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莲子
中国画之笔墨气韵,融天地万物精神,合画者之性灵思想,脱于象外,趣妙万千,非一日蒙养之功可就。与其走马看花,浑沦吞枣,不若备茶携酒,来此间竹雨山房,听二小怪与你对话丹青,聊聊中国画不可不知,却又往往稀里糊涂似懂非懂的那些门道。
(注:竹雨山房二小怪——步真、莲子)
引子
辛丑|雨水|泉城|竹雨山房
春晨明媚,风怀柔暖,草芽萌绿,朦雾吐虹。年休懒习昏昏未散,二小怪难得踏阳出门,寻春长清湖畔。步真:……好吧,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聊一聊山水画的皴法。
【皴法】
《说文解字》:“皴,皮细起也。”后人又从皮皴引申为绉纹状貌。随着绘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用线钩勒的“皴”的笔法,后来成了中国画的专用名词,即“皴法”。在山水画中因为所表现山石不同,继而产生不同笔墨状态的皴法。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列皴法十六家: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皴法随山水画发展也在不断增加,不止于此。山水画皴法繁多,大致分为点类皴、线类皴、面类皴。现在常用的大概有披麻皴、斧劈皴、 折带皴、荷叶皴等几种,江南画家爱用披麻皴、荷叶皴,北方画家爱用斧劈皴、点类皴。
【主要皴法列举】
分小披麻,大披麻。黄公望《写山水诀》:“董石谓麻皮皴……皴法要渗软。”这里的麻皮皴,即披麻皴。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为大披麻皴,沈周《京江送别图》为小披麻皴。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
倪瓒的画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湖山景色,笔墨极简,确是惜墨如金而内涵丰富,起到了笔简意繁的效果。他创造的折带皴,参照荆、关和董源画法,在山水画史中独树一帜,成为逸品的代表。如倪瓒《幽涧寒松图轴》。
倪瓒《幽涧寒松图轴》局部
王蒙造此皴法,以解索皴最为独特。解索被从披麻皴而来,尤其是在结构上,同出一辙。如沈周《庐山高图》。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荷叶皴)如摘荷覆叶,叶筋下垂也。用笔悠扬,长秀筋韧。山顶尖处,如叶茎蒂,筋由此起,自上而下,从重而轻,笔笔分歧,四面散放,至山脚开处,如叶边唇,轻淡接气,以取微茫,此荷叶之法尽矣。”如石涛《游华阳山图》。
石涛《游华阳山图》局部
创于郭熙,郭熙用笔的灵活多变,不拘常态。如王诜《渔村小雪图》,他的皴法势若卷云,粗细、浓淡、虚实,皆变化无常。
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为范宽所常使用,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头实尾虚,表现其所隐居的秦岭山石,《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即用此皴法。
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
与豆瓣皴似,积墨可突出山石厚重坚硬之质感。如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王佐《格古要论》:“(马远)师李唐,下笔严整,用焦墨作树石,枝叶夹笔,石皆方硬,以大斧劈皴带水墨皴,甚古!”如马远《踏歌图局部》。
马远《踏歌图》局部
饶自然《山水家法》:“李唐山水,大斧劈皴带披麻头水笔。”李唐《万壑松风图》中使用了大斧劈皴与刮铁皴,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花岗岩石质的风貌。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米家父子所创造,以横笔卧锋点出,这种皴法的功能重点不在表现山石的结构,而是在于表现一种朦胧的烟雨气象。如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不仅仅是描绘山石的基本技法,并且蕴藏了中国山水画背后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然“皴”乃于画家机法成熟中,参于造化之理而自然流出,难以刻舟求之。若为古法所囿,便是套头。作为画者,要自己觉的适合哪种皴法就用哪种皴法。步真挚言:画家皴法须知本源来脉,细悟道理;再以造化为师,得山水形势之真传。探索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饱游饫看,列于胸中,自能入之神妙,而另标新颖也。天凉渐散,日日逐暖,泉城之春,匆匆漫漫。温风缠绵,怀抱着淡淡一丝阳光与幼叶的清芳,唤醒行人们唇角的微笑。莲子:咱这春天还没过呢,花还没开呢,还没去写生呢。莲子:要不去……或者……也行,那个……也不错,还有……(有时间出去写生的朋友们不要犹豫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