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少年,是毕加索近一生的归处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并点亮文末的“在看”,

第一时间获取小鹿最新的推文和资讯

20世纪初的巴黎,被海明威称为一场“流动的盛宴”。在这座享誉全球的光明之城,新的流派在各个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界更是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以《亚维农少女》为代表的立体主义风格几乎已成为毕加索的名片
即便是丝毫不懂艺术的普罗大众,想必也听过巴勃罗·毕加索的大名。在大师云集的巴黎,这个来自西班牙的穷小子,以颠覆性的创造力震惊了整个西方,被人们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毕加索形象
除了《亚维农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之作,毕加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那些给予他无限灵感的女性:Fernande Olivier、Olga Koklova、Marie Thérèse Walter、Dora Maar、Françoise Gilot和Jacqueline Roque。这位才华横溢的风流浪子,似乎生来便属于巴黎这座浮华名利场。

毕加索为前妻Olga Koklova(左)与情人Dora Maar(右)所创作的画像

电影《午夜巴黎》,玛丽昂·歌提亚饰演毕加索的情人
然而,抛开世人贴上的种种标签,大师冷峻的面容背后,始终藏着细腻敏感的内心。50年代,毕加索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巴黎,在南法的旖旎小镇里,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晚年的毕加索在蔚蓝海岸的家中

小鹿今日带来的一幅毕加索创作的麻胶版画作品,创作于60年代的田园时期。抛去过往繁华岁月的嘈杂之声,毕加索晚年的作品更加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带有返璞归真的美感,让人一窥这位画家的本真。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洽购

01

风格?还是情绪?

毕加索的绘画技巧很早便已达到专业水准。从19岁开始,他便寻求自我突破,画风逐渐背离传统。经历了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非洲时期、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了数千件雕塑、素描、铜版画、陶瓷以及油画。晚年,毕加索的作品则进入最多变的时期,难以用风格来定义。

毕加索本人曾说过:“从根本上看,我也许是一个没有风格的画家……我变化与移动得太快,你看到的此刻的我,而这个我已经改变去到别的地方,我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风格。”

玫瑰时期(左)与蓝色时期(右)作品,都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或许,比起风格,毕加索的创造力更加受到情绪的驱使。他不拘泥于规律和形式,却永远忠于自由。独自旅行的孤单感和好友的离世,造就了画风阴郁的蓝色时期;与Fernande Olivier的甜蜜热恋,又带他走入鲜明乐观的玫瑰时期;而对祖国的深刻眷恋,更让他倾力创作的《格尔尼卡》具备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毕加索始终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何曾改变?

毕加索为第二任妻子Jacqueline Roque所作的肖像,涵盖多种风格与表现形式

“对我来说,绘画始终是一种对减法的总结 (To me a picture has always been a sum total of destructions)。” 毕加索如是说。如果说年少时期的毕加索拼尽全力,为的是探求艺术本身的意义,那么晚年的他则以更为温和、更为自我的方式找到了答案。

02

重返质朴

毕加索笔下的南法风景

50年代中期,步入老年的毕加索远离了巴黎这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定居于蔚蓝海岸的小镇Vallauris。南法生活的岁月里,在第二任妻子Jacqueline Roque陪伴下的家庭生活恬静平和。地中海的和煦阳光和湛蓝海水,一如家乡的太阳海岸,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开始浸透到他的作品中。

希腊主题始终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Vallauris,希腊风格的陶器让他燃起了创作兴趣。古典神话题材构成了抒情的田园趣味,由此也开启他艺术创作的田园时期。在小小的陶器上,毕加索放弃了以往诸多的理性探究与思考,仅以孩童般的自如心境与大胆手法加以诠释,却独有一种崭新魅力。

毕加索在陶器创作上亦成果丰硕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巴勃罗·毕加索

同样定居在南法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说过,“人类应当始终如孩童这样观察世界,一旦丢失了这样感知本能,也就失去了任何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始终保持这样创作上的纯净质朴 。”
《Baccanale with Acrobat》,麻胶版画,1959年,MoMA收藏
这一时期,毕加索原有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变得更趋写实,突出了线条的动势和韵律,不仅饱含质朴趣味,也洋溢着平静的安乐气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他的一系列麻胶版画作品。
《Bearded Man with a Crown of Vines》,麻胶版画,1962年,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03

麻胶版画

麻胶版出现于19世纪,是一种用麻布和橡胶人工合成的材料,主要用作地坪的覆盖物。其表面易于颜料附着,硬度适宜,且平价易得,因此被独具慧眼的艺术家们用来制作版画。
麻胶版画的制作
毕加索自1939年就开始了彩色麻胶版画的艺术试验,1952年,他与Vallauris当地版印师伊达尔戈·阿内拉(Hidalgo Arnéra)合作,这种版画媒介随之成为毕加索晚期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毕加索与伊达尔戈·阿内拉(右)正在制作麻胶版画
在创作中,探索欲极强的毕加索对传统麻胶版画的创作方法进行了革命性的探索。他摒弃了为每种颜色切割单独麻胶版的工序,所有工序只采用一个版,在一种颜色成功地印制在纸上之后清洗油毡印板,再次刻划,并运用另一种颜色。
1985年大都会博物馆的毕加索麻胶版画专题展海报
随着画面上色彩数量的增多,版面的残存部分也变得越来越小。当画面完成后,便无法像其他方法那样再度重印,因此也被称为“绝版法”。毕加索用这种奔放不羁的手法,恣意地释放自己身上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炽热情感。
Jacqueline Roque肖像,麻胶版画,均创作于1962年,MoMA收藏
这一时期,毕加索创作的麻胶版画作品仍以斗牛、酒神欢宴与肖像为主。版画上使用的色彩,往往是土棕色调与米黄色,与同一时期创作的陶艺作品相互呼应。其中,肖像及静物近年受关注程度显著升高,并成为众多资深藏家的必争佳作。

这幅《头戴花冠的年轻人》创作于1963年,俊美少年头戴花冠,眉眼深邃,颇具古希腊之风,一笔一触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感。

肖像呼应了立体派风格,同时呈现脸的正面与侧面,却创造出独特的均衡感。整体色调如陶土般古雅质朴,带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量,令人久久回味。

年过八旬的毕加索将少年英姿以隽永格调呈现,亦将自己那颗对艺术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纵然没有了风华正茂的容颜,但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却始终是那个站在艺术世界中心,从未停止追索的少年。

毕加索签名出品麻胶版画《头戴花冠的年轻人》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洽购

请多点“在看”才能不错过小鹿的推送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