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演义:24茵陈蒿汤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8-23
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上次我们讲到仲景先生用栀子豉汤,把特别会种庄稼的守仓,他的一个虚火郁热,内扰心神导致的夜不能寐,不能睡觉这么一个病给治好了。

乡下人口碑还是传得很快的。因此好大夫也不用做广告,患者的口碑相传就是最好的广告。老百姓其实不太在乎你这个大夫是什么背景,擅长治什么,他都不太在乎。他只听别人的口碑相传,说我这个病在哪,是谁谁谁给我治好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病,就过来找你治。所以中医之所以有疗效,几千年能传承下来,确实是靠这种方式,在老百姓心目当中留下了很深的信任。

大部分村民不知道守仓的病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治,他不管这些。他们就只知道守仓得了一种病,睡不着觉,找仲景先生看,吃了一副药就好了。所以仲景先生就化身成了治疗失眠的神医,马上就传遍了。睡不着觉的患者,就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很甜美地能睡着觉的希望。自从大家把仲景因为给守仓治病这个事,传成一个治疗失眠的神医,真的就有一个被失眠困扰的小孩找上门来了。

这个小孩是什么问题呢?这个患者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太小了,是一个刚刚出生才两个多月的小婴儿。可是这个小孩不一样,这个小孩是怎么回事呢?他是生下来就比较弱,比较瘦弱,比别的孩子就显得小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的物质条件都一般,都不是很好,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所以生个孩子很瘦小是很正常的。这个孩子呢,尤其瘦小,说的可怜一点,真的生下来像一只小猫,有点拿不着抱不着的。

这个小孩,生下来之后呢,他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叫新生儿黄疸。一般就是小孩生下来三五天,脸啊,眼睛啊,就会发黄,然后再过上一个星期左右,有的可能慢一些,两个星期,很少有超过三个星期的,一般也就是一个星期左右,这个黄慢慢就退下去了,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小孩他在没生下来之前,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全靠脐带,从妈妈身体里,也就是血液循环过程中,去获取他所需要的氧气啊,营养啊,都通过脐带从血液当中去获取。因为这个小孩在妈妈肚子里,既不能自己吃饭也不能自己呼吸,全靠妈妈养着,所以他就得有一个非常高效的血液交换的能力。所以小孩在出生之前,他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他的密度比正常人要高很多。就是为了快速从妈妈的血液里,通过脐带通过胎盘这个交换系统,能够快速获取妈妈提供的他自己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氧气等所需要的一切。

当孩子生下来之后,他可以自己吃奶了,可以自己呼吸了,他的生活就不再依赖别人了,他就过得比较舒展,比较自由了,不需要搞得那么紧张了。他需要多少氧气,大口呼吸就可以了。饿了想吃多少,只要有奶,多吃几口就行了。他不像在妈妈肚子里完全靠脐带,那个血液的循环去交换,所以他就不需要一个那么高效的交换系统,也就是说,他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了,他血液的浓度就不需要那么高了。

这个时候呢,小孩的身体有一个自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血液红细胞的密度就自然地降低了。怎么降低的呢?体内的红细胞自然分解,自动死亡了一部分,自动坏死了一部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样的话,他体内红细胞,也就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就降低了,就达到一个他正常需要的水平,不需要那么高的浓度了。

那么这一部分自然死亡,或者说自然破坏的这些红细胞,里面含有一个血色素的成分,就是以铁为主的化合物,他在体内可以转化成胆红素。人的胆汁里面主要的颜色,那个黄绿色的东西,那个颜色就是胆红素,他是由血红素转化来的。由于突然有大量的红细胞破裂死亡,释放出很多的血色素,这些血色素都会被人体吸收,转变成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的排泄啊,这些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这么一个过程。

新生儿有这么一个过程,就是有一个高峰期,红细胞突然破裂,体内产生的胆红素突然增加,他来不及一下子都排出去,所以他就会出现血液当中,胆红素过高,就是所谓的黄疸,就会出现眼睛发黄,皮肤发黄等等。小孩容易有些轻微的不舒服。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身体自动地会调整,会把这些东西排出去,一般一周之内,黄疸自动就下去了,这些胆红素就通过大小便自然就排出去了。排泄出去就恢复一个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小孩出生之后,体内的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新生儿黄疸,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的过程。所有的小孩,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叫做新生儿黄疸。

因为一般的小孩子,我们都知道越小的孩子,一个月两个月的孩子,他基本上就是除了吃就是睡,特别小的小孩只要是能吃能拉能睡就是好孩子。实际上他起来玩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三个月之内的小孩,他基本上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这段时间基本上是他长得最快的时候,有的孩子甚至一天能长一两多,长得非常快。他长得快全是靠睡觉在长,睡觉没有什么消耗,饮食,吃的奶啊,全部都转化成他自身生长需要的能量了。全部用来生长,没有外在的消耗,都在睡觉。

这家的小孩问题在哪呢?就是他自从出现黄疸之后,就一直没退下去,不光是没退下去,因为正常情况下,小孩出满月之后肯定就没有黄疸了,快的时候半个月就没有黄疸了。可是这个小孩都两个多月了,黄疸一直不退,不光不退,而且这个小孩晚上越来越烦躁,开始不睡觉了。

很多小孩在小的时候是没有白天和晚上的分别的,就是他的生物钟,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晚上的。所以有些小孩他可能会晚上醒了玩一会,这都是正常的。白天呼呼大睡,晚上起来玩,这样的小孩也不少。但是他一般不会哭闹,不会闹,就是他的生物节律还没有完全跟大自然对上号,他还处在一个自己的状态里。只要小孩不哭不闹,这个也问题不大。这就跟倒时差一样,他生下来还没跟世界接好轨,还没倒过来一样,这都不是个大问题。

但是这个孩子不一样,这个小孩是晚上哭闹,哭得一家人都睡不好觉,看着他自己也不舒服。所以家里听说仲景先生擅长治疗不睡觉,这家人就把这个两个多月的小孩,抱着就来了,请仲景先生看看这是咋回事呢?怎么不睡觉呢?

仲景先生一看,这个小家伙长得还蛮可爱的,大眼睛还挺有精神,就是黄黄的,眼睛也黄黄的,小脸也黄黄的,小胳膊小腿也黄黄的,身上也都是黄黄的,简直是个小黄人来了。摸了一下小家伙的脉,脉象是急促有力,闷在里面出不来的感觉。再看一下舌苔,把小孩撑开口,再看一下舌苔,舌苔也有点粘的感觉。

仲景先生就问,你们给这个孩子都喂啥了啊?

孩子的妈妈就说,一直吃奶啊,一直就是我给他喂奶啊,没给他喂啥呀。

仲景先生就给小孩的妈妈也看了一下,然后仲景先生就问小孩的妈妈,说,你坐月子的时候是不是吃过什么凉东西啊?

小孩的妈妈说,是呀,先生你不知道呀,我自从生了这个孩子之后啊,我觉得我浑身都是冒火一样,总想吃点凉的。家里呀对我也非常好,前一段时间有一些瓜果就下来了,就摘了一些,给我吃了一点。吃了之后我就觉得很舒服啊,好像就没那么多火气了,其他的凉的我也没吃,难道是跟这个有关系吗?

因为女人产后阴津大亏,羊水流失,血液也会流出,是一个阴津气血外泄大亏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女人产后都会处在一个阴亏虚火的状态。大部分女人产后都会想吃一些偏凉润的东西。现在的产妇不一定啊,因为大部分都在医院,天天给你输液,相当于把这部分给你补上了,没有这么明显的感觉了。以前的女人产后没有输液这个事,所以都喜欢吃凉的。有经验的老人会告诉刚生孩子的年轻的妈妈,会告诉他们不要吃凉的,可以多喝点养阴的粥啊,粥油之类的,吃凉的容易留下瘀血,弊端还是挺大的。可以养阴但是不能寒凉伤阳,这是一个原则。

这家的小孩妈妈呢,可能家里老人也不太懂,没人跟她讲啊,她想吃凉的,家里有什么瓜果,农村这些东西不太缺,下来什么瓜果就吃什么,刚好现在有西瓜,她时不时地还吃点西瓜,就一直没断。

仲景就跟她讲,说,你看,你自己就是一个偏寒的体质,吃水果吃的,吃成偏寒的体质了。小孩吃你的奶,你的体质偏寒,你的奶水就偏寒,这个孩子吃你的奶,就相当于是每天在吃凉东西一样。本来这个孩子体质就弱,自我调整能力就差一些。现在吃你的奶等于是寒凉从口而入,饮食入胃,进的是阳明这个系统,阳明系统的阳气流通不开,压制在里面,就形成一个阳明郁热的症状。

因为新生儿黄疸,根源在血液,他其实是血细胞里面的血色素转化而成。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由血红素转化而来的胆红素,在血液里瘀滞,暂时排不出去,形成的黄疸。这个暂时的壅滞,这种郁结,我们管它叫血分瘀滞,郁而化热就形成一个层次比较深的郁热。这个郁热呢,因为他层次比较偏里,它的部位刚好在阳明的层次,他就适合从阳明这个层次排出体外。

人体的结构,外在太阳,内在阳明,中间是少阳。偏里的这股郁热,他要想排出体外,通过阳明这个系统,通过大便,当然小便也是一个通道。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这是最近的最便捷的一条路。可是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本身体质弱,本身自我调整,往外排的力量就弱,再加上妈妈又贪凉,饮食偏寒,让孩子间接受寒,就把血分郁热完全压在里面,它正常的排泄途径就是要经过阳明这个系统,受寒之后就把郁热都压在阳明系统,它就出不去。

所以从出黄疸到现在,黄疸也没退,小孩也睡不着了,为什么睡不着呢?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阳明经通降的不行,不能通降,神气就很难回来,神气不安也就睡不好觉。有些人大便不通的也睡不着觉,甚至会憋得发狂的都有。

小孩也是这样,腑气不通,郁热郁在里面,他为什么晚上哭?一到晚上阳气收敛,里面的郁热就加重,到晚上哭得就厉害,就是阳明的经气腑气要向下走,但是走不下去,郁在里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主要问题是孩子体内血分郁热,不能通过阳明这个系统向下排泄,不能排出体外。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然后仲景就问小虎子,说,身体里的郁热不能正常流通,用什么药比较好啊?

小虎子很聪明,刚给守仓治疗上焦郁热引起的心烦不眠,用的栀子这味药,马上就回答说,师父,是不是还得用栀子这味药呢?

仲景说,很对,栀子这味药,擅长流通郁火而不留郁滞,是一味非常好的药,这一次我们还得用栀子这味药。

这个孩子的血分郁热要排出体外,他要走的主要的排泄道路,就是肠道,就是阳明,主要是通过大便往外走。我们还要加一味通腑泻肠,引导郁热外出的一味药,把郁热排出去,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到大黄这味药。

大黄这味药和其他的药有点不一样,大黄这位大菩萨主要生长在西部,咱们国家的西部高原,这些地方比较多。他长的环境要求海拔比较高,气候比较寒凉,就是这样的环境,他适合在这样的环境里长。

大黄有个别名叫将军,将军我们知道都是心怀很大,性格很直爽,直来直去,毫不犹豫,很豪爽很痛快的个性。大黄也是,长得非常大气,叶子非常大,非常开展,长得个头也比较高,开花的时候也是很豪爽的。大家可以自己搜一下,他的花开的也是很豪爽的。他的药用部分是根,样子很肥硕,真是块头又大,气场又开展,非常直爽的药,很清透,不跟你拐弯的,直来直去。

大黄生长的环境,在这么一个寒凉的环境,他居然有这么一个开展的直爽的性格,说明他的心性与气候完全相应,是很吻合的。他的本性就是偏寒凉的体质。正因为他自身的秉性也是偏寒凉的,所以他在这个环境里自得其乐,就跟鱼在水里不知道有水一样,他生长在寒凉的环境,他也不觉得寒凉,他觉得很自在,所以他长得很开展,很舒展,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的感觉。

所以大黄的气场虽然是很豪爽,但是他其实很柔和,其实他不霸道的,他只是比较直,直来直去,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他真的不是一个很霸道的药,他其实是一个很儒雅的一味药,很清透,带着一股香气。而且他的颜色也是那种淡淡的深黄色,也是中土的颜色,所以大黄这味药是擅长专入中土。

因为他本性偏寒,所以他刚好是下行,通腑下行,一般都是用来泻热,排便,是治疗阳明不降的一个很好的药。

大黄的产区,农民养猪,如果发现哪天猪生病了,不好好吃食了,就弄一些大黄叶子给猪喂上,猪吃了之后很快就拉肚子了,一拉肚子马上就有食欲了,病就好了。大黄就靠自身这股非常清透又非常直爽,又非常儒雅的个性,他的通达下行的力量,就可以把肠道的结滞推导下去,可以起到推陈致新,推导腑气下行,这么一个作用。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推陈致新,推陈致新是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说这个药物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就是说药性比较柔和,跟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比较接近的,这样的药才能用推陈致新这四个字。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只有柴胡和大黄这两个药用了推陈致新这四个字。

柴胡作用在经脉气分,流通一身之气,大黄作用在胃肠阳明,推荡腑气下行。他们的作用力度和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都是很接近的。所以这两味药都是王道之功,就是他是很柔和,不是很猛的。但是又很重要,有时候可以大量使用来产生比较好的疗效。

有一位老中医,现在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比较多吗?他就重用大黄,用100克,200克,这么大剂量的大黄,久煎,煎几个小时,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效果非常好。大黄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王道儒雅的君子之药,将军的气魄,君子的胸怀,很儒雅的。所以可以重用,量可以很大,也不会伤害到身体的正气。大量的大黄把腑气打通,让体内的郁结排出,疾病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好转。这就是大黄为什么能治疗心血管疾病。

所以这个小孩也是,仲景就跟小虎子说,也要给他用点大黄,把腑气给他通一通,让郁热能够出去。但是光有栀子和大黄这两味药,看起来貌似就可以了,栀子可以把里面的郁热,你不是郁在这不动吗?栀子过来之后就可以把他流通开,让他能够动起来,能够流通起来,不再堵在这儿了。大黄刚好把他的去路,阳明腑气,肠道那块儿,这种小孩往往大便也不太痛快,给他通一通,让他有去路,让他从肠道,从腑气,排泄而去,看起来好像是不就可以了吗?

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黄疸跟肝气的关系也很密切。如果小孩阳气旺,阳主动,阴主静,就是生发之气旺,也就是木气旺,那么他自然体内流通代谢能力就强,他就不需要你去干预这个过程,他自然就能排出去。正因为这个孩子本身体质较弱,阳气弱,生发力量就弱,再加上妈妈又贪凉,孩子喝的奶偏寒,进一步损害了生发的阳气,生发的力量就弱了,他也就没有力量往下排黄疸了。

这就说明了人体的气机,升降是一体的,表面上看起来是火气郁在上面,不能通过阳明这个体系往下走,不能排出去了,其实更近一步地追究他的源头,是因为他的阳气不能生发,不能很好地生发,不能很好地透发,所以导致气机转不过来,他就没有力量往下走。

所以,对这个孩子,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恢复气机的升达,只有气机升达开,能够透发出去,他才能够有力量把格局转变过来,才能让身体正常地有升有降,否则只有降没有升,他也是降不下去的。

这个孩子的生机被血分郁热给挡住了,他这个障碍是在血分,比较深的一个层次,要想让孩子的生发之气能够透出去,也得从血分层面往外透发,就得选一味药能够进入血分这个层次,还能够帮他透发出去。

如果说感冒了,风寒在表,我们用麻黄直接解表即可。如果只是单纯的气郁,用柴胡流通气分就可以了。这个不一样,这个相当于是郁结在血分,他的层次比柴胡的层次还要深,所以我们需要用到另外一个药。这个药你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你吧。仲景知道小虎子想问,说这个药呢,叫茵陈。

小虎子马上说,师父啊,我知道茵陈,茵陈不就是春天我们去地里挖的那个白白的,带着细毛的,能吃的那个野菜吗?

仲景说,是呀,那你知道茵陈有什么特点吗?

小虎子说,这我太熟悉了,不是有个顺口溜吗?叫“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茵陈要吃的时候只能刚长出来时,很嫩很好吃,又香又有一股茵陈特殊的清气,香香的,一旦老了就不好吃了,等他开花的时候,就像柴火一样,只能当柴火烧了,连药都不能用了。

仲景说,你说得很对呀。你看茵陈,他刚长出来的时候是贴着地面长,很小的一个东西,柔柔的,软软的,看着很柔弱,长得很细碎,一身白毛。所有的白毛都是一股金气收藏之象,敛藏的这么一股力量,说明他体内所有的力量都藏在里面,藏蓄待发。那时候的茵陈非常的香,很清透很香的,香气浓郁很好吃的。一旦等茵陈长高了,他的气就散了,就不那么香了,等他开花的时候,就真的长的好高了,那就真是跟柴火一样,也没有什么柔和之气了,不光是香气没有了,也不柔和了。里面藏着的那股生发的力量全散了,全没有了。

所以茵陈要入药,只能选他刚刚从地里长出来,长得嫩嫩的,柔柔的,生机旺盛,生机最饱满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最好的。

因为他是贴着地面长,他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收敛的状态,而且他的香气也比较浓郁,也能入到血分这个层次。血分这个层次也是一个气机比较浓郁的状态,偏稠厚的气场,所以茵陈的气场跟那个气场比较接近,刚好可以混进去。这就是药达病所,要有一个接近的气场,药的气场跟病的气场差别太大,他很难进去。

另外茵陈那个时候,里面有无限的生机,生机非常地茂盛,只不过他刚长出来,特别柔,特别柔弱,虽然生机旺盛但是力量非常柔和,非常缓和,很柔和所以可以当菜吃。这个刚好适合血分郁热需要缓缓透发的时候。

这种血分郁热,相当于粘在里面了,你要用柴胡,一个是柴胡的层次可能还不太够,再一个呢,柴胡的力量有点偏急了,反而不容易推开。他需要缓缓地,柔柔地,慢慢地来,越急越不行,这就是以柔克刚。这种郁热越深,越结滞,相对于往外透的力量就要越缓和,越通透,茵陈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他本身的气场比较浓郁,跟血分郁热的状态比较接近,能够到达病所,但是他内部蕴含的缓缓的,柔柔的,但是又有无限生机的这股力量,就相当于是后劲无穷又非常缓和,非常柔和的这么一股通透的力量,就在里面慢慢地起作用,慢慢地推着往外走,就能把气机慢慢地给他透出来。

你不能给他硬碰硬啊,你硬碰硬这个气机就很难改变。所以茵陈破内部的血分郁热,是以柔克刚,是这么一个道理。给这个孩子治疗,最主要的一点是恢复他内在的生机,给他透发出来。只要生机能透发出来,能恢复正常的升发的生机,他往下行的力量自然就有了,郁热自然就跟着栀子和大黄就出去了。

就这个孩子而言,虽然他的症状主要表现,看起来像是内在郁热不能通过阳明系统,不能通过腑气来排出,实际上是他生机不能升达,没有生机,没有升就没有降,就没有一个下行的力量。

我们给孩子处理这个问题,其实茵陈蒿是主要的力量,就是茵陈这位大菩萨,主要是靠他啊,栀子和大黄都是来跟他来配合的。所以我们这个方子可以给他命名为“茵陈蒿汤”,以突出茵陈这位大菩萨这种不可代替的,决定性的透发生机的作用。

小虎子一听,恍然大悟,说,师父,你说得太对了,原来没有升就没有降,没有透发就没有腑气的下行。我现在终于明白了。

师徒二人给小孩诊断完毕,就给孩子把药抓好了,叮嘱孩子的妈妈,回去呀,把茵陈先熬一会儿,因为茵陈的量最多,再把大黄栀子放进去再煎,熬完之后,给小孩当水喝,随时喂,能喝多少算多少,等这个小孩大便小便都很痛快的时候,应该没几天也就好了。小孩的妈千恩万谢,带着药就回去了。

这个案例也很简单,小孩肯定是药到病除嘛,没几天就好了。

我在临床上也接诊过两个五个月大的小孩,比故事里的孩子还大一些,也都是黄疸不退,病的比较重。两个小孩的家长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关系找到我,来看病的时候一个是非常黄,另一个是已经发生惊厥了,不停地哭,胳膊腿都有点痉挛的了。他们在当地的一个专科医院,专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专科医院,西医那边给出的诊断是小孩胆管先天性闭塞,就是发育不正常,只能换肝,要不给他做手术,没有别的办法。家长都崩溃了,这么小的孩子要换肝。

来我这边以茵陈蒿汤作为一个基础方,给这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是一个偏虚一个偏实,他们在医院输液太多,寒凉的药把黄疸压着根本就出不来。给这两个孩子以茵陈蒿汤作为底方加减变化,给他们治疗,开始效果都不错。吃了有差不多一个星期的药后,都有很好的改善。

但是这种先天的发育异常,用药物也只能暂时改善他的状态,也很难完全让孩子重新发育正常。所以在我这边治疗了几个月,最后孩子还是去世了。等于中医的治疗也只是给孩子延续了几个月的生命而已。

但是对于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讲,茵陈蒿汤退黄疸,那还是没有问题的。有个成药叫茵栀黄口服液,其实就是茵陈蒿汤,用起来就更方便一些。

所以你看仲景在那个年代给出的茵陈蒿汤这个方子,到现在依然可以给我们可靠的帮助。今天给大家讲的茵陈蒿汤,大家如果碰上新生儿黄疸这样的情况,可以酌情化裁使用,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今天晚上的课,就讲完了。

(0)

相关推荐

  • 阳明脉症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七

    栀子豉汤是具有镇静和制酵作用的解热剂.<伤寒论>:"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注: 愦愦,扰乱也)而语:若加铙针, ...

  • 茵陈蒿汤的方证表达

    茵陈蒿汤的方证表达 黄疸专药:茵陈蒿. 体质状态: 1.(阳热状态):发热 口干 烦躁,舌红,脉数,大便干结.加栀子 大黄,成茵陈蒿汤. 2.(阴寒状态):加四逆汤或理中汤,成茵陈四逆汤或茵陈理中汤. ...

  • 【守正学堂:茵陈蒿汤-新生儿黄疸】

    宝宝黄疸,中医是怎么治疗的? 2019年曾有一位二胎妈妈,在二宝出生时,黄疸13.4,医生嘱咐随时监测,并且开了双歧杆菌. 但是20多天过去了,黄疸依旧没有消失,二宝的面部依旧很黄.医院说,如果黄疸达 ...

  • 伤寒论演义:13桂枝去芍药汤

    大家晚上好,咱们接着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上次我们讲到仲景先生用桂枝加附子汤,把经期受寒的小女孩的病给治好了,把她的感冒给治好了. 这个小女孩呢,农村的孩子么都很淳朴,都是知恩图报的孩子.这孩子对仲景先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茵栀黄,湿热阳黄用此方: 身目黄染腹微满,清热利湿退黄良.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

  •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24)

    第二十四讲   讲于2014年12月21日 麻杏石甘汤证有汗还用麻黄,这里石膏用了八两.麻黄用了四两,石膏的量比麻黄大一倍.这种情况下就止汗了,用麻黄把石膏带到了肺里面每一个孔窍上,走到皮毛把石膏的凉 ...

  • 伤寒论演义:02麻黄汤

    好,咱们继续讲伤寒经方故事. 仲景先生生活在东汉末年,那个时候战乱比较多,老百姓生的病也比较多,但总体来讲,可能这种伤风感冒,这种所谓的外感病相对还是多一些.风餐露宿的人可能比较多,饥寒交迫的人比较多 ...

  • 伤寒论演义:06小陷胸汤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7-25 那我们接着讲我们的伤寒经方故事. 上一次讲到,仲景先生给一位老伯啊,用半夏泻心汤给他治疗心下痞,也就是吃饭之后啊,胃里不舒服的这种感觉.这个效果当然是相 ...

  • 伤寒论演义:07大青龙汤

    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来讲咱们的伤寒经方故事. 仲景先生上次意外地收了这么一个小徒弟--小虎子这么一个学徒.这个孩子天生也是比较聪明伶俐,也是学医的料,悟性比较好,不光一点就透,而且也是勤恳善学,手脚麻 ...

  • 伤寒论演义:09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7-30 话说小虎子跟着仲景先生学习伤寒,学习中医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个孩子是聪明颖慧,一点就透,一学就会,深得仲景欢喜,仲景也是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咱们前面讲 ...

  • 伤寒论演义:14桂枝加芍药汤

    大家晚上好,咱们接着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上一次我们讲到仲景用桂枝去芍药汤,把一个小姑娘的胸闷气短治好了. 这个小姑娘当时是因为饮食不当吃了一个冻梨,引起了胸闷气短.按说一般情况下,我们吃个水果啊,跟现 ...

  • 伤寒论演义:1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8-07 大家晚上好!五一放假都休息了几天,这个周五晚上我们继续讲伤寒故事. 上一次我们讲到仲景先生帮小牛姑娘,她饮食不当引起的肚子痛,用桂枝加芍药汤给治好了.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