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

一、问题之提起

太极或理的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历来争议较大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是在哲学范式下进行朱子哲学研究的首创者,他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亦有静之理,但理不动亦不静。他说:“太极亦无动静。”[2] 又说:

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故气得本此理以有动静之实例。其动者便为阳,其静者便为阴。阴阳亦形而下者。至于形而上之动静之理,则无动无静,所谓“不可以动静言”也。[3]

冯先生晚年仍然坚持此观点,并批评理可以动、可以生气之说。他说:

一般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有情意,有计度,有造作的是特殊。情意之理并没有情意,计度之理并没有计度,造作之理也不会造作。举一个例说,动之理并不动,静之理也并不静。只有具体的动的东西才动,只有具体的静的东西才静。[4]

理不动说的又一著名代表是牟宗三先生,其为学界所耳熟能详的观点是朱子之理“是但理,只存有而不活动”。[5] 他说:

(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傅》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于《中庸》、《易傅》所讲之道体性体只收缩提练而为一本体论的存有,即“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于孔子之仁亦只视为理,于孟子之本心则转为实然的心气之心,因此,于工夫特重后天之涵养(“涵养须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认知的横摄'进学则在致知’,总之是“心静理明”,工夫的落实处全在格物致知,此大体是“顺取之路”。[6]

冯友兰言朱子之理不动亦不静,是为了强调朱子之理的先验性与形上性,以揭示中国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质,或曰“哲学”性质,以与西方哲学颉颃媲美,从而使中国哲学研究同时亦成为引进与建立“哲学”的思维方式之渠道。此实为冯友兰那代学者的中国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牟宗三的中国哲学研究,亦属于“哲学”范式。其认为朱子之理“只存有而不活动”,实同于冯友兰。然其意图则在于批评朱子之理不能创生万物,由此判定朱子哲学非儒家正宗,乃“别子为宗”。在主张不动说之学者序列中,还可以加上陈来、刘述先、李明辉诸位先生。[7]在学术方法与旨趣上,大体陈来承冯友兰,刘述先、李明辉承牟宗三。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也看到与以上诸论截然不同的观点。贺麟、成中英等先生主张,在朱子哲学中,理是能动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贺麟、张荫麟、冯友兰之间曾发生过关于理的动静问题的争论。据贺麟1938年6月15号日记记载,他认为,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已提出太极之动静与有限事物之动静不同的观点,但因被张荫麟质问“太极是理,如何能动”后,遂声明太极动静说不通,且以周子的太极为形而下之气。[8]

贺麟于50年代又指出:“朱熹把太极说成理,无声无臭是无极,至高无上是太极,理有动有静。朱熹发现理是能动的,这是一绝大的贡献,可以与黑格尔比美。”[9] 成中英先生认为:“朱子所谓理气,亦如太极之阴阳相互为用,并非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分为二橛。更有进者,朱子一方面说理'无作为’,另一又说'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语类》)。可见朱子对理的了解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意含,而不可简化为一单向面的静止之理。”[10]

上述观点分歧表明了太极动静问题在朱子哲学中的复杂性。可见,非充分地占有材料,深入地进行分析,不能穷究朱子之意也。

二、形而上下两种动静

受分析哲学语言分层理论的启发,笔者认为,朱子“动”、“静”概念的内涵,亦可分为形而上下两个层次。换言之,其动静概念之使用可同时指涉形上形下两个层次。前者为理或太极的动静,可谓本体意义的动静;后者为气的动静,可谓现象意义之动静。动静之分为两个层次,在朱子哲学中是十分明显的。周子《通书》谓:“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朱子解释说: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此言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者,则不能通,故方其动时,则无了那静;方其静时,则无了那动。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就人言之,语则不默,默则不语;以物言之,飞则不植,植则不飞是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此言形而上之理也。理则神而莫测,方其动时,未尝不静,故曰:“无动”;方其静时,未尝不动,故曰“无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能动,动而能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错综无穷是也。端蒙[11]

此段中,朱子主张理与物各有动静;物之动与静相互隔离不通,理之动与静则相互贯通,可见其动静说是分为两个层次的。所以,辨别动静的两个层次,是我们理解朱子理之动静问题的关键。在朱子,理无动静是说理无形而下的动静,非谓其无形而上的动静;太极有动静,是谓其有形而上的动静,非谓其有形而下的动静。如他说:“太极理也,理如何有动静?有形、则有动静。太极无形,恐不可以动静言。南轩言'太极不能无动静’。未达其意。”[12] 又,“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13]此两段中之动静,显然为形下意义的动静。朱子又云:“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14] 此处描述理的第一个“动”,显然是形而下的动,第二个则是形而上的。朱子没有把两个层次的动静分别开来陈述,而是形而上下混说,其理之动静问题研究中出现之分歧,多与此种言说方式有关。明乎此,则分析朱子的理之动静思想,须辨别其说所指究竟是形上抑或形下,庶几可以避免误解。

朱子严形而上下之别,故两种动静的差异在他那里是十分明显的。此差异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显与微的区别。形下之动静是显,处于可感知的经验世界;形上之动静则是微,处于不可感知的抽象世界。其二为偏滞与兼通的区别。形下之动静各偏于一方,不能贯通;形上之动静则是兼通的,动静一如的。从现代哲学来看,朱子之所以区别两种动静,意在表明形上之动静是本体性的、永恒的、价值性的,是理实现于外部世界和规范事物样态的本体性力量。理若无价值性,则混同于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物,从而不具有规范意义;理若无永恒性,则沦为生灭不定之具体物,从而不足以具有规范性。此二者均可使人类社会因失据而陷入无序、使自然世界因失律而陷入混沌。所以,理必须具有价值性、永恒性。此两种性质来自理的本体性、超越性,一言以蔽之,形上性。此种形上性使得理一定会实现于外部世界,成为世界的规范,这就是理的动,也是它的本体性力量的表现。这意味着理既不是“但理”,也不是“纯概念”。

三、理之动静的指涉概念:兼、有、涵、该贯

朱子关于太极或理与动静的指涉关系,有“兼”、“有”、“涵”、“该贯”等说法。众所周知,在古代哲学家中,朱子可谓思维缜密,用词审慎的一位,故其关于理之动静的不同说法,实值得深入分析。“太极兼动静”乃其门人梁文叔提出,朱子反对此说法,云:

不是兼动静,太极有动静。喜怒哀乐未发,也有个太极;喜怒哀乐已发,也有个太极。只是一个太极,流行于已发之际,敛藏于未发之时。”[15]

此处之动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与已发,是心理活动,可见是形而下的。若证之以下二条,则此义愈加明显。

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若以未发时言之,未发却只是静。动静阴阳,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但动静非太极耳。。[16]

此段明言动静为形而下者,动静之主体非太极。故朱子所谓太极不兼动静,实为太极无形而下之动静。“兼”为形而下地具有。照朱子哲学之思想,若太极有形而下之动静,则其沦为普通经验之物,失去其超越性、永恒性与价值性。太极若无价值性,则朱子之哲学、甚而言之理学已不能建立,人类亦不必存在矣,因其可沦为与动物植物一类。此盖为朱子不以经验之动静指涉太极之深意所在。朱子强调太极流行于已发,敛藏于未发,其意为流行时有个太极在,非流行为太极也;敛藏时亦有个太极在,非敛藏为太极也。流行和敛藏皆形而下之动静。

“太极之有动静”是朱子的主张。《通书解》谓: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巳也。[17]

此段含有形而上下两种动静。“物之终始”、“万物之所资始”、“万物之所成性”,显系形而下之动静。外部世界之动静乃各种现象的交替不已之运动,是天命之流行的表现。朱子在此是把形下之动静与“诚”、“太极”相关联而言。“太极之有动静”,乃是强调太极、诚固不可以形下之动静指涉,因其为形上也;然亦不可离形下之动静而言。否则,太极、理、形上即沦为孤绝之死理,经验世界为无理之气运世界,上下割断,体用殊绝,非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之义矣。此断非朱子哲学之义。

在朱子哲学中,形上世界之孤存或可勉强言之,因其有理之逻辑在先之义,而其所谓经验世界则断然为理气统一之过程世界。故此处之“太极之有动静”,系合形而上下而统言之,言太极既为理,亦表现于气之运动,二者统一。故天命流行亦可谓太极之动静,此即太极之“有”动静。朱子之天命之流行,大抵同于“与道为体”。

太极含动静,在《朱子语类》中又作函、涵,三者义同。

盖谓太极含动静则可,(朱子自注: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朱子自注:以流行而言也。)[18]

以此处朱子之表述来看,所谓“含”,指本体而言,故当为含动静之理。朱子亦明言“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 。[19] 如前所述,“有”是一个包含形而下的过程,不纯是本体。

朱子还有一个说法,是“实理该贯动静”。周子《通书》有“诚无为,几善恶”一条。朱子释云:

诚,实理也;无为,犹“寂然不动”也。实理该贯动静,而其本体则无为也。“几善恶。”“几者,动之微”,动则有为,而善恶形矣。“诚无为”,则善而已。动而有为,则有善有恶。” [20]

“该”是包含、包括,“贯”是贯穿、统摄、表现于……之义。“实理该贯动静”即理包含、统摄并表现于动静。朱子云“无极之真是包动静而言”,[21] 即是此义;而理之本体却是“无为”的,即“无造作”,无形而下的动静。理既超乎形而下的动静,故其为形上之静、本体之静。“静者为主。”植。[22] 此即所谓“静”为太极之本的思想。此段到“几”之后,进入形而下之动静世界,故有善恶产生。在朱子哲学中,本体之静,可对应形而下的动静。

但是,既然太极是动而能静、静而能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则其动静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动静一如,相互贯通,故言本体为静亦可,为动亦可。

太极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盖静即太极之体也,动即太极之用也。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这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录者未详)[23]

若言太极或理为静,则易于与形而下之静相混淆,以形下之静为太极之体,形上之动为太极之用。这样就把太极有限化、具体化了,此是朱子所反对的。此段“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的动静,乃是形而下的动静,不能为太极之体、用。所谓“静即太极之体”之静,乃是本体的静,是理之本然的存在状态;而“动”则为理在现实世界的发用、实现,表现为形而下的动。此处须注意者,朱子之表述本体之静,是与形下之动相对而言出的,故易被误解为形下之静。所以,朱子后来废除了太极为体、动静为用的说法,提出“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24] 明确地把太极和形而下的动静分开。此意还见于朱子与杨子直第一书。可是, 这不意味着朱子彻底否认太极具有动静的意味。

直卿云:“兼两意言之,方备。言理之动静,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其体也;静而能动,动而能静,其用也。言物之动静,则动者无静,静者无动,其体也;动者则不能静,静者则不能动,其用也。”端蒙。[25]

黄干此说,以理之动静互涵为理之体,以理之动而能静和静而能动为理之用,可谓朱子的“未动而能动者理也”之说的一个深化,是符合朱子思想的。

注释:

[1] 本文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研究”(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3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页

[3] 《三松堂全集》,第3卷,第320页。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页。

[5]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一),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第98页、第271页等处。

[6] 《心体与性体》(一),第49页。

[7] 陈来:“从本体论上说,理自身并不运动。”《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刘述先的观点可参见其《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李明辉观点可参见其《理能否活动?——李退溪对朱子理气论的诠释》等文章。

[8] 贺麟:《与张荫麟兄辨宋儒太极说之转变》,《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525页。

[9] 贺麟《关于哲学是上唯心主义的评价问题》,《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第525页。

[10] 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11]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六册,1988年版,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第2433页。端蒙录“巳亥(1179)以后所闻二百余则”,故此可谓朱子中年之论,见陈荣捷:《朱子门人》,台北:学生书局印行,1982年版,第246页。

[12] 《朱子语类》,第6册,第2403页。

[13] 《文集》卷四十五《答杨子直》第一书,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页。

[14] 《朱子语类》,第1册,第96页。

[15] 《朱子语类》,第6册,第2372页。

[16] 《朱子语类》,第6册,第2369页。

[17] 《朱子全书·太极图说解》,第13册,第72页。

[18] 《朱子全书·答杨子直第一书》,第22册,第2072页。

[19] 《朱子语类》,第6册,第2372页。

[20] 《朱子语类》,第6册,第2393页。

[21] 《朱子语类》,第6册,第2369页。

[22] 《朱子语类》,第6册,第2433页。

[23] 《朱子语类》,第6册,第2372页。

[24] 《朱子全书》,第13册,第72页。

[25] 《朱子语类》,第6册, 第2403页。

本文摘自:《哲学动态》2012年第6期。

(0)

相关推荐

  • 宋代易学的义理派

    宋代义理学派反对邵雍的象数说,而接受王弼注重会通义理,以义理解<易>的主张.周敦颐.张载.朱熹和陆九渊等可作为其代表人物.但义理派也许由于原始思维方式的影响,只是围绕着"太极是什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五:朱熹

    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五:朱熹 朱熹(公元1103年-1200 年),是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因其长期在福建讲学,其学派被称为" 闽学". ...

  • 程朱学派的宇宙观!

    原创 野鹤 野鹤易学堂 2020-06-15 收录于话题 #诸子百家 12个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他学问渊博,深思明辨,宋元明清以来,朱熹成为中国思想家的主要人物,绝不是偶然的.朱熹继承了儒学大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

    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 陆九渊(公元1139年-1193 年),宋代哲学家,他以儒家思想为骨架,糅合佛教禅宗思想内容,构成了与朱熹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学派.他的心学被明代的王守仁所 ...

  • 钱穆先生:朱子之理气论

    编者按 本文选自<朱子新学案>之<朱子学提纲>,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叙述朱子思想,首先当提出其主要之两部分.一为其理气论,又一为其心性论. 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之宇宙论及形上 ...

  • 朱子晚年仁义体用动静关系的再展 | 孙逸超

    朱子晚年仁义体用动静关系的再展开 --基于<朱子语类>的史料批判 孙逸超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来源:<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2期 摘要:本文基于朱子文献的史料批判,特 ...

  • 黄自元楷书《朱子治家格言》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摩柳体.欧体.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自辟蹊径,未受书林 ...

  • 《朱子家训》为朱熹撰著专名

    现今流传有两部被称为<朱子家训>的作品,一为宋代大儒朱熹所撰,二为明末清初理学家朱用纯所撰.朱熹撰著原名<家训>,载于朱氏宗谱,因朱熹的尊称而得名<朱子家训>或&l ...

  • 名家之师张伯英楷书《朱子治家格言》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号少圃,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斋名有远山楼.小来禽馆.张伯英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鉴赏家.碑帖研究学者.诗人.政治家,他不仅 ...

  •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 ...

  • 黄自元《朱子治家格言》浑厚端庄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楷书第一大家,被认为是馆阁体的典型. 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摹柳体.欧体.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 ...

  • 国学经典《朱子治家格言》原文·注释及译文!处世治家必读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 ...

  • 儒家, 到底是个什么玩艺?(之三) ​朱子理学的由来

    导读:孔孟的儒家,一味坚持真理.不问成败:董仲舒的儒家,虽终于成为皇權趁手的工具,却失去了指点江山的豪迈.儒家的先天缺陷,是只关心道德秩序.䈣治伦理,而缺乏终极真理的依托.长此以往,儒家的地盘早晚被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