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专栏】屈建修:沿黄路之行——丰图义仓

【内容提要】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五千年“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一直扎根在民族的血脉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简单的生存,强烈的忧患。以至于“仓储之重”“粮食安全”已成为民族强大复兴的重中之重。丰图义仓,您犹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经历狂风骤雨百年而来的圣人,诉说着历史,演绎着传奇。

沿黄路之行——丰图义仓

屈建修

行至“丰图义仓”,入城门便觉古人对粮食重要性及安全的认知。地险巍然的河西岸,城中城的建筑风格依山而立,颓败的外墙雄健不减。仓墙合一形式承载着防御和仓储的双重功能。仓廒58洞相隔排列,砖瓦结构,互通而形成闭合回廊。开二门,仓东西二门,石狮一对,正门上方“丰图义仓”石刻大字端庄而醒目。管理员介绍:“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有完整的防潮措施,也是古建粮仓今用的典型范例,粮食分类管理,井然有序。”

粮食储备的理念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耕三馀一”的观点更是国安家安的朴素真实的写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国之强大与民之乐耕息息相关。《周礼》之“以九职任万民”重视的是管理机制,而《管子》之“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把生产和储备提高到战略高度。战国李悝指出:“善平粜”,“尽地力之教”,“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贾谊在《论积储疏》中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主张,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范氏·计然》中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齐民要术》中说:“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五千年“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一直根固在民族的血脉当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简单的生存,强烈的忧患。以至于“仓储之重”“粮食安全”已成为民族强大复兴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仓储文化由来久远,不管是官仓,还是社仓。沿用至今的只有“丰图义仓”。由晚清朝邑赵渡人,人称"救时宰相"的阎敬铭倡议修建,历时四年,积民间财力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建成并使用。其规模之大,存粮之多,古仓今用等诸多方面都不愧“天下第一仓”的美誉。据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足见该仓不论是在清朝晚期,还是民国时期,都在储存粮食和解决粮食危机,救助灾民于水火方面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特别是在支援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保障军需的重要作用。

站高望远,万顷良田的河滩,八百里秦川腹地、宋代的岱祠岑楼、唐朝的金龙高塔、巍巍华山。目触即画,壮观绝美。微风拂面,碧绿轻摇,鸟儿自在飞翔。置身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汇之地,给人以旷达和实在之感。古仓无言,然一砖一瓦厚重的历史倾诉却让人感怀。

“丰图义仓”,您犹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经历狂风骤雨百年而来的圣人。诉说着历史,演绎着传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