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老祖宗的忠告,不得不信!
在中华传统文化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文化遗产,在这其中,俗语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俗语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大都是老祖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往往蕴藏着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农村自古以来有句俗语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就是说不能借柴和鞋,那为什么这两样东西不能借?
虽然柴和鞋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但是却不可以轻易借出去。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道理学问?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
1、借米不借柴
在过去的农村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日子过得比较艰苦。当家里缺米少盐的时候,就习惯向关系好的邻居家里借一点,等家中有米了再还回去。一来二去,也能增进彼此的关系交情。
而且在古时,家家户户粮食收成全看天气,天有不测风云,收成总有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借米也是在救济别人,可以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不会拒绝。
但是如果有人来借柴,却是没有人愿意借的。
老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柴被放在了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柴是生存的基本,没有柴火,就没办法生火做饭。
柴虽然重要,但却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在过去的山村里遍地都是,只要不懒都能找得到。
其次,“柴”字和“财”基本同音,古人认为,如果借柴给别人,也意味着把自己家的“财气”借走了,所以很忌讳这些。
2、借衣不借鞋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在农村,如果有人来找你借衣服穿,你可以借给他,但是如果来借鞋子的,是没有人愿意借的。
这是因为,老一辈人觉得小孩穿别人家的衣服会带来好运,所以借衣就是借好运,而且衣服借给别人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等拿回来洗干净还可以再穿。
可是鞋子却不一样,脚上穿的鞋子是一人一码的贴身物品,借出去会导致很多问题。
俗话说:“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
可以看得出来,古人把鞋子看得比自己的棺材还要重要。首先,不管鞋子是否合脚,借鞋的人是否有脚气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其次,古人认为鞋子被别人穿过后就是“破鞋”,寓意不好。
况且,在古代社会,农民穿的鞋子都是手工缝制的“千层底”。只要勤劳一点都可以自己制作,完全没必要和别人借。
所以如果有人找你借鞋,可想而知,家里基本都是好吃懒做的人,这样的人不值得你去帮他。
古人云:“救穷不救懒”。
借米和借衣是在别人生活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别人会念着你的好,但是如果有人找你借柴或者借鞋,那只能说明这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你如果借给他只会助长他的懒惰习气,还可能落得好心没好报的结局。
虽然在今天,这些东西早就没人借了。但是古人这样说,就是在提醒我们,借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对方借的是什么、是否可以按时归还。
一借一还虽然只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在这一借一还的关系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道德涵养,也是对人性善恶的一种考验。
作者/编辑: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