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三杰
1、武来雨,号听涛,古交市武家庄村人。道光辛己(1821年)科举人,大挑一等。历任平武、绵竹、庆符知县。他生性明敏,精于听断,所至之处,政绩斐然。咸丰八年,武来雨调任庆符知县。庚申(1860年)9月,滇匪叛乱,攻打庆符。该县无城可守,武来雨自知城池难保,乃打定舍身救民的主意。他先与妻张氏诀别,然后提笔写下一道遗书,揣于怀内。随后遣散县衙一应人员去保护城中百姓。而他独自身穿官服,先朝北方拜了几拜,拜毕,端坐于县衙大堂之上,服毒以待。倾刻,贼匪冲入县衙,为首者素闻其清名,不忍杀他,劝他归降。武来雨镇定自若,轻蔑地笑道:“我乃皇家七品命官,只跪天地君亲师,你等鼠辈,竟敢出此狂言,倒是此刻放下屠刀,尚不为晚,如若执迷不悟,恐你等祸及九族。”众-哪能听进此忠言,未等首领发话,便挥刀舞剑向来雨刺去,武来雨身负重伤,对贼匪大声斥道:“你们杀死我可以,杀死我的家人也可以,但是千万不可伤害城中的父老百姓。”骂毕,因剑伤、毒药发作,口吐鲜血卒于案桌之上。为感念武来雨大义忠节,贼首命手下人购置棺木,将武来雨全家入殓,又押来僧侣数十人,为其诵经念佛,追荐亡人,同时遵其遗嘱,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打点妥当,率众撤离,以后再未侵扰。庆符百姓闻听武来雨殉节,全城吊孝哀声四起,富户捐地,贫民送丧,为之厚葬,并建忠节坊,修武公祠,刻其手书于祠壁,以示永念。
2、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古交市河口镇河口村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举人,历任湖南省常宁、慈利、耒阳、芷江、麻阳知县。他所至之地,以清理积案、杜绝贿赂、维持治安、振兴文化教育为重。当时耒阳社会上刁蛮欺诈成风,歹徒结伙闹事。阎广居绳之以法,并以诚心驯服感化了歹徒,前后历经五年时间,使耒阳的社会秩序井然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耒阳民众十分感激广居,自发合伙筹集财物以代广居接济军饷。阎广居调离后,耒阳民众还经常去看望拜访他。乙卯年间(1795年),三厅苗人发生变乱,他奉命调任辰沅协助办理军务,一应事宜,无不经理尽善,受到大宪的赞许。在芷江任职时,贵州小竹山的教匪闹事。他部署兵卒在晃州驿站将他们一举擒获,经审讯,当场释放了许多无辜的受蒙蔽者,从而平息了教匪的变乱。嘉庆二年,补授麻阳知县,其地为边陲要镇,苗匪出没无常,民众纷纷出逃,田业荒芜。阎广居采取有效措施,修建石碉,构筑城堡,招抚流民,募集丁壮,训练乡勇,清剿匪夷,致使苗匪不敢再犯 ,民众渐渐归乡务业。形势安稳之后,他又编集条谕,修造义学,亲为训课,深得百姓的拥戴。大中丞姜公对他十分赏识,特作檄文号召湖南、湖北二省的官员都要学习仿效阎广居的为官之道。在职4年后,阎广居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所,终年57岁。乾民痛哭罢市以示哀悼,并纷纷-。遂以国朝“名宦祠”和乡间“乡贤祠”设立了祭祀广居的祭坛,以示永念。后奏请朝廷,被追封为朝议大夫,官居从四品,并在他的家乡修建了“功德牌坊”,以表彰其功迹。与此同时,敕封其祖父阎汝祐为文林郎,例贝也赠奉政大夫;敕封其父阎文宝为文林郎,例赠奉政大夫。
3、折遇兰(?~1793),字佩湘,号霁山,阳曲县南沟村(今山西省太原古交市草庄头乡南沟村)人。清代诗人、书法家。折遇兰少而天资颖异,才敏学博。乾隆乙卯、庚辰联捷进士。初任甘肃正宁知县,在其任内,修缮城池,构筑石堤,捐廉赈民,撰修县志。后调任会宁知县,旋署静宁州,时值朝廷远征准噶尔,兵差络绎,遇兰部署井然,毫无贻误,受到大宪的器重,遂派他到河州辑捕盗贼。那时盘踞于河州境内的盗贼活动猖獗,民怨载道。他愤然命笔“稂莠不除,嘉禾之害”。于是采取悬赏、缉捕并重等措施,依法惩治了一批惯匪,使得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折遇兰生平廉惠明敏,所至俱著政声;诗文书法,各自成家。著有《霁山文集》《看云山房诗草选》,辑诗200余首,选有《古文集宜》,均刊印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