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鸣的夏夜
《虫鸣的夏夜》
晚上总是会和爱人散散步,聊聊文学,聊聊艺术,还有人生啊,天地啊,人情世故等等闲散的故事。
记得前些日子聊到昆虫,说虫子也是知道时势的,譬如要下雨了,他们就提前躲起来了,你听不到虫鸣了。她很吃惊的样子,大约她以前是没关心过这些事情的。
今天又看了月亮,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月亮是上弦月。不多久,它就隐去了。和爱人又讲了月相——朔月是正月初一,上弦月是上半月的,满月就是望月,月半十五十六附近,下弦月就到下半个月了。
怎么想起来回忆这些琐碎的小事情呢?
因为爱人刚刚忽然和我说,“看来天气终于要见晴了”。我很吃惊,她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界中人,怎么开始夜观天象起来。问她何以知晓?
她说听到虫叫了。
嗨,我笑了,看来她也是渐渐地,有些地气了。
我们现在好多城市中人,因为不常和土地接触,土地上的生物——树啊,草啊,虫啊,鸟啊,都逐渐忘却了。也不常到江河湖泊,自然见不到里面的水草啊,鱼啊,虾啊,螺丝啊,河蚌啊等等。
见也不见,听也不听,闻也不闻,自然更谈不上了解,热爱,亲切感了,其中的无穷乐趣,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人究竟是什么?
从思想史上看,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往往涉及人的自然性、精神性、社会性三个方面。
在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中:
旧唯物主义思想家往往用自然性来定义人的本质(如费尔巴哈、毕希纳、福格特、斯宾诺莎);唯心主义思想家往往用精神性来定义人的本质(如蒲鲁东、笛卡儿、康德、黑格尔);
尽管这些思想家也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但他们却只是从脱离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交往本身来理解人的社会性,因此无法把握社会性的真正内涵。
人的社会性的真正内涵被马克思所揭示,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在《提纲》中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二是人与社会作为个体和类的统一。
人来源于自然界,决定人的第一性必须是动物性,是具有动物的特征,是为了生存繁衍而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演化出人的第二性,即社会性。第一性是确定的,是根本属性,是一成不变的固有特征,而社会性是不确定的,是会随着生产能力的发展,而改变人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和关系,是随着生产生活需要的满足而发生变化的的。
我想说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这里一切社会关系,包含了自然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而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仅仅是狭隘的社会关系。它实际上包含了“一切”。
人与自然的身体分裂,
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
人与社会的类分裂,
这都是人的本质上的丧失,这是我想说的。
没有自然,人的身体会衰弱;
没有精神,人的精神会衰弱;
没有社会,人的生存会衰弱;
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
人的本质必然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即他的生存,精神,和身体,都应该是全面发展的。
如果只是满足于在社会里生存,而脱离了自然,人是不会健康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出问题。
所以,各位,你们应该关心自然,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
在那里,你的身体和精神才会得到最大的慰藉,毕竟,你从那里而来!
你的本质才会得到最大满足,最全面的满足。毕竟,你不只是为了社会而生存,你也需要为个体的生存而存在。
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因,也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个体和社会,都需要自然,需要生态,需要全面发展,需要个体和自然,和精神,和社会的全面统一。
最后一句话,请你走进自然,倾听虫儿的叫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