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挖白蒿

阳春三月挖白蒿

文/高呈芬

白蒿也叫茵陈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茵陈草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湿热退黄疽作用,长期饮用可保肝利胆,有直接阻碍肝胆系统肿瘤细胞增值的功效。在北方农村,人们把茵陈草称作白蒿,这是一种多年生的小灌木。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它的功效季节性很强。人称“三月为蒿,四月为草,五月六月当柴烧”。每年清明过后,三月的阳气上升,百草发芽,是采挖白蒿的最佳时机。

碧秀森林公园是采挖白蒿头的好去处,这一日,我和几个同伴相约来此找挖白蒿头。树林里已经有许多人在行动了,由于春旱,白蒿头长势甚微,瘦小的叶子匍匐在地皮上,一铲下来只能挖到很小的一株。我捏着一颗白蒿头的根部,欣赏着这春之精灵,它纵棱分明,分枝多,茎的下部和中部叶子呈卵形,叶的两面分布着灰白色的微小柔毛,叶的边缘为裂羽状。我摘了几片团在手心,感觉像一个弱不禁风的毛绒娃娃,惹人怜惜。

看着眼前这一大片小小的白蒿,经历了冬的洗礼,吸取了天地之精华,经得起风吹,耐得住干旱,顽强地生长着,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

寂静的森林热闹起来,来挖白蒿头的女人们居多,大家有说有笑各显其能。树林里也生长着许多臭蒿,人称“臭黄蒿”,在这个季节两蒿是很容易区别的。臭蒿全草是绿色的,白蒿通体是灰白色。大家采挖的方法各有不同。慢性子的人无论大小一株一株挨着铲。急性子的人从这里找到那里,从土塄上跳到土塄下,专挑大一点的铲,自然要多费些力气,多跑路了,但收获当然也是丰盛的。我属于急性子,一上午东跑西颠,弯的腰疼,圪蹴的腿疼也不在乎,在乎的是收获了满满一塑料袋白蒿头。

挑拣白蒿头是一件很费功夫的事,首先要掐去老根,把夹裹在叶子里的残枝败叶捡出来,抖掉羽叶绒毛上的土。一株白蒿头要一挑,二掐,三抖达,收拾完用水冲洗四到五次才能彻底洗干净。

白蒿头有很多吃法。有拌着吃的,有调着吃的,有蒸着吃的,但无论怎样吃,都离不开一种辅助的食材——山药蛋做媒介。我选择了蒸着吃。把洗净的白蒿头大致用刀切几下,擦上山药丝丝,拌上莜面加点玉米面攥成疙蛋蒸熟,白蒿头里面的营养成分一点也不会流失。

当我咬下第一口白蒿疙蛋时,一股淡淡的清香带着春的味道,冲击着我的舌尖和味蕾,顿觉满口生鲜回味无穷。难怪诗人杜甫有诗曰:“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早春茵陈的鲜嫩可以与春藕的脆香媲美呢。

南方人会在清明这天,把白蒿捣成汁,加入糯米粉做成糯米青团,做好的青团墨绿如玉,清凌醒目,鲜香扑鼻,拿来祭祖能消除一年中的晦气,把病灾小鬼带走。

白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其人文故事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白蒿的赞赏。北宋文豪苏轼很喜食茵陈,曾作诗:“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明代有人把白蒿叫做“抱娘蒿”,诗中写到:“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这种生动形象的母子情直达人的内心。

白蒿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菜,过去人们把它当作粮食充饥,如今生活好了,野菜成了餐桌上的香饽饽。人们吃腻了大鱼大肉,总想换个口味,吃上一顿天然的野菜,留一口清爽,尝一飨鲜美。

草木有本心,人未必读懂。不曾想那路边不起眼的白蒿,却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所以,我们要尊敬生命,敬畏自然,我们相信,世界万物一定都是有灵魂的。

(作者系县老干局网宣员,老年大学合唱团团员。少年有梦,耆年放飞,不为别的,只为那份对文字热爱的初心)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