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北伐战争时期,叶挺将军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前敌总指挥。他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而举行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新四军军长。1940年10月19日,皖南事变,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著名的《囚歌》以明志。1945年,抗战胜利,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遭遇空难。
《囚歌》(原文版,根据作者手迹抄录)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王若水点评:
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国民党非法扣押囚禁,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诗作于1942年,当时诗人被囚禁在重庆红炉厂蒋家院子的秘密囚室,诗稿由他的夫人李秀文女士探监时带出。
全诗脱口而出,通俗易懂,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该诗是叶挺将军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正如周恩来所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郭沫若感叹:“我敬仰希夷,事实上他是我们的一位伟大精神的老师。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他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苦难之上。”
诗中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连同自己一起烧毁。只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才会万古长青,永世长存,他也将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他确实做到了,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列入史册,他的事迹和精神都将永垂不朽!1988年,叶挺将军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囚语》
不辞艰难那辞死,
生死原来相游戏。
只问此心无愧作,
赤条条来光棍逝。
李都蔚点评: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关进囚牢。1941年1月21日,就在他被关押不久,他写一篇剖析自己灵魂,而且颇带着感情色彩的文字——《囚语》。这篇文章的文字和段落不是很连贯,大概是在几天里,断断续续,随思绪信手写下,共三千余字。《囚语》一文开篇即写下这四句诗:“不辞艰难那(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作(怍),赤条条来光棍逝。”
叶挺将军的次子叶正明先生听说父亲有一篇文字被收在国民党当局的档案里,就千方百计寻找,后来终于在中央档案馆看到了《囚语》手迹的复印件。相对于早已为人们所熟识的《囚歌》,叶正明更喜欢《囚语》,他曾说:“我倒是觉得这样的文字,没有任何雕饰,更质朴真切,更能反映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心境,让我感知一个有血有肉的叶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