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13,14)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字意双解:

得宠受辱便战战兢兢,重视自身应如重视大患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没什么!无论得失都惊恐万状称作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存在大患的原因是拥有自身,如果没有了自身哪来的大患?因此只有重视自身、爱惜自身(且宠辱不惊)的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事情托寄于他。

旁注:

宠辱不惊是许多人追求的境界,宠辱不惊可以彻底做到吗?自然、无所玷污的状态始终是老子在“道”中极力主张的,而事物诞生后它会孤立于宇宙吗?不可能。人会无宠无辱吗?辱除非你我没有了自身,没有了思维,没有了感情。人要珍惜、爱护自己,但不可过度。否则,天下皆为己存。本章老子在“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后似乎遗漏了文字“辱为下”。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刘晓林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字意双解:

看不见、听不到,触不得,称之为“夷”、“希”、“微”。“夷”、“希”、“微”无法知晓究竟,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混沌合一。它的上面不亮,下面不暗。缅邈幽深,不可名状。这便是无形之形、无象之物,叫做“恍惚”。对着、跟着它,不见首尾。我们用“道”才可以做到统御现在,遥知初始。

旁注:

“道”弥漫宇宙,老子认为它是无形体的。真的如此吗?“道”理应是无形与有形的“合体”,但它变幻莫测。也就是说,“道”在特定状态下会呈现种种“形体”,但又不可明确!人生的求索过程是一逐步向“道”靠近的过程。你我在逐步向事物的本原、向认识终极靠拢。谁可以经历所有的事情?掌握“道”的人可以尽最大限度做到对过去与将来的比较正确的“猜测”。“天下书未曾读遍,予未敢妄下断言。”不仅是书,天下万物你我仅没有听说过就有多少呢!?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

  •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宠辱若惊”,天下人面对宠爱和侮辱,就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把荣辱视为大患,看得与生命一般珍贵。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宠辱若惊",天下人面对宠爱和侮辱,就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把荣辱视为大患,看得与生命一般珍贵.得宠,其实是卑下的,因为喜忧被人掌控,得到惊喜,失去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十三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宠辱若惊”,天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宠辱若惊",天下人面对宠爱和侮辱,就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把荣辱视为大患,看得与生命一般珍贵. 得宠,其实是卑下的,因为喜忧被人掌控,得到惊喜,失 ...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4)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4) 刘晓林 李叔同:哦!您的书法给世人的印象一贯平和,不激不励. 弘一法师:你若仔细看,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早岁书作结体稍扁,锐气外露:中年以后的书作转为方正,严谨收敛:暮时书作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9,80)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字意双解: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很难彻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3,7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字意双解: 知道的再多也仍然能认识到自己还有不知到的,这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9,7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7,68)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