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绝代的女人花
延续昨天的话题,朋友圈一天的主题都是节日的祝福了,自然少不了带出这首歌的帖子。
《女人花》的深入人心,自不用多说,甚至说这是梅艳芳最著名的一首歌也不为过。当然要说这是她的成名作那就太不懂事了,毕竟唱这首歌时的97年,梅艳芳已经有了30年的歌唱舞台经历,虽然她那时只是34岁。
可如果要说这首歌是梅艳芳在唱她自己,我是不赞成的。她自己也说过其实并不喜欢这首歌,悲苦的歌她并没少唱,但她不喜欢这种直陈的悲苦。她的悲苦可以是《伤心教堂》《黑色婚纱》的故事演绎,也可以是《心仍是冷》《情归何处》这样的盼情而不得,当然更喜欢如《孤身走我路》这样的悲伤但不消沉不怨命,而《夕阳之歌》这样借景抒情恨不得燃亮自己的悲壮就更合她意了。
但流行歌曲一旦流行了,就由不得自己了。这样的作品难免是让人觉得和她令人慨叹的一生相映合。甚至后来有一部《梅艳芳菲》的电视剧,虽然角色不是她的本名,但一看就知道是假托她的故事,还用这首歌在剧中穿插烘托,也是让人对主创的认知无语了。虽然从她的本意,这就是一首演唱生涯值得投入全情演绎的佳作。用歌声诠释女人,不同类型的女人,也造就了梅艳芳众多金曲经典。
刚出道时梅艳芳还是想走徐小凤那样的端庄路线,显然那样就不会有后来的梅艳芳了。从《坏女孩》开始了她的百变女人形象,也成就一个时代。而露骨的歌词也成为了她的争议,据说10年后她在内陆开演唱会,一开始报上去的曲目没有这首,但在快结束时架不住观众的热情,临时加唱了这首歌,结果后面几天的演唱会被叫停,还被禁演了几年。
还有《妖女》《淑女》《爱将》《绯闻中的女人》《封面女郎》《纱笼女郎》《她的前半生》等等也都是这个时期各种角色的演绎,从歌名也可以看出这些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首,也愿意把它理解为梅艳芳在成名之后对童年就开始的舞台生涯的回望。90年代还有一首总结意味更强的《歌之女》,就听来更怅然了。
我记起当天的一个小歌女 她身躯很瘦小
我记起她于不高档那一区 共戏班唱些古老调
旧戏院永都不满座 她照演以歌止肚饿
旧戏衫远观不错 纵近观穿破多
除了从女艺人角度的怀缅,梅艳芳在盼望真爱追求真爱方面也是敢梦敢为,自然也少不了借歌咏怀。
这首《女人心》,罗大佑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首歌,也是电影《东方三侠》的插曲,看过的自然知道它的好。
90年代后期这样的歌确实是多了些,可能是几次失望失败的感情多了些感触,也可能是专辑打造的定位,到了《女人花》就是一个极致了。李安修和陈耀川,两个人联手风靡一时的作品很多了,只举一个例子:《忘情水》。李安修的词化用了很多诗词名句,使得歌曲东方古典味十足,陈耀川的曲悠远哀婉,而梅艳芳醇厚嗓音的深情演唱更是与之绝配了。
这首歌也是通过电视剧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在台湾是一部叫《危险关系》的电视剧,感觉像是台湾电视剧选主题曲插曲的慣有模式,并非专门为之创作,而是播出的时候蹭热门歌。在内陆则是一部叫《东方母亲》的电视剧,赶上97年香港回归的热点,在当时还是热播了一阵子的,也让“女人花”这个名字更多了一层内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