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就会写文章,只需把握“语汇、语法、语气”,就能妙笔生花
叶圣陶在《落花水面皆文章》中认为“语汇”和“语法”是连接“说”与“写”的关键,也是架起“说”与“写”的“桥梁”。但在实际写作中,还应当加上“语气”。
一、语汇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认为,文章不仅内容要充实,而且还要有文采。我们平常说话,往往缺的不是思想与内容,但原字原句将话写出来,一定会缺乏文章应有的文采,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要注重语汇选择的原因。
所谓语汇,又叫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我们都知道,如果把一句完整的话分解成一个个独立个体来看,其实每句话都是由一个个不同的词汇组合成的。所以,词汇运用得当与否(这里的得当,既包括了词汇的选择,又包括了词汇的排序),决定了能否将“说的话”转化成“写的字”。
说话,相对于文章而言,词汇的选择往往会“白话”些,如果满嘴的“之乎者也”,就有神经病的嫌疑,同时也加大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难度。
写作,讲究词汇的选择,不是为让人看得懂,而是要让文章顺畅,读起来具有美感,这是文章经久面耐读的原因,也是写作与说话的区别。
大家提倡“像说话一样写作”,并非把平常说的话原原本本地搬过来,而是指写作要像说话一样通俗易懂。所以,“说”与“写”,实质是对词汇的筛选,说话是台下“练功”,写作是台上“演戏”。
二、语法
任何事物运行都遵循一定规律,这是万物生存的法则。刘勰认为“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他形象地把语法比作舞蹈和歌声,升华和强调了语法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语法,就是指语言组合的规律和法则。汉语语法由小到大通常分为五级单位,即:语素 (字)、词、短语、句子和句群。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别,掌握这些词与句子的内涵,是熟练运用语法的基础。
通俗地讲,语法实质就是逻辑,逻辑顺句子就顺,文章就不会出毛病。假如把正着的话反过来讲,也就是逆着逻辑讲,意识就会表达不清楚,就存在语病了。
我们平常说话是不太讲究这些的,往往遵循说话习惯,如此说出来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语法错误,比如句子缺乏成分,句子结构不正确,句子组成不完整,等等。
好的文章之所以能够赏心悦目、醍醐灌顶,关键在于句子没有语法错误,阅读起来令人行云流水般顺畅、冰肌玉骨般丝滑,而没有加工过的话,就没有这般效果。
三、语气
说话,往往因情绪的变化,会出现重音、轻音、欢喜、悲伤、愤怒等变化,即便是简单几个字,听的人也能很容易感知到说话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比如“走!”“走。”“走?”,一个简简单单的“走”字,因为说话人语气的变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说话人内心非常焦急,就会用“走!”;说话人心态比较平和,就会用“走。”;说话人内心充满疑惑,就会用“走?”。
语气上细微的差别,在意思上往往会有天差地别,这些都是通过说话人的语气来传递的,这也是语气在说话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但写作只有“文字+符号”,而文字本身是不能反映情绪的,这就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也是“写”与“说”的根本区别。
假如我们需要用文字表现说话人的情绪,相较于直接说话而言,就会复杂得多,仅仅通过一句话,并不能重现当时场景,还需恰当地引入场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其中,读者才可能通过文字理解到说话人的情感变化。
“语汇、语法、语气”就像一条线,两头连着说与写。掌握以上区别,建立说与写的桥梁就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