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利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的清晨,两支军队集结在朝歌郊外的牧野。经过一个早上的战斗,从西方而来的军队打败了东方的军队,攻入朝歌城,不可一世的商王帝辛自焚而死。英年的姬发手持轻吕,削下帝辛首级,然后“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从此,中国历史结束了商王朝的时代,周王朝成为新的广域王权国家,进一步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版图,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峰。那些或宏大或精美的商代重器也退出了历史,而一件件铸有或长或短铭文的西周铜器,开始成为制礼作乐的重要道具。也正有赖于这一篇篇铸在铜器上优美文字,三千年后的我们才能知道很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情。

第十一件,西周青铜器利

利簋(皀殳),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2002年被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是目前能够确切认定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标准器。

虽然上面说过,镇馆之宝是个商业性很强的概念,但如果非要找一个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就应该是这件利簋了。如果中国现在青铜器里要找一件最珍贵的,那也应该就是这件利簋。

之所以超越了最宏大的后母戊鼎和最精美的四羊方尊,在于簋腹内底上铸有4行33个字的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

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

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利是檀公的后代,在周武王手下任右史,他随武王参加了伐商的战争,胜利后受武王到奖赏,得到一些铜饼子,他就铸造一件簋,用来记功和祭奠祖先。他把这些经过铸到簋上,这就是利簋和上面的铭文。因为是在灭商后的第八天,所以也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这33个字,解决了重大历史问题,《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利簋铭文证明三千多年前的那个清晨确实是甲子日。还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闪电战。利簋铭文虽然简略,却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价值意义非凡。

利簋作为目前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是西周初年金文中叙述武王伐纣的唯一珍贵史料。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们正是根据西周利簋的铭文,再参考史书和天文星象的记载推断,终于确定了周武王讨伐殷商纣王是在公元前1046年。

把相机举的老高,从单反的小屏幕里看对焦,很不容易地拍下利簋内底的铭文,武王征商三个字拍的还是很清晰的。第一个字,左边是一个王,右边上面是戈下面是止,中国字里止戈就是武,王加武就是武王,这与大盂鼎、何尊等西周青铜器上的武王一个写法,指的就是开创西周的周武王。

征商的商字拍的也算清楚。商人对自己的国家非常骄傲,自称为大邑商,而当时周人还只是西部的一个文化落后的方国,所以在西周建国初期也尊称前朝为商或大邑商。但后来随着周朝强大,再加上商族遗民不断反叛,到大盂鼎的康王时期,就蔑称商为殷了,以至后来司马迁也在《史记》里写《殷本纪》而不是《商本纪》。

除去史料价值,利簋本身也是一件很有开创性的青铜器。圈足下连铸方座,庄重稳定。这种上圆上方的形制,始见于西周初年,也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下面饰有垂珥。

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兽面纹为主题,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簋,是一种盛放食物的餐具,具体说就是装饭食用的,鼎是装肉的,上面圆盘下面高把叫豆,是放调味用的酱的。这些最早都是贵族配套吃饭用的。后来逐渐铸上字,用来表示纪念或祭祀,成为了礼器。

长期以来一直是称为利簋,但现在国博称为利皀殳。“皀殳”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在电脑字库里没有,是金文里的专有写法,这也是西周时人对这种铜器的称呼,虽然我们不知道金文里的皀殳到底该怎么读,所以一般还是用簋的读音,但字还是写成皀殳比较好。

其实中国商周青铜器中只有极少数在器身上写出器名,比如鼎,多数都写宝尊彝这样的统称。现在对青铜器种类的命名,大多是宋朝人根据文献记载与出土器物形状,大胆推测和主观命名的,只是用的时间长了就约定俗成了。如果没有穿越,恐怕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周人当时是怎么称呼这件利簋了。

利簋作为国之重器,在古代中国夏商西周展厅的第一单元单独陈列,不过因为个头不大,如果对文物不大了解的,很容易就走过去了,这就非常可惜了,因为这可以算是国博里最重要的文物了。

利簋虽然安静地呆在博物馆里,但关于它的争议一直没停过,主要就是关于那33个铭文的解释。我们现在的汉字是由秦始皇统一规范的,再早的西周初年的古文字跟现在的文字差异很大。而且因为古代字少,使用字时存在通假,语句也高度精简,还有很多现在不再清楚的专有用法,汉代人那会儿读起来就很头痛了,现代人再去看,就会觉得先秦散文简直就是白话文了。

所以,金石学家们对利簋铭文的见解并不相同,最大的分歧是对“岁鼎”二字的解释,一般认为是指木星正在天空,这是对武王伐纣日期进行天文运算的重要依据。但有学者认为应该是“越鼎”,当夺取政权来讲。这样一来,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就是无稽之谈了。

而且,国博里还有一件西周青铜器在金文解释上跟利簋打架,也是质疑利簋是否是武王时器的重要依据,那就是另一件禁止出境文物,天亡簋。

SVP:部分文物介绍引自百度百科


(0)

相关推荐

  • 青铜器上33字铭文,让专家倒吸一口凉气,研究价值不同凡响

    我们知道,青铜器本身就是国家严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许交易的.青铜器的价值,大体又是由它的规模.精美程度和铭文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铜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 ...

  • 国宝何尊:你知道多少

    国宝何尊:你知道多少 唐宏业 赵智宝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宝鸡市文物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承办的"宅兹中国--宝鸡岀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8 月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二)西周利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的清晨,两支军队集结在朝歌郊外的牧野.经过一个早上的战斗,从西方而来的军队打败了东方的军队,攻入朝歌城,不可一世的商王帝辛自焚而死.英武的姬发手持轻吕,削下帝辛首级,然后&q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天亡簋

    有点遗憾,以前在古代中国陈列中没见到天亡簋,后来才知道是放在国博四层中央大厅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中展出,很可惜,现在青铜器展历经数年展出后停展了,包括后母戊鼎在内的商周大批青铜器,不知何时能再展出.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红山文化玉龙

    龙作为一种神化传说动物,早期地位并不高,传说中有的被黄帝当成坐骑,有的负责拉神仙的车辇,而且可以被豢龙氏饲养,还老得躲着会屠龙术的壮士.直到中古以后,龙的地位才上升,不过那也是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通过史前陶器不仅能看到当时人类的发展程度,还能看到艺术和宗教的萌芽. 第六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1974年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2013年列入第三批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网纹船形壶

    这也许是国博顶级文物中最低调的一件了. 第五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壶长24.8厘米,高15.6厘米,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舞蹈纹盆

    下面来支动感舞曲跳起来吧! 距今5000年前,带来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消失了,中原地区的彩陶也被后起的龙山文化黑陶取代,眼看着中国彩陶史就要中断,这时在甘肃的临洮地区突然兴起一支新兴文化,他们完全取代了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而这件绝对是"窝闷过家滴"的人面鱼纹盆更是太著名了,不但是半坡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彩陶的象征,更可以算是中国新石器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陶鹰鼎

    下面这件可以当作中国雕塑史的开端啊. 第二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鹰鼎 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初被耕地的农民从地里刨出来后,拿回家当了鸡食盆,第二年秋天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也许安特生经常对着满屋子的彩陶大声唱:"有你的快乐". 通过种植被驯化的草本植物,以及饲养被驯化的禽类和奇蹄目偶蹄目的草食动物,人类终于有了定居生活,然后古人又用土加水再用火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