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巧妙的石桥-- 八字桥
【但言右军书】
--- 八字桥 ---
绍兴有一则传说:有一天书圣在八字桥上遇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太太,看她效益不好就想帮她,就在这些扇子上写了字。谁知老太太根本不认识这位爷是谁,看着扇子被搞的一塌糊涂,心想这更没人要了。将军说“木有关系!但言右军书--- 您就说这字是王右军弄的就OK!”完了又问“您这扇子卖多钱?”“三毛钱!”将军一撇嘴“三毛钱指定太亏,开价最少三百。”老太太差点乐晕“娃你不烧吧?”“您试试。”结果疯抢扇子的人扔一千块都不用找。其实这故事并不是在八字桥上发生的,人们之所以把它敷衍到八字桥上,是说只有这样美妙的故事才配这座桥。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4MTAvMjE2NTI0MzkyXzJfMjAyMTAyMjgxMDQwMjE5NTg=.jpg)
【八字桥·北侧全景】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纵横交错的街衢水巷中,有一条长约300米的东西向小街叫“八字桥直街”(以一座桥命名一条街的情况,绍兴还有很多),这条街左边连着中兴路,右边通着广宁桥直街。在与广宁桥直街的连接处,形成一个丁字街口;广宁桥直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水巷,河道的两边就是街道;而更麻烦的是,广宁河(因为地图上没名,我暂时叫它“广宁河”)偏偏就在这个丁字街口附近,又接纳了东、西各一条小渠汇入,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字河口。形势就成了这样子:一个丁字街口和一个十字河口相互交错。如果这里是广阔天地的话,也可以大有作为,而这里偏偏又是地小街狭。
面对这个情况,设计师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先顺着八字桥直街建一座桥跨到“广宁河”东岸,东岸的地形太窄放不下引桥正好--- 把原本应该直向东延伸的引桥,改成顺河岸往南北两边落坡:往北的引桥正常落坡,而把往南的引桥顺势变成了跨过东小渠的路桥。这样既解决了引桥落坡的问题,同时又跨越了东来的小渠。
而在八字桥直街这头,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其实只需在“广宁河”的西小渠上再建一座桥,从广宁桥直街过来人就可以到八字桥直街了。但是这里地形太小,西小渠的河口就紧挨着八字桥,怎么办?于是设计师如法炮制,在八字桥西岸的引桥上,向南再建一座引桥,其落坡顺势跨越身边的西小渠。这样从广宁桥直街南边过来的人,在跨过西小渠的同时,直接就到八字桥上了,连原本需要绕几步到八字桥直街再上引桥的路也省去了。欧啦,真是巧妙之极!
经过这一连串的连环设计,八字桥就成了一座特殊形状的桥梁--- 在“广宁河”西岸这头有两条引桥落坡,一条是顺桥身方向延伸到八字桥直街的正常落坡,另一条是沿“广宁河”西岸向南的落坡兼北小渠桥;而跨过“广宁河”东岸的那一头,也有两条引桥分别在八字桥头分一南一北双向落坡。
这样的话,如果从八字桥南边看,沿“广宁河”东西两岸向南的两条引桥(兼跨越东、西小渠的路桥)就像一个“八”字(下图),这就是八字桥的来历。
其实这只是从一侧看到的八字桥,这个命名根据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如果你从空中俯瞰八字桥的话,她并不是“八”字形,而是“下”字形:右桥头的引桥连线与主桥身呈“T”形;左桥头的引桥则一条顺着主桥身,另一条与主桥身呈“卜”字形。因此八字桥实际应该叫“下字桥”。
我国北方也有很多著名的古代桥梁,她们几乎全部是拱桥,不仅体量较大,而且历史悠久,技术价值突出,但是数量有限。而江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要求,其所拥有的古代桥梁是以多样性取胜,有很多拱桥,但更重要的是梁桥,这些梁桥同样历史久远价值巨大。八字桥就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江南梁桥,虽然她规模不大,构造单纯--- 基本是水平垒石砌造,但是思维价值巨大,非常巧妙地利用苛刻的地形要求,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因此她也无可非议地成为江南梁桥的经典之作。
八字桥主桥全长仅15步(约12米);主桥洞长6步(约4.8米);资料上说,桥高只有5米;桥洞左右两侧为并列的石柱各9根;东桥头沿“广宁河”折向南北的引桥总长50步(约40米);而西桥头上与主桥身基本呈直线,伸向八字桥直街的引桥长18步(约15米);伸向“广宁河”西岸南向的引桥长20步(约16米);整个八字桥上共对称树立砂石质望柱41根(细心的博友会问:既然是对称树立的望柱,怎么会是单数呢?关于这个问题,请看下图。这个“小动作”用意不明。)
【八字桥·垂向广宁桥直街右岸南侧的引桥】
据说,在八字桥主桥洞下的石柱上有宋代(由于南宋是北宋的直接延续,所以一般对于江南地区的南宋古建筑来说,我就直接称之为宋代建筑)的建桥题记,根据这个重要理由,我们基本普遍认为八字桥绝大部分还是宋代的原装,特别是《梁思成全集·第七卷》中的几幅配图使用了八字桥的勾栏,更给人深刻的印象。不过因为我当时无法到达桥下考察,所以没有能亲自拍到宋代的题记。
在八字桥的好多望柱上,都能看到隐约的题刻字迹,因砂石更容易风化碱化,很多题记已经无法在现场识读了。所以我也没有为此花费太长的时间,只是随便拍了几张特写留作示意图。要想知道这些题记的内容,只能找专业的测绘资料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八字桥·望柱及题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八字桥·南望广宁桥直街及“广宁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八字桥·从八字桥直街看八字桥】
另外,也有人把八字桥称为古代的“立交桥”,理由是八字桥下建有可供纤夫穿桥而过的古纤道。如果八字桥下确有这样的古纤道,那么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在现场并未看到八字桥下有这样的设施。在八字桥前后的引桥落坡下,确实砌筑了一些台阶,而且在八字桥引桥落坡边也偶尔有短道铺设,但是很明显,这些设施都是供居民下到“广宁河”河道中洗衣、洗菜及进行其他作业的,并非是供纤夫穿越拉船的,所以“立交桥”的说法不成立。
事实上,无论是晋国晋祠的“十字桥”,还是越国绍兴的“八字桥”,虽然这些桥梁构制奇妙,体型乖巧,但是供行人过往的作业界面全都是平面性质的,因此称呼这些奇妙的桥梁为“立交桥”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八字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向上确实别出心裁,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