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春满人间四月天·一个70后吃货的记忆
春满人间四月天·一个70后吃货的记忆
清明节和女儿一起回了一趟老家。雨过天晴,田野里的空气很好,于是便带着孩子一起去田地里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顺便拍一些照片。女儿虽然说也喜欢拍照片,但根本不懂选景、构图、用光,更谈不上后期的图片处理。平时,两个人学习工作都比较忙,没有时间,打算借这个机会给孩子简单的指点一下。
在和孩子拍摄的过程中,我很是仔细地为孩子介绍着各种植物的名字等信息。但是没想到的是,溜到嘴边的除了名字,几乎都是关于吃的记忆。这让孩子多少有点不满,指责我是一个吃货。我很是生气,正准备勃然大怒,教训一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子的时候。女儿怯怯的说,爸爸,这吃货不是骂人的,我不经常也说自己是一个吃货,难道我会自己骂自己吗?
据女儿说,吃货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了。我有点不相信,于是上网找度娘问了一下。吃货,多指喜欢吃各种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对食品情有独钟,看到美食就有很大的食欲。与360百科相比较少了一句话,“吃货,指贪吃的人。”看来女儿并没有骗我。既然,不是褒义词,那就不会影响我的光辉大好形象,用来做题目自然也是可以的。
对于一个70后的人来说,在小时候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的除了疯玩就是吃了,当然要是有好东西吃,再好的朋友叫我也不会和他们玩的。这叫做民以食为天。
我在这些好吃的同学中是比较胆小的,也是唯一没有受到伤害的。我虽然吃过火烤过的即将成熟的麦子,也吃过涩中带点辛辣的蔓菁菜,吃过那河堤上甜甜的竽子根,吃过玉米杆,吃过甜高粱杆,吃过油炸的(火烧的)知了,但是从来没有想别的同学那样,异想天开的在蜜蜂的屁股后边吃蜂蜜。结果,蜂蜜没迟到,反而被蜜蜂螫肿了嘴巴,成为大家的笑柄。
回家后,首先看到的是梧桐花,我对女儿说,将这梧桐花从花蒂处拔开,花的底部有花密,舔上去甜甜的,很好吃,我吃过。花蒂可以用针线穿起来,做成一串项链。我现在还能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用梧桐花蒂穿起来当念珠用的模样。那大概是87年吧,《水浒传》第一版在整上映的时候,自己带着念珠扮鲁智深的情景。这次,爱臭美的女儿用梧桐花蒂做了手链。
来到田野,入眼的是蒲公英,那花朵十分的鲜艳夺目。儿女急忙拿出手机要拍照。在简单的指点以后,我直接把蒲公英的茎给拔起来,塞入嘴里嚼起来,那种甜中有点苦涩的感觉,让我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360百科中标注,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近年来,城里的人多了保健的意识,纷纷跑向农村挖蒲公英晒干了泡水喝。
路边有几株油菜花,花还没有完全开放,但也已经惹得孩子高兴不已,我指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将这几株油菜花拍成一片油菜花的感觉。拍完以后,我还是将油菜花塞入嘴中,苦涩中有点辣,很不好吃。其实油菜花没有茎秆好吃,茎秆在吃的时候,最好把皮剥掉,不过茎秆现在还有点细,也不好吃。
远处的几株地黄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东西现在都很少见到了,我们小时候把它叫做酒壶壶,这个名字很是形象,我赶紧拿出手机拍照。知道地黄就是酒壶壶,这要感谢邵艳云、石国平老师。查阅百度得知,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酒壶壶和梧桐花一样,也是拔了花舔花根下边的花粉。
紫色的野豌豆花在一片绿色的原野上十分的引人注目。说起这野豌豆也是大有来头的,它的大有来头,是因为有人说它是一种《诗经》中记录的一种野菜。曾经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不知是否正确,暂且收录在此。这位朋友大概是四川的吧。按照他的介绍,苕菜又叫巢菜,元修菜,野豌豆花,还有就是“薇”。没错,它就是诗经《采薇》里面提到的野菜“薇”。
不仅如此,古代的伯夷叔齐曾为此做歌,苏东坡、陆游等都对此赞誉有加。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到了首阳山,无以果腹,采薇捣食之。做采薇歌,叹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苏东坡说过:“菜之美者,蜀乡之巢。”陆放翁说:“作羹尤美”。从古这就是有名的野菜,看来我也曾“雅”了很多年而不自知啊。
四川以之入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苕菜富含蛋白质。鲜品作蔬,清香细嫩;干品入羹、粥,甘滑清香。亦可入药,有清热利湿、和血散淤之功。想吃苕菜的,请谨记吃过苕菜一定不能喝酒。
不过看图片倒有几分相似。如果两者是同一事物,就让我们有点想撞南墙的感觉。那么引人遐思的“薇”居然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野豌豆花,果然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深。
在我写文章的时候,还有两种花草的名字不知道,他们也开花,虽然很小,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把他们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平等的对待生命。
经过发朋友圈求助、上网查证,终于知道了其中一种就是最近很热的苔花,与苔花一起热的还有支教老师梁俊,有300多年前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
在大年初一,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接过春晚的“接力棒”。这档集结了王俊凯、谭维维、杨洪基、巫漪丽、王力宏等演唱嘉宾的节目,开播首日,却被梁俊和他的学生刷了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带着乌蒙山里的孩子,和着旋律,唱了这首三百年前的小诗——《苔》。舞台上,这群孩子的眼睛忽闪忽闪,一双双小手紧紧地握着,彼此加油鼓劲。
关于苔花的记忆是唯一的跟吃没有关系的,但也是让我最难忘的,因为这是深入骨髓的心灵的震撼,而味觉很难如此。关于梁俊老师和他妻子的故事,我没有过多的渲染,因为走心的人自然会去搜寻,无心的写了也是穿肠而过,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