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培养学生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会说,学会读书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没有学会做人,那么以后在社会上早晚会吃大亏的,可问题是,学生做一位怎样的人才算是学会了做人呢?换句话说,学生具备了什么样的德性才算是一个善良的人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在本性上都是追求好的东西,因而都是向善的,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在所有的目的中,应该有某种首要的或者最高的目的,其自身就是自身的目的。
这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出身高贵、事业兴旺、一帆风顺、财运亨通、仕途通达,这些在常人眼里看来无疑是一辈子该追求的东西,如果你拥有这其中的几项或者全部,那么,你就会活在别人羡慕的眼光里。可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果然是追求这样的吗?还有没有比这些目标更有意义的呢?
答案是有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很重要,但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因为,外在的东西往往不可靠,可能由于机遇、运气、意外等因素的降临而使这一切化为乌有。如果你太计较于这些东西的得失,那么,你的心情就会被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所左右,很难自己控制自己的心情,这无疑使自己处于被动当中。如果你追求的东西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那么,你只能处于喜怒无常当中,可能一会儿快乐,一会儿倒霉,身不由己。真正值得去追求的是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它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改变其存在的价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思辨就是最高的幸福。我们应该通过培养自己思辨的能力,享受思辨的乐趣,体验获得真理的快乐。
既然,思辨是我们最高的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要选择行为的“中道”,跟我们道家说的“中庸之道”类似,也就是说为人处世不走极端,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要恪守内心的宁静。
反观我们现实,为人处世能始终遵循“中道”原则的人,确实很少。在作为围观者的时候,我们可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但是,一旦事情牵涉到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淡定不了啦。所以,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对外在的东西尽量看淡一点,把由于不可控制的因素而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接近“中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