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子的学问|村庄旧物
哈喽!各位好!欢迎来到 村庄物语 。
从本期开始,村庄物语 不定期推出一个全新的栏目——村庄旧物。全面聚焦皖北村庄的旧物、旧器、旧具。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村庄旧物们有的转身了,有的隐身了,有的消失了。
作为过去的见证,它们曾经是人们的手边之物、身边之物。老辈人对它们是那样熟悉。然鹅,今天的人们瞅着它们,却又是那样陌生。就让我们在 村庄物语 中,再一次亲近它们,跟它们告别,也跟那个时代告别,留下不舍的回味。
这头一个,就从犁子说起。
皖北犁子,继承的仍是历史课本上曲辕犁的基本构造。(小测验:曲辕犁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朝代?)
在皖北,所谓耕地,就是牛拉犁子犁地。犁子的主体部分:犁把,犁钩,犁铧,犁头。配套部分:犁盘,牛撇绳,牛梳子,牛兜嘴子。犁盘挂在犁钩上,用绳子把犁钩和牛梳子连起来。牛梳子套在耕牛的肩上。牛使劲,带动犁子犁地。
皖北的犁地,通常是两头牛,称之为“一具”。不像南方水田,一头牛就足够了。农人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扬起赶牛的鞭子。时不时在半空中一甩,“咔嚓”一声脆响。有时候来了兴致,农人还会哼几句皖北浑厚的小曲儿,在田野里回荡。
(小测验:图中那个小筐就是牛兜嘴子。你知道它的功能吗?)
在皖北的旱粮区,耕牛多为黄牛,且由老犍(公牛)“领墒”——掌握主动;老兕牛(母牛)呢,体力差池一些,一般只是配角。从前,皖北人还有一句俗话,“老兕牛不能领墒”。那意思甚至还有另外的演绎。不说了,再说就涉嫌某种歧视了。打住。
耕牛犁地,头一犁子下去,唤作“开墒”。地块大的,开墒从正中间,往外撇,中间恰是墒沟;地块小的,通常都是在边上开墒,往里“抱”,那墒沟就在地边了。墒沟之用,重在阴雨天便于清沟沥水,同时旱天灌溉也更方便。
皖北犁地,还有个小讲究:牛奔地头。俗语也好,经验也罢,总之细细想来,也还真是那么回子事。一块地快要犁完了,累得呼哧呼哧的耕牛,会走得更快一些。它也想早一点收工回去,喘口气啊。由此,皖北的老辈人在领着孩子在地里干活时,也总拿这个话,“激励”孩子:赶快点,干完就回家吃饭了。
皖北的犁子,原先是木质的。20世纪90年代,有一种铁犁子很盛行。那时,手扶拖拉机开始代替耕牛。后来,“小四轮”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进地里,耕牛逐渐从农田退场。21世纪以降,农业机械化突飞猛进,手扶和“小四轮”也架不住招式,大型拖拉机屁股后头带着一种新型的旋耕机,在田里耀武扬威起来。至此,犁地这一样农耕时代的传统作业,消逝在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中。一同不见的,还有那传统的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