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江苏吴县农业学大寨,全县人民夺取粮食高产的事迹

吴县位于富饶的苏南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全县百万人民意气风发学大寨,战天斗地夺高产。一九七一年种植的上百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跃过了千斤,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多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五亿多斤。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这是吴县县委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改天换地的结果。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吴县有一百零八万亩水稻田,一九七○年种植了四十万亩双季稻,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八百九十多斤。一九七○年底,在吴县县委召开的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上,大家决心加快学大寨的战斗步伐,夺取高产更高产。许多社队提出了进一步扩种双季稻的计划。

这个计划一提出,引起了县委领导成员的争论。

多数同志说:多种、种好双季稻,是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群众要求前进,我们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前头!

有的同志则认为:再扩种双季稻,会带来劳力、肥料、技术等一系列新的矛盾,领导经验也不足,不能大步跨,只能慢慢来。

夜深了,县委书记刘福泰同志还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谁对谁非?当时老刘还作不了结论。他认为,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他的建议下,第二天,县委常委和全县各级干部听取了车坊公社夺取高产的经验。

车坊公社田多劳力少,有一半耕地是低洼地。过去,他们认为这样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是行不通的。一九七○年,广大贫下中农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围绕“车坊能不能通过大面积推广双季稻为国家作出较多贡献”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表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大面积扩种双季稻定能成功。他们扩种了占总面积百分之七十的双季稻。肥料缺,他们就养猪割草罱河泥,使每亩田都施了百担草塘泥,满足了双季稻增产的需要。劳力少,社员们苦干加巧干,保证了抢收抢种进度快、质量好。他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这一年,水稻亩产超过了千斤。

县委常委和各级干部听了车坊公社代表的介绍,受到很大的启发。

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刘福泰同志带头讲了自己的体会:大面积扩种双季稻确实会碰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坚定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常委成员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几年来群众种植双季稻的实践经验,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使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会后,刘福泰同志和县委其他领导成员又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根据各种不同类型地区的情况,分析主客观条件,落实扩种双季稻的规划,使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了七十四万亩。

扩大双季稻的战斗开始后,困难一个个接踵而来。县委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寒冬腊月,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大改善了排灌条件。七、八月间,贫下中农又头顶烈日,不畏酷暑,艰苦奋战,保证了双季稻既种足又种好。

经过一年的实践,全县大面积扩种双季稻获得了成功。县委领导同志兴奋地说:这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胜利!

用心寻找群众中的先进经验

吴县的三麦(小麦、大麦、元麦)产量一直较低。解放初期,亩产仅几十斤;六年以后,亩产达到了百斤;又过了七年,亩产才跨过二百斤。以后,便一直徘徊在二百斤上下。文化大革命前,旧县委曾几次提过“突破三百关”的口号,但都没有实现。新县委建立后,下决心大打三麦翻身仗。

黄桥公社生田大队是个半农半渔的大队。地势低,土质粘,不利三麦生长。广大群众批判了“三麦低产定局论”等错误思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亩产量很快跃过四百斤。

县委常委刘新令来到生田大队,边参加劳动,边向群众请教。老刘问:“你们大队三麦低产变高产,是怎么得来的?”贫下中农说:“靠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人有红思想,地出高产量。”

老刘又问:“你们这儿条件不是比较差吗?”贫下中农说:“条件靠人去创造。不好好干,好条件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好好干,坏条件可以变成好条件。”

一席充满革命激情的话,使老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生田大队的自然条件,基本上能代表全县的情况。生田大队三麦能高产,全县也能高产。为什么有些地方差距却是那么大呢?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后,思想豁然开朗:作为在吴县工作多年的老干部,对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过去没有发现,这不正是领导的失职吗?他在向群众学习中增添了革命干劲。

全县大打三麦翻身仗的序幕揭开后,刘新令同志再次来到生田大队。他找老贫农、青年、民兵、妇女反复交谈,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思想政治路线到生产技术措施,从品种布局到播种质量,从积肥施肥到防病治虫,对每一个环节都打破砂锅问到底,深追细找,虚心学习,摸索规律。

刘新令还带着生田大队的经验到面上去调查。他跑了全县十几个公社的几十个大队,过细地进行调查,认真地进行分析,取得了领导群众大打三麦翻身仗的主动权。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干劲出成果。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三麦翻身仗打胜了:全县平均亩产三百十四斤,比一九七○年增长五成。

善于向群众学习

去年三月中旬的一天,吴县部分地区突然受到一场龙卷风和冰雹的袭击。县委常委陶桂洪连夜赶到受灾比较严重的通安公社新合大队,只见大片的田块上,开着黄花的油菜被打得七零八落;生长茂盛的三麦,有的被打断,有的被压倒在泥土里。看着这灾情,陶桂洪无比心疼,但一时也拿不出好办法来。怎么办?他就去找老贫农商量。新合大队的群众对陶桂洪同志说:我们要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学习南堡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坚决向灾害作斗争,多打粮食支援世界革命。

广大群众的豪情壮志,使老陶深受鼓舞,他情不自禁地说:有这样好的群众,任何灾害都能战胜!他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又走进了保安公社后汤大队,邀集干部、贫下中农商量怎样抗灾。大家说:“办法有的是。三麦倒掉的,可以一棵一棵扶起来;油菜折断的,可以一株一株整理好,再施上速效肥,管叫它起死回生。”老陶觉得群众觉悟高,想得办法好,马上发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扶苗,整枝,施肥。不到三天,就把受灾的三麦、油菜全部加工整理了一遍。以后,受灾地区普遍获得了丰收,农业学大寨运动又向前深入一步。

向群众学习,不只是为了找办法、出主意,他们还把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作为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有一次,县委领导成员刘德松走过饲养场,饲养员谢建国开着玩笑对他说:“老刘啊,你怎么不来帮我们搞几天水草啊!”刘德松觉得谢建国的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批评。他回想了自己过去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发现自己灵魂深处隐藏着一种“抓粮食保险,抓副业危险”的私心。他到群众中公开斗私批修,既提高自己的觉悟,也教育了群众。从此,他和公社党委的同志一起,充分运用一大队“以粮为纲,以副养农”的典型经验,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多种经营。

(图文无关)

(0)

相关推荐

  • 【老干部话当年8】刘金廷:举三面红旗 刮五股歪风

    举三面红旗 刮五股歪风 刘金廷 人民公社刚刚建立,大张旗鼓宣传"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共产主义迈进!"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全会通过了毛主 ...

  • “红色故事” 征文 | 抛头洒血播火种,慷慨悲歌为苍生 | 作者:曹国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花善祥 | 小纪马家人03:马家富

    马家富小传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l ...

  • 1970年代,福建省龙海县开展农业学大寨,粮食高产再高产

    福建省龙海县在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狠抓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打破增产到顶思想,大挖增产潜力,夺得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去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 ...

  • 农业学大寨典型经验介绍 忻县地区

    农业学大寨典型经验介绍  忻县地区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九 <农业学大寨典型经验介绍>(二),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 农业学大寨决议 忻县

    农业学大寨决议  忻县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八 <农业学大寨决议>,忻县革命委员会翻印.一九七〇年八月.

  • 农业学大寨 卓资县

    农业学大寨  卓资县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六 <农业学大寨>(学习材料),内蒙古卓资县革命委员会生建部选编.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 农业学大寨 忻县专区

    农业学大寨  忻县专区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五 <农业学大寨>,忻县专区第一线指挥部学大寨办公室印.一九六七年十一月.

  • 1970年代,广东珠海县渔村学大寨,生产大发展

    珠海县香洲公社香洲渔业大队,有一百二十八户,六百九十五人,三百三十多个劳动力.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大队党支部狠抓阶级斗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扬"长摆海"的艰苦奋斗精神,促进生产 ...

  • 1970年代广东梅县,发挥民兵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骨干作用

    中共梅县程江公社槐岗大队支部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充分发挥民兵的骨干作用,广大民兵和群众一起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有力地推动了运动的深入发展.两年多来,这个大队开山造田四百三十亩,扩大水田面积四百七 ...

  • 当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题材年画,战天斗地热火朝天

    1972年出版,晋东南区美术创作集体作品. 1974年出版,刘成荣作品,担土造田学大寨. 1974年出版,王桂英,史希光合作绘制,向他们挑战. 1972年出版,山东展览工作室创作. 1975年出版,曹 ...

  • 江苏吴县.姚锺葆的山水画欣赏(2)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姚锺葆(?-1924)字叔平,江苏吴县人,寓居上海,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其山水画风走四王一路,尤学麓台最久,又敬仰海派早期画家胡公寿,而私淑之.由于胡氏作画喜用湿笔,姚氏从中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