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流亡小朝廷,从福州一路南逃至广东

一.南宋残余势力向南逃亡至福建福州:

1.南宋都城被元军攻占:

公元1276年2月4日(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德佑二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按照常理来说,此时的南宋应该是宣告灭亡了,南宋应该在此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

2. 南宋流亡小朝廷南逃至福州:

但是南宋的残余势力,却不甘心于就此失败。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等各路人马,与一路南逃的两位小王爷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广王),汇合于福建路治所福州。

当时的福建路,是南宋的16路之一。虽然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被元军攻占了,但是福建路(今福建)、广南东路(今广东)、广南西路(今广西)等地方尚还没有落入元军手中。

3. 大宋王朝的最后一丝血脉得以保存:

而益王赵昰(即此时的宋端宗)、广王赵昺,当初之所以得以逃离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则主要得益于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

在南宋都城临安城(今浙江省杭州市)投降的前夜, 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率领江氏三古家族剩余子孙,以及两万禁军保护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宋度宗妃子杨淑妃、杨淑妃的哥哥国舅杨亮节、以及谢道清的侄儿、宋理宗的驸马都尉杨镇等一班大臣、秀王赵与檡等赵氏皇族人员以及一大批的宫女、宫廷杂役人员悄悄撤离了临安。

然后一路南逃至浙东路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后面即继续南逃至浙东路瑞安府(今浙江省温州市)。大宋王朝之所以还得以保留了最后的一丝血脉,正是得益于宋端宗赵昰的舅舅杨亮节,在临安城投降的前一夜偷渡了出来。

4.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与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会合:

而在此之后,才是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也陆陆续续率领残部,赶到浙东路瑞安府(今浙江省温州市)江心寺,与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会合。而此时的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也一路向南逃亡,躲过了元军的多次追杀,先是逃亡至高邮(今江苏省扬州高邮市),再而泛海坐船逃亡至浙东路瑞安府(今浙江省温州市)。

张世杰陆秀夫等人,虽然与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等人携带的益王赵昰、卫王赵昺汇合了,最终也才有了在福州拥立了益王赵昰为新帝宋端宗。但是各路人马的齐聚,却也为南宋流亡小朝廷,埋下了争权斗争的伏笔。

二. 南宋残余势力拥立益王赵昰为新帝,福州成为临时国都

1. 拥立益王赵昰为新帝

同年(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德佑二年),在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杨亮节、杨镇等大臣的拥立下,益王赵昰在福州仓山的林浦村(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辖区)即位,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公元1276年,即景炎元年,宋端宗赵成为宋朝的第十七位皇帝。

2. 端宗赵昰:

端宗赵昰,在福建路治所福州登基之时只有7岁,和被元军俘虏的宋恭帝赵显(5岁),都是年龄幼小。宋端宗赵昰宋度宗的庶长子,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爵位。宋端宗赵昰的亲生母是杨淑妃,赵昰登基为帝后,杨淑妃被尊为皇太后

3.福州成为临时国都:

福州本就是福建路的治所,现在因为益王赵昰在这里继位为宋端宗,所以福州一下子就成为了南宋流亡小朝廷的临时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宋朝时期的国都所在地一般都比较喜欢设置为“府”,比如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当年宋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把杭州升格为临安府;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国也是升广州为兴龙府,定为国都;所以南宋流亡小朝廷也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临时的国都。

当然了,升福州为福安府,为什么说是临时国都呢?因为南宋此时已经名存实亡,虽然还有个流亡小朝廷,但是穷途末路之下,流离失所,已经别无帝都之说。而皇宫更是无从说起,哪怕是驻跸、行宫,一时之间也只是临时居住而已,人心惶惶之下,哪里有心思建造。

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争权斗争:

1. 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权力中枢:

南宋流亡小朝廷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升为右丞相;任命张世杰为枢密副使;任命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共同组成了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权力中枢。

福州的南宋流亡小朝廷这这样的建立了起来,并且运行了起来,他们力图重整旗鼓,抗元兴宋。福州,就这样子担当起了南宋抗元救亡中心的重任。

2. 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权力斗争: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就难成大事。这一点南宋流亡小朝廷是如此,甚至日后的南明政权也是如此。各路大臣、人马共同组成的南宋流亡小朝廷,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追随宋帝,重整旗鼓,抗元兴宋。但是其内部却又不可避免的发生权力斗争,争权夺利,甚至是你生我死,斗争激烈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和平时期的南宋。

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右丞相文天祥,是一个十足的主战派。文天祥主张重整旗鼓,积极北上,把元朝赶回北方。因而文天祥极力主张开府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进可攻打元朝,退可以防御元朝。

而枢密副使张世杰,则不同意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右丞相文天祥的主张。张世杰主张坚持开府在广州,原因是为小朝廷南逃作准备。因为张世杰根本不相信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能够扛得住元军的攻击,也不相信福安府(福州)能够扛得住元军的攻击。换句话说,张世杰根本不相信南宋流亡小朝廷能够打得赢元朝,唯一一个方法就是“逃”!

其后不久,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也投降了元朝。张世杰这才同意了让文天祥开府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但是张世杰见文天祥一呼百应,在军民中的影响力极高。张世杰唯恐文天祥的影响在自己之上,于是就借助宋端宗赵昰的名义,命令文天祥将督府远移到汀州(今福建龙岩市长汀县),还百般阻挠文天祥入朝。

四.福州被元军攻破,南宋流亡小朝廷继续南逃:

1. 蕃客回回人蒲寿庚投降元朝:

元朝军队都是来自于北方,虽然英勇善战,尤善于陆战,但是却短于海战。元军听闻闽广招抚使、兼领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非常擅长海事,拥有了众多的船舶,于是起了招揽之心。蒲寿庚,又称“蕃客回回”人,是10世纪之前定居占城(今越南)的西域阿拉伯人后裔。

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后,南宋投降,谢道清太后命南宋各地的守臣归降元朝,而蒲寿庚也在奉命投降元朝之列。虽然蒲寿庚被历史认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蒲寿庚对于元朝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元朝招募到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南宋流亡小朝廷进行毁灭性打击。

2. 蒲寿庚发动叛乱,南宋流亡小朝廷元气大伤:

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并且迅速攻破了福州。南宋流亡小朝廷的一众大臣,迅速带领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继续一路南逃。

南宋流亡小朝廷逃亡至泉州,当时的闽广招抚使、兼领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虽然已经投降了元朝,但是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史书记载“时人言其或不奉旨,于张世杰等同进退”。

但是蒲寿庚还真的是投降了元朝,而且是真正的投降,而不是三心两意的墙头草。元朝任命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蒲寿庚遂在泉州发动拥兵叛乱,南宋流亡小朝廷虽然打退了蒲寿庚,却也元气大伤。

其实蒲寿庚的投降元朝、发动叛乱,是有背后的地方士族大力支持的,即股强大的地方精英集团。比如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军统领夏璟,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等。

五.南宋流亡小朝廷南逃至广东:

枢密副使张世杰带领南宋流亡小朝廷,一路向南逃亡至广南东路(今广东)广州浅湾(原址位于在今澳门内港沙梨头至莲峰庙)。而此时的文天祥,也一路向南撤退至广南东路(今广东)的梅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