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年学不至于谷(8-12)

“学而优则仕。”孔子弟子求学于孔子的目的,不少都是为了求干禄之本领。孔子从不反对出仕干禄,但更推崇一心向道、矢志成仁。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注释】
至:想到,指思想意识上想做什么事。
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代表出仕为官、做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仍不想出仕为官,很难得啊。”
孔子之教,干禄也是其中之要,其弟子三千,就有不少专门向他学习求官、为官之道。在学有所成的七十二贤人中,很多人在政治上都很有作为,子张就是其中之一。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正是年轻有为、意气昂扬的时候,曾经十分坦率地求教先生怎样谋得官职。《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想要求“禄”,孔子就教他求禄之道,明确告诉子张要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官职俸禄自然就在其中了。
《朱子集注》引杨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谷,宜不易得也。”二程弟子杨时以“子张干禄”为例,认为具备贤德才能的子张之都以“干禄”为问,那些比子张还要次一等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三年学而不至于谷,宜不易得也”,这也正是孔子发出这番感叹的根本原因所在。
《朱子集注》认为,“三年学,不至于谷”中的“至”应为“志”,当作“志向”解。三年求学,专志于道而不志于俸禄,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得。孔子之意在于鼓励弟子求学不要志在俸禄、志在名利,而应该志在圣贤。
也有人认为“三年学,不至于谷”应理解为“跟着孔子学了三年还不能出仕(或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但似乎不是孔子真实想法和意愿的准确表达。
孔子不反对弟子做官,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优秀的人才参与治国理政,对天下百姓也会更为有利。但做官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俸禄、名利,而是为了治国安民,在更好服务百姓的同时获得合理的俸禄,应是做官的根本目的,也是求学的根本目的。正如《大学》所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在于恢复显明德性而努力成为圣人,进而亲民安民,利益百姓大众,以至善至美达到尽善尽美,才是真正的“明德”。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未能真正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但为政的言论却为从政者所重视和推崇。一个人,只要坚守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至于谷”则“谷”自在其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