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间

读《古文观止》卷之十二

送天台陈庭学序
古时,儒生奉行中庸之道,"中庸":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即不偏不倚,循常守则。
中者,平衡也。庸者,守恒也。中庸之道的智慧在现世依然宝刀不老。
人,是世间最活跃的生灵。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需要内外兼修,尤其内在的修养是不能跳过更不能无视它的效用的。

一个人,一旦有意识地开始对于自己内在的修为进行思考的时候,即使没有开始行动,那么这个想法或者叫做意识,它所起的作用就如同人类首次登月的影响力一样:"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它必将带给有这样想法的个人和世界一个不同凡响的变化。从有意识开始为自己内在修养迈开步那一刻起,意识已经带着它的主人走上生堂入室之路了。
有了思路,行动就是对于人是否可以平衡生命力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考验了。
本文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文中指出能写诗歌的天台陈庭学君,外出游历,对诗歌创作有极大益处,但作者也指出注重学识修养的提高也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

"大西南的山水,惟独数四川最为奇特。但是它距离中原有万里之远:走旱路有剑阁、栈道的艰险,行水路有瞿塘峡那样的险滩。骑马行走呢,则那竹林高山,接连走上数十天都看不见它得边沿或峰顶;从上边低头一看,陡峭的山谷有万丈深,幽深看不见底部,.让人胆战心惊。"
"水上航行呢,则那江水激悍礁石锋利,波涛汹涌漩涡诡秘莫测,船舶一离开航线不过尺寸之间,就碰得粉身碎骨而沉溺于泥沙,人在水下喂了鱼鳖。它的路途是如此困难,所以不是当官或有财力的,是不能去那里游览的;不是具有文学修养的,纵然游览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收获;不是年壮力强的,大都要因老因病而死在那里----以致酷爱奇山异水的人士常常因此感到遗憾。"
"陈庭学君,屡次随从大将北伐建有功劳,提升任为四川都指挥司的中层官吏,经由水路到成都赴任。凡是英雄俊杰所战斗的和驻守的遗址,诗人文士游览眺望、宴会行令、赋诗唱歌欢呼的地方,庭学没有不去观览过的。"
"游览之后又抒发感想写成诗歌,来表现其景物和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写的越来越好了。"

"过了三年,他按惯例辞职回家,他的气概更加充沛,他的话语更加豪壮,他的志向意气越发高大了。这应该得到很多山水的帮助吧。"
中国的文化是深邃而值得探究它的智慧所在的。有位外国人他研究汉学,对中国的文化特别热衷,他说行走在中国,听到的看到的都有文化的影子。
是啊,身为中国人,我们是幸运的。
对于当下之前的时光都是历史了,而时间一旦成为了历史,那么回忆就是诠释历史最温情的方式。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回忆什么?我们的心中是否积淀了可供回忆的充盈的干货?
天地间是否留下过你的脚印?前人著书立说,留下的智慧你是否曾经涉猎?你自己的梦想是否已经实现?没有实现,是否依然在继续前行,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着,一定会充满如险滩、如深渊的考验;但是,当你心中沉淀的墨水,脸上浸润的兰桂之气让你自己感受到活着的分量时,重而威的生命力就在动静间凸现"一撇一捺"的"人"生了。

(感谢大同市书画家千之老师为本文配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