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社火
正月十五闹元宵,办玩意儿,放花灯,游九曲,在南峪口村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了。而元宵节的“打社火”表演,一直是村里的传统娱乐保留节目。
为何称作“社火”,说法不一。“火”,就是篝火、旺火,红火、热闹之意;这“社”字的来历,大概与古代祭祀大地之社的习俗有关。我国自古是农耕大国,历来特别看重对土“社”的祭祀;祭祀的日子称“社日”,而民间正月十五办红火,明显有着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穰的祈愿。
据该村第五代“社火”传人李进财讲,“打社火”始于清朝末年。传说,最早的师父来自河北,人称董二侉,职业镖师,有一身好武艺,晚年常靠卖艺为生。某年秋天,董二侉辗转来到南峪口摆摊卖艺耍把戏,年轻人被其高强的武功所折服,便合议将其留下欲拜师学艺。冬练三九,武艺渐长,有的后生轻功已相当了得,能跃桌飞墙,如履平地。来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年轻人们便将学到的一些武术套路公开展示一番,一则向家长汇报成果,再则为节日助兴,结果汇报表演相当成功,赢得乡民一片喝彩。之后,为了提升渲染街头表演效果,董师傅编排了具有特定历史故事情节的完整武打套路,边打边讲,引人入胜,更显精彩纷呈,壮观热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传人的演绎,薪火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打社火”。
“打社火”,顾名思义,主要是“打”。其实是一种以传统小说戏剧人物故事为内容、以武术套路对打为表演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南峪口表演的传统故事历年基本不变:正月十三《八蜡庙》,是叙述清朝康熙年间,绿林好汉黄天霸“拿强捕盗”的故事,重点演绎《施公案》中,捉拿水龙窝水寇首领费德功的打斗情节;正月十四《平方腊》,再现了《水浒传》中,宋江在招安后征讨方腊、攻打杭州的惨烈场景,双方主要人物有武松和方腊;正月十五《金沙滩》,描述了北宋初年,辽、宋两军血战金沙滩,杨家将战死沙场的壮烈故事,主要人物有杨七郎与韩昌;正月十六《翠屏山》,演绎的是哪吒与神兵天将降服九十六洞妖魔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短套路,常在正式开场前作为序曲,相当于热身预演,有《三叉口》、《武松单臂擒方腊》、《野猪林》、《三战吕布》等。也有无故事情节的纯套路对练表演,诸如“单枪破双刀”、“大刀花劈四门”“空手夺白刃”、“二路棍”、“三节棍”、“穗子棍”、“掏心棍”“小洪拳”等等。招式动作还有穿枪、花枪、对枪、盘刀、单独会门、黑馿打滚等。打社火用的兵器一如戏班子的叫法,称作“家具”,不过都是真家伙,只是刀枪不开刃罢了。
这“打社火”不像戏剧武打那样,只是象征性地虚晃,而是刀、枪、叉、棍、剑、戟、鞭,硬碰硬的活儿!打社火的兵器上还须装上三五个铁环,为的是打起来琅琅有声,以烘托渲染激战的气氛。“打社火”必定要提前排练。过去每年到腊月就要开始训练,由技艺娴熟者当师傅。先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架势,再练各路刀枪棍棒的套路,十八般兵器人人操起来都会使。到正月初,要具体分角色了。角色分配停当,就按所扮角色演练,主攻人物所用兵器的套路和对手开打的套路都要遵循攻、守、进、退来表现,灵活多变,胜败无常。
南峪口“打社火”表演从十三晚上开始,在拜神、游罢九曲黄河灯阵,放完炮火之后,就该社火队上场了。场地一般在场面里,平坦宽敞。周边小村不办玩意儿的,都要来村子里看红火,一时间,村男耕妇,老少咸集,拥挤不堪。这时,社火队首先要“跑场子”:
四十多条上了装(装身儿)、绘了彩脸的山村汉子们,在战鼓与唢呐合奏的“大得胜”豪壮乐曲中,挥舞着旗帜兵器,狂呼呐喊,排着长队,穿梭在人群中间转着圈跑,逐渐向外扩张,直到形成一个足够表演的场地来,这是打社火的序曲和前奏,看着一个个赤条条的威猛大汉大风般的在场地飞奔,几千年前铁血军团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威武豪迈不由浮现在眼前……
“跑场子”不是简单的转圆圈,可跑出不少花样,如“连环阵”、“一字长蛇阵”、“蒜辫子”、“蛇盘九颗蛋”、“珍珠倒卷帘”、“花八字”等等。要走好了,必须下辛苦演练。
之后,表演就正式开始了。对决双方两队人马分立两侧,摆好阵势,虎视眈眈,摩拳擦掌;挑战应战,摆式亮剑;上挑下扑,左刺右击;一晃一闪,一劈一蹬;你来我往,上场退场。只听那鼓声隆隆,人喊马嘶;更见得群雄争斗,刀光剑影……这一幕幕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战争场面,让人既惊心动魄,又耳目一新。
旌旗舞,战鼓急,寒光闪,吼声威。一幅古战场激战图演绎得活灵活现,震撼人心.......
高世中,繁峙县山会人,1962年9月出生,现在东山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与翰墨为友,与书香同行。喜好用文字填补空虚,用谐趣翻炒无聊,因而生活倍感充实。经验时刻告诫我: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文章插图由摄影协会提供:杨建伟、张俊翔、侯常新