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秫疙瘩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秫,秫秫。也即蜀黍,高粱。从前的颍上乡下,常见。待到秋来,也是一片高粱红。
它是高杆作物。那时候,秫秸多用作屋笆。记忆中,乡间孩童在青秫秸杆上,用小刀刻字。或者是自己的名字,或者是从学堂学来的一句短诗。高粱初穗成熟时,刻上去的字就跟印在秫秸秆上一样。一个人去端详,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我还记得,那时候秫秫虽是杂粮,但秫秫面和锅,熬煮的稀饭,却是粥中上品。它的颜色又黑又红。盛一满碗凉着,很快上面就凝结成一层薄皮。那时的老人说,喝秫秫面稀饭,孩子能长胖。
颍上人说的秫疙瘩,我想其具象的实物,就是秫秫的根部。秫秫收获,须用一种撅锄子,在根部连同地面下浅层的根须,一同刨掉。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疙瘩。
但颍上人说的秫疙瘩,并非具象的秫疙瘩,而是向前延展了一大步。乡人之间说出来,听出来,成了老两口吃苦受累几十年,一辈子,挣来的全部家当。
有的“后浪”不争气,不正干,到处惹是生非。摊上了大事小事,长辈还不能不闻不问啊。唯一的法子,就是花钱给他摆平,到处为他堵窟窿。这人的爹妈,亲戚邻居都会说:打了一辈子的秫疙瘩,都跟他去了。
也有的小年轻,谈对象结婚,把父母积攒的所有积蓄,一下子花销殆尽。婚后分开生活,小两口过自己滋润的小日子。只苦了老两口在旁边,受“勾头忧(因贫穷而引起的无精打采状)”。人们也会议论:打了几十年的秫疙瘩……领儿子有啥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