工了。数九寒天整个引洮工程冬季都没有停工。
    开渠引水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缺乏科学调度,加上由大跃进导致的粮食等严重匮乏无法满足一线民工生活需要。生活条件和自然条件相当严酷,到1960年下半年,施工者普遍出现浮肿现象。1961年6月最终在艰苦奋战3年后工程不得不停工。
    2010年左右,我曾去甘南临潭打工,工程结束我和临洮的王虎先生从临潭坐车一起经临洮县城到会宁,沿途车要过洮河岸边,我才真正看到了美丽的洮河,洮河水从两山对峙的峡谷中经过,半山腰人工开凿出来的山崖,整整齐齐的钢钎印痕,无不展示着当年施工的艰难,仿佛看到先人们在这里的奋斗过的足迹。这时候甘肃省又一次开始提出了再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工程正在忙碌进行中。
    从1958年开工建设的堪称甘肃省建国以来最大的发电灌溉工程。引洮工程,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终因工程规模过大,国力民力不支被迫于三年后的1961年6月停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再次提出了引洮工程。建设者们经过周密勘测后,拿出了全新方案。

二次工程于2006年11月22日又开工,投资50.25亿元的引洮工程一期工程,于2016年3月6日终于在会宁北刘家寨子镇终于实现了一期工程全线供水,也开启了全县引洮一期全面供水,二期工程会宁南乡正在进行中。
   每到看到和母亲一样的这一代人对有自来水洗澡的渴望的时候,我悄悄会安慰母亲,国家的大工程,迟早会有希望的你就等等吧。其实,我心里很没有底,不过我还是 默默祝愿这项惠民工程能尽快完工,完全解决会宁山区人民的用水问题。引洮工程,惠及会宁山区农民用水的好工程,几代会宁人的梦,希望这项浩大的惠民工程能保质保量完工,千万别再次成为家乡农民的失望吧。

曾经和爷爷一起58年大战引洮工程,腿部受伤截止的裴云基老人

(0)

相关推荐

  • 大伯 || 作者 杨进荣

    大      伯 作者    |    杨进荣 我家世居秦州(甘肃天水),祖系山西省代县.族系至我辈已六十四代矣.清末,因族大人多地少,先祖用银钱购得秦安县一破落地主之地,遂将同族三方各一支出一丁迁入 ...

  • 《快乐老家行》,会宁籍小学生的作文,真好! || 作者 刘洁

    快乐老家行 作者    |    刘洁 作者刘洁,9岁,现就读于兰炼二小三年级四班,祖籍会宁新庄塬. 8月初的兰州,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节.爸爸带我来到了会宁老家,看望亲人,避暑.游玩. 老家是爸爸出生 ...

  • 那些让我难以舍弃的珍藏物 || 作者 王君

    那些让我难以舍弃的珍藏物 作者    |    王君 作者王 君,甘肃省会宁县人,兰州赛驰润滑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的工程师岁月> 每个人记忆深 ...

  • 老家的旱厕换成了马桶!老农却说:不实用,不能用,成了摆设!

    春节回我们老家,村里要求农民把自家的厕所.猪圈那些都拆了.关键是厕所拆了还不让人修,村上又没公共厕所,村民上厕所都成了问题.好多人都跑到很远的荒地头去解决,买的猪仔又不知道放哪里养.厕所改造是好事,但 ...

  • 百年一觉洮河梦, 古今传奇,山区农民 好梦能否变成真?

    父亲最近一直看着自家门口已经安好的自来水龙头不淌水,他在张望和惆怅,他希望自来水真能很快通了,家里想安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洗个澡啥的.我家地处黄土高原会宁南部山区,父亲的这个奢望能实现吗?引洮济会,百年 ...

  • 一个山区农民的一生

    向桥乡王塝村的大里坡与白水河遥遥相对,这一座山坡与这一条河水,共同见证了故乡小山村数百年来的晨昏起落,见证了村民们生老病死.前仆后继的普通生活.如今,在大里坡山支峰的山顶上,安葬着我的邻居一家三口人, ...

  • 山区农民再也不用为种地发愁了,高适应性农机将推广,丢掉耕牛吧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出通知,将全面部署抓实抓细农业全程机械化各项工作,为夺取2021年粮食丰收提供粮食生产的坚定支撑. 在该<通知>中,强调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深入开展 ...

  • 山区农民发明人赵恒

    赵恒是会宁县杨集乡刘咀村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几十年前就知道他的当地一位种地的农名,当地能人.刚过50多岁的人,已经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许多新闻媒体都报道过他的发明事迹,在当地算一位农民发明家. 猴年初 ...

  • 兰州新区搬迁政策一旦会宁山区农民有机遇,我坚决搬迁过去

    今天看到大贺先生在<大贺先生今日头条>自媒体中发文对甘肃大山农民选择搬迁的分析,我觉得分析的有道理,一旦会宁山区有搬迁政策,我第一个报名搬迁,先看看他的分析: 搬迁到兰州新区对甘肃大山里的 ...

  • 冬天,勤劳闲不住的会宁山区农民,早早开始往地里送农家肥

    视频拍摄于甘肃会宁农村,冬天来临,为了下年春耕粮食种植生产,及早往地里送农家肥,早晨一起来,挑起扁豆挑肥送地里也可以帮助锻炼身体!

  • 最早安置新区的山区农民如今她们的幸福生活让人真羡慕

    五一期间去兰州新区彩虹城转悠,看到最早安置新区的农民,他们悠闲自得,载歌载舞,他们的生活幸福快乐,而盼望已经的新区搬迁这块大蛋糕惠及老区会宁山区农民吗?对于甘肃会宁边远山区条件较差的老百姓来说,在县城 ...

  • 兰州新区搬迁移民应该向老区会宁倾斜,重点考虑计划会宁山区农民也搬迁的N个理由

    最近,甘肃省政府出台新政策,要向兰州新区大量移民,彻底帮助部分边远山区,没有楼房的农民脱贫,这是一件好事情! 甘肃兰州新区移民已经看到包括陇南市在内的有几个乡镇村民开始搬迁入住新区.可到目前为止,这么 ...

  • 拣把苜蓿菜,拣出的是山区农民的心酸

    春天,苜蓿长出来后,老家人开始剜苜蓿菜吃,看看大山和农民,心里总有种悲凉的感觉,可这贫瘠之地,养育了无数性格倔强,感情真挚的农民,始终如一的热爱生活,他们勤劳朴实,顽强的活着,顽强的毅力让人敬佩,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