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中的韵目代日

民国史,经常遇到马电、艳电、皓电、铣电什么的,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现代人读了不仅费劲,甚至有一头雾水之感。 例如: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电报称为“艳电”;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史称“亥敬电”;1938年11月12日蒋介石下令火烧长沙,称之为“文夕大火”,等等。 这就是以韵目代替日期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
清代开通电报之初,发送电报按字论价,费用非常昂贵,节约用字就显得非常重要,人们真是到了“惜字如金”的程度,于是,用《平水韵》韵目代替日期的一种新的纪日办法就应运而生。
据说发明韵目代日的这个人叫洪钧。 洪钧是晚清一代奇人(1839——1893),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同治七年的状元,曾任驻俄、德、奥、荷大臣。洪钧主要撰著有《元史译文证补》30卷。他一生干了无数让人咋舌的事情,以恣肆旷放而著称。他50高龄那年,浑然不顾涛涛舆论,在已有一妻一妾并父丧期间,纳了一个14岁的歌伎为妾,并以出使四国大臣之尊,带着这小妾周游欧洲列国,一时各国轰传这位“东方美人”。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个小妾脱离洪家,重操青楼旧业,改了个名字叫赛金花。一时艳绝十里洋场,从此还有了一部名作《孽海花》…… 新鲜事儿往往就是由怪人搞出来的。
洪钧这人,一生并不喜欢西方文化,连时髦的照相都拒绝,却动手改造了中文电报码。 其中关于月日时,他的办法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逐次代表一至十二月(古人也有此纪月法,却是以十一月为子始)或十二个时辰,再以《平水韵》的韵目来代表日期。

《辞海》的《中国历史纪年表》[附三]即为此表。
 三十日按规则该用“陷”,但是人们忌其不吉利,常用“卅”字代替;后来又引入了公历三十一日,人们便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则形似阿拉伯数字31。
 因此,前边提到的汪精卫的电文由于是29日(艳),即称“艳电”;白崇禧的电文是12月(亥)24日(敬),则称“亥敬电”;蒋介石火烧长沙是在12日(文)晚上,就称之为“文夕大火”了。
除了地支代月、韵目代日外,还有地支代时辰的。如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朱德、彭德怀给林彪的作战电文,落款是漾(23日)巳(10时)。
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从晚清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
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序排列,叫做韵目。宋时的《广韵》分为206个韵目,金代的《平水韵》则合并、精简为106个韵目,一直沿用到民国。 我们现代汉语的音韵是13辙或18韵,所以多数人对《广韵》或《平水韵》都陌生的很。但对于晚清、民国那时候的文人来说,《平水韵》是起码的基本功课,非常熟练,张口便来。因此不少人不仅电文中,而且在日记中也要韵目代日,这大概也成为了一种文人追求的风雅吧。
电报中的韵目代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