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2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的诗作约有千余首,近体诗的数量接近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三,尤为擅长七律和七绝,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十一月初五日,官征漕粮》
冬闲应得万农欢,白著增加措备难。
时值太平终岁苦,惟翘白首望清官。
王若水点评:
蒲松龄70岁时(1709年),结束了在毕际友家长达30年的坐馆(任私塾老师)生涯,回到了自己家中,开始了一种退休赋闲的新生活。蒲松龄满腹经纶而始终怀才不遇,虽然年轻时连考三个第一博得—个秀才头衔,但从此科举再也未中,72岁才补了一个贡生,大有安慰性质。蒲松龄撤帐(塾师停止授课)归来,除了在乡里做些调解工作,就是出游、会友,读书、写作,而其中写诗是他最主要也最有成绩的一个方面。到家中之后,虽然更加远离官场,但政府和官员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和其他平民百姓的头上。每当遇到他看不入眼的事,他最终还是忍不住要发言,对人间黑暗、世事不平,明知没有回天之力,但还是忍不住要大声疾呼。
所谓“漕粮”,实际上是清统治者强加在农民头上的额外的苛捐杂税,它规定,农民除了要交地丁税等之外,还要上缴不同比例的米豆,漕运到京师。虽说上有定例,但经办的官员往往趁机乱收费,搅得老百姓在“太平”岁月里没有太平日子过,一句“时值太平终岁苦”把漕粮带来的危害揭露无遗!“太平”时尚且如此,饥荒、战争等不太平的时候就可想而知了。百姓盼望清官能治理这种腐败,蒲松龄所在的淄县便是一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淄川漕粮经承(清朝衙门里的书记办事员)康利贞妄自提高漕粮征价,引起公愤。在蒲松龄等的不懈抗争下,康利贞被免去差使,挟带已征粮款赴德州不归。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利贞声称得到王士祯荐举,复任该职,蒲松龄给王士祯去信,讲明情况,使康利贞的阴谋未能得逞。康利贞仍不死心,又贿赂赋闲在家的谭再生,由其疏通关节,向时任淄川知县吴堂推荐康利贞,计划再次起用康利贞。蒲松龄得知这一消息,会同他人致信谭再生,请求不要推荐康利贞复任此职,蒲松龄等人不怕得罪高官显贵,不怕得罪多年好友,义无反顾,坚韧不拔,勇敢斗争,最终打破了曹利贞复任漕粮经承的幻想,取得了最后胜利。
《十九日得家书感赋》
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
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元石葬荒邱。
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
李都蔚点评:
蒲松龄一生生活很贫苦,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曾自述自己是苦行僧转世,因为贫穷他还曾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足见他生活之困苦窘迫;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青年时代便开始创作《聊斋志异》,为了写《聊斋》,受了很多的苦。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蒲松龄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高考落第没取得任何功名但却依旧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他的作品除了《聊斋》系列、诗词作品,还著有农业、医学等方面的跨界科普资料工具书,非常的博学多才。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独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虽穷尽一生向体制靠拢,但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倾注了他一生心血浇灌的《聊斋志异》最终在中国文化史上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历史把应该属于他的荣誉还给了他。
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原宝应县知县孙蕙奉命兼署高邮,孙蕙所聘的幕宾、好友蒲松龄也就跟着一起来到了高邮,那一年蒲松龄32岁。大约在年末,蒲松龄因爱慕孙蕙的宠妾闹出了一点绯闻,便决心离开高邮回老家教书,这首诗便是他写给孙蕙的辞呈,抒发自己不得志之愁,感谢孙蕙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